就連唐朝時期,樓蘭已滅亡,唐人都要「討伐」它......

樓蘭,是一處給人帶來美妙遐想和強烈震撼的神秘文明,因為它在西漢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偶然現身後,再也不見了它的蹤影。在現代人眼中,還有另一深刻印象是樓蘭美女。而在古人眼中,樓蘭並非美好神往,反而是討伐對象。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西部發現樓蘭古城遺址 (網上圖片)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西部發現樓蘭古城遺址 (網上圖片)

我們看看唐代邊塞詩,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等。樓蘭國究竟做了甚麼事,直教唐人把樓蘭視作平定西域、建立軍功的代名詞?需知道,樓蘭國於公元前176年建國,公元630年滅亡,唐朝時樓蘭國已經不存在,唐人為何還要「討伐」?這也正是因為樓蘭的歷史,成為後來歷代「假想敵」的關鍵。

樓蘭最早發現是在漢朝,從張騫通西域開始。樓蘭國在西域是較大規模的國家,據《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比起當時西域眾多幾千人的「國」,樓蘭相對就是大。

唐代軍隊壁畫 (網上圖片)

唐代軍隊壁畫 (網上圖片)

但這個西域「大國」對漢朝並不友好,漢朝使者常常經過大沙漠在樓蘭城下過路,往往帶著大量的絲綢、茶葉等,十分富裕,引起樓蘭覬覦。加上有匈奴人多番「挑撥」,樓蘭多次「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

當時,西漢距離西域很遠,交通不發達,跨大漠自然辛苦,遭到樓蘭不斷騷擾的西漢使者也十分頭痛,漢武帝也憤怒,於是任命那個幾次被樓蘭打劫的漢朝使者王恢,帶趙破奴攻打樓蘭。

樓蘭國雖然「其國多城池」,但在漢軍面前,樓蘭根本就沒還擊之力。趙破奴帶數萬大軍前去西域,大軍未到齊,他就與王恢帶著700人直撲樓蘭城,活捉樓蘭王,順帶打破樓蘭的鄰居姑師,把樓蘭王嚇得趕緊送質子到長安。漢武帝饒恕樓蘭王,只冀他能令西域和平穩定。

1900年,樓蘭古城挖掘 (網上圖片)

1900年,樓蘭古城挖掘 (網上圖片)

不過,漢朝並不知情的是,樓蘭王同時又向匈奴稱臣,也遣送了質子。樓蘭王還想與匈奴人裡應外合,攻擊當時將軍李廣利率領赴匈奴的漢朝軍隊。消息被玉門關守將正任文得知,告知上級,捉了樓蘭王。漢朝派使者譴責,樓蘭王坦言:「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漢武帝認為樓蘭王有道理,雖沒有答應他們「徙國入居漢地」,但沒有責罰他,希望他以後能夠遵守信義。

樓蘭人搖擺不定,其後又追隨匈奴,並襲擊漢朝使者和商人,激怒一名漢朝軍官傅子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傅子介帶幾個人到樓蘭城,誘惑樓蘭王說要賞賜他,樓蘭王大喜,帶著幾個人和他商議。酒席間,傅子介直接殺死樓蘭王,其他樓蘭人嚇得四散而逃,有的人還調來了樓蘭軍隊,傅子介說:「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自令滅國矣!」樓蘭舉國上下不敢動彈,然後聽傅子介,任命了一名親漢朝的樓蘭王。

《史記·大宛列傳》的樓蘭記載 (網上圖片)

《史記·大宛列傳》的樓蘭記載 (網上圖片)

從歷史上可見,樓蘭在匈奴與漢朝之間反復不定,它位置扼絲綢之路的要衝,令中原又愛又恨。傅子介幾人就平定樓蘭的故事,還被後世傳唱,所以去到唐朝邊塞詩,詩人也把「樓蘭」當做假想敵,借之來表達對漢朝盛世的推崇,以及詩人對於立功邊塞、報國建業,功成名就和封侯受賞的渴望。

樓蘭這樣「可厭」並非無原因,從地理位置上看,樓蘭處在一個「四戰之地」,東邊有強大漢朝,東北邊的匈奴也強大,南邊也有與樓蘭差不多強大的羌,西邊則是更為廣闊的中亞。作為一個相對的小國,夾在中間,必然被各方勢力打擊。同時它還處於通商交通要道,也是匈奴、羌族通商必經之地,大國只要掌握了它,就可控制亞洲戰略形勢,樓蘭為求生存,就不得不「左搖右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