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要防美帝打金融戰? 人行黨委書記: 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博客文章

中國要防美帝打金融戰? 人行黨委書記: 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要防美帝打金融戰? 人行黨委書記: 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2020年08月20日 11:57 最後更新:12:04

中美鬥爭加劇,美國把金融攻勢掛在口邊,美國總統特朗普聲言「香港失去美方給予的特殊待遇地位後,美國開始全力以赴奪回一切,香港股市將不再一個成功的交易市場」。美國打金融戰的口氣溢於言表。

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面對美帝打金融戰的威脅,當然要全力防範。

《求是》雜誌的文章。

《求是》雜誌的文章。

《求是》雜誌刊登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郭樹清的文章,講述如何「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似有所指。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

郭樹清提到,在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當前美國這種前所未有的無限量化寬鬆政策,實際上也消耗著美元的信用,侵蝕著全球金融穩定的基礎,會產生難以想像的負面影響。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輸入性通脹、外幣資產縮水、匯率和資本市場震盪等多重壓力。更嚴重的是,世界可能再次走到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

他亦提到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問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部署一系列「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的重大舉措,發起了攻堅戰的前哨戰,過去兩年本來已做出重大成績。但為遏制衰退,經濟活動急劇收縮時,金融活動反而必須擴大。原來的調控目標是廣義貨幣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略高於名義GDP增速,今年上半年高出10多個百分點。預計今年總體槓桿率和分部門槓桿率都會出現較大反彈,金融機構的壞賬可能大幅增加。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出現疫情“黑天鵝”後,資產品質加倍劣變不可避免。由於金融財務反應存在時滯,目前的資產分類尚未準確反映真實風險,銀行即期帳面利潤具有較大虛增成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不良資產將陸續暴露。

郭樹清認為未來要「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了部署。我們要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既要「穩定大局、統籌協調」,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推動經濟發展儘快步入正常軌道;又要「分類施策、精准拆彈」,有序處置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從現階段來看,要做好多項防風險的拆彈工作。

郭樹清的文章既總結了過去工作,亦細數未來的策略,並提供了大量數據,文章雖長,可讀性高。全文如下:

原標題: 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國內國際經濟正常運轉,增加了許多新的金融風險和挑戰。但是,我們沒有退路,必須沉著應對,迎難而上,努力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撐。

  一、維護金融安全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做好金融工作責任重大,容不得絲毫疏忽懈怠。

  金融與風險始終相伴。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金融風險根源於商品的內在矛盾,即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立統一。貨幣產生後,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和貨幣的外在矛盾。商品經濟由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構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同時也可能相互背離,相互衝突。當生產結構失衡或信用偏離過度,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積聚。國家形成後,政府從多方面介入經濟活動。特別是貨幣從民間一般等價物轉變為政府法定貨幣,在極大地方便生產交換的同時,也容易因政府行為失當帶來新的巨大風險。

  放眼世界,一些國家的崛起和衰弱往往同金融能力密切相關。十七世紀荷蘭能夠取得海上霸權,其初具現代特徵的金融體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後的英國興起金融革命,推動工業革命,助力其成為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同樣,金融風險擴散引發經濟危機、國家動盪的事例也不勝枚舉。十六世紀西班牙大肆對外擴張積累巨額債務,最終引發財經危機導致盛極驟衰。1637年荷蘭鬱金香事件、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都重創本國經濟和國家實力。

  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令世人至今心有餘悸。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1930年發生銀行擠兌倒閉風潮,蔓延為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多國政府更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多次發生嚴重金融危機。在美歐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下,發展中國家也經常陷入熱錢流入、外債高企的不利局面,多次誘發經濟衰退。上世紀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教訓十分深刻。本世紀以來,美歐為擺脫經濟社會困局,不斷擴張財政支出,放鬆貨幣供應,積累起巨額債務和資產泡沫,最終釀成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此後採取的量化寬鬆政策,負面影響至今尚未完全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實現歷史性跨越,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提出了30條具體措施,推動上海成為金融改革開放排頭兵。圖為2020年7月30日,上海外灘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外灘牛。 人民圖片 王初/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實現歷史性跨越,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我們依靠党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以自我革命精神,主動消除隱患,成功戰勝80年代末嚴重通脹、90年代中期經濟過熱、多次外部風險等衝擊,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也為世界金融穩定與發展作出貢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更加複雜多變,我國經濟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疊加碰頭,金融風險形勢複雜嚴峻。隨著國際收支狀況逐漸好轉,國內企業、政府、居民部門杠杆率快速上升,金融產品和市場結構日趨複雜、透明度較差,金融體系內部資金自我迴圈、脫實向虛傾向愈演愈烈,一些不法金融集團和違規金融活動野蠻生長,金融系統內部的腐敗和違紀違規行為持續蔓延。如果放任自流,勢必釀成系統性風險,產生顛覆性影響,嚴重危及經濟持續發展和國家政治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十分嚴峻的風險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敏銳判斷、果斷決策。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告誡全黨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部署一系列“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的重大舉措,發起了攻堅戰的前哨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闡明了金融領域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形成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系統方略,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實質性突破

  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在國務院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靠前指揮下,各地區各部門和金融系統齊心協力,共同推進,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

  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2017年至2019年,銀行業向實體經濟提供的信貸資金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2.1%和13.9%。而資產年均增速只有7.7%,不及2008年至2016年的一半,相當於向實體經濟多投入64萬億元資金的同時,銀行業資產少擴張88萬億元。保險業激進的投資理財型業務得到遏制,壽險業務的中短期保費占比從31%的歷史高點降至4%。企業部門杠杆率穩中有降,居民和政府部門杠杆率增速放緩。宏觀杠杆率扭轉了2008年至2016年年均上升10多個百分點的勢頭,最近三年總體穩定在250%左右。

  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我國影子銀行風險隱患一度非常嚴重。影子銀行層層嵌套,風險隱蔽,與房地產泡沫、地方隱性債務、非法互聯網融資等緊密交織。2017年開始集中整治不規範的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實施,經過幾年努力,初步呈現根本性好轉勢頭。2019年末,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16萬億元。同業理財、同業投資和券商資管分別較峰值縮減87%、26%和42%。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各類交叉金融投資產品持續收縮。一些國際組織和專業機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成績最為顯著,從根本上維護了金融體系穩定。

  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大步推進。針對較為普遍的資產品質不實問題,對金融機構開展多角度檢查評估,嚴格要求風險資產審慎分級。堅決懲治掩蓋不良資產,嚴厲打擊做假賬。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2016年一度超過128%,2019年末降至82%。3年時間裡,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5.8萬億元,超過之前8年處置額的總和。與此同時,加快補充資本,增提撥備,全面提升了各類金融機構應對外來衝擊的實力。

  違法與腐敗行為受到嚴厲懲治。堅決整治不法金融集團和非法金融活動,有序推進資產清理、追贓挽損、風險隔離。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依法處理惡意操控金融機構的問題股東。依法接管包商銀行,在充分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同時,打破剛性兌付,促進信用分層,嚴肅市場紀律。依法處置安邦集團、華信集團等嚴重違法違規企業,及時重組、重整和破產…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白雲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