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遺體防腐師 感謝「大體老師」助醫護人員成材

社會事

港大遺體防腐師 感謝「大體老師」助醫護人員成材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遺體防腐師 感謝「大體老師」助醫護人員成材

2020年08月25日 21:49 最後更新:21:59

防腐師分享工作意義

港大醫學院在2012年成立了「港大『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歷來得到社會人士熱心支持,捐贈遺體以支援醫療教育及研究,護理、中醫、甚至牙科的同學都能透過「大體老師」學習,醫學生亦可透過解剖堂訓練,在「大體老師」身上真切地了解人體構造。港大醫學院在Facebook分享「遺體捐贈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遺體防腐師的工作,遺體防腐師Patrick感謝無私的捐贈者,扶掖下一代醫護人員成材。

遺體防腐師Patrick指大體老師可惠及很多醫學生。港大醫醫院 facebook 圖片

遺體防腐師Patrick指大體老師可惠及很多醫學生。港大醫醫院 facebook 圖片

港大生物醫學學院的技術經理Patrick自2008年起加入港大醫學院,他在解剖研究室進行遺體防腐工作,為學生準備解剖課。Patrick 指遺體防腐是個很重要的過程,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後遺體才不會腐爛,防止微生物滋生,確保教職員和同學的安全。

Patrick在接收遺體後,首先需核對遺體身份,找出是哪位善長仁翁加入成為「大體老師」,並印刷出標籤貼在屍袋上,作為對「老師」的識認。之後,Patrick會替遺體消毒和詳細檢查,如果觀察到遺體有大型傷口的話,便會進行縫合。亦會幫遺體放回適合解剖的姿勢,之後才正式開始防腐程序。 Patrick需因應體質、身型、死因等決定使用不同的藥水或方法防腐,最後將遺體放進雪櫃儲存,預備教學。整個遺體防腐過程達半年之久。

作爲醫學教育一員培養新一代,Patrick認為自己的工作還有另一重意義:「遺體本來只是生命完結後的皮囊,但透過我們的技術,我們可以替無私的捐贈者完成最後的遺願,讓他們變成『大體老師』,扶掖下一代醫護人員成材。」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