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內一家老店堅持營業。

昔日笑聲不絕的北角皇都戲院,如今人去樓空,樓下商場店舖亦重門深鎖,走廊布滿雜物,空氣混沌污濁,走進幽暗迴廊深處,發現一家老店堅持營業,狹小空間堆滿招牌及墨寶,門口五彩斑斕的發光燈箱,讓人眼前一亮,身穿白色唐裝老翁忽然揮毫潑墨,到此獵奇探秘的一對「文青」情侶不禁駐足。眼前這位書法藝術家,原來是製作了逾千個招牌、以一手真體字揚名中外的「文字師」歐陽昌。 

歐陽昌的書法秀麗,氣勢衝鋒。

歐陽昌的書法秀麗,氣勢衝鋒。

「真體字沿自唐朝,是楷書之母,清朝的銀幣和郵票上都有真體字,重頓出筆,每一畫都指着前上角落筆,結構緊密,氣勢衝鋒!」煙不離手的文字大師,不願多說人生故事,但談起畢生最愛的真體字,卻是滔滔不絕。在漆黑一片的皇都戲院商場內,他眼中的光芒格外耀眼。

「唐朝歐陽詢、現今歐陽昌,你看看,我的字是否最漂亮?」拿起過往墨寶,63歲的歐陽昌細訴兒時苦讀鑽研字體的經歷,指年幼在廣東順德農村生活,7、8歲對文字產生興趣,遂獲父親贈送不少字帖和書籍,每晚喜孜孜地點燃火水燈,鑽研古籍自學書法,不時挑燈苦練至五更,無師自通習得一手好字。

由於生活艱苦,歐陽昌說年輕時曾在街頭擺檔,為客人雕刻圖章,其字體獲不少客人賞識,一日至少有10單生意,每當豪灑揮筆之際,更吸引眾多途人圍觀,及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隨家人偷渡到港,從事手寫招牌工作,「以前在灣仔、中環的招牌店當學徒,因為書法雅致、鎅字出色,很快成為師傅。」

一對「文青」情侶駐足欣賞歐陽昌的書法。

一對「文青」情侶駐足欣賞歐陽昌的書法。

憑藉一雙巧手、一手好字,窮小子決心儲錢自立門戶,數年後在北角皇都戲院商場開設「京華招牌」,以手製真體字招牌闖出一片天,他語帶驕傲說:「全香港有過千個招牌出自我手!」踏入90年代全盛時期,他擁有3家店舖及千呎洋樓,旗下有20多名員工,沒料一場大火改變了人生。

1995年燃起的四級大火,皇都戲院陷入火海,歐陽昌的店舖受到波及,店內貨物及材料全數焚毀,他因欠債纍纍,無奈遣散員工,變賣家當賠償,獨自在皇都商場10號舖位經營。不過,他說並無因而自暴自棄,反而研發了一種獨有的手製招牌,名為「發光彩」,以透光彩物料製成,照射出猶如玉石的外觀,深受不少傳統食肆歡迎,更吸引了電視台拍攝節目介紹。

以手製真體字招牌揚名的文字師歐陽昌,鎅字功夫了得。

以手製真體字招牌揚名的文字師歐陽昌,鎅字功夫了得。

埋頭苦幹兩年,歐陽昌銳意再創一番事業,不料皇都戲院於97年香港回歸前結業,樓下商場人流日漸減少,四周店舖紛紛遷出,可以閒話家常的「鄰居」一一離去,加上招牌業電子化成為趨勢,其店舖也不敵時代變遷,內心不免戚戚然,「以前經常與紙盒店阿伯、眼鏡店阿叔下棋,他們離開皇都後,可能太傷心,不是大病便是離世。」

本周一土地審裁處批出皇都戲院的強拍令,現仍留守的店鋪寥寥可數,在店舖居住的歐陽昌前路茫茫,但願遷離時獲得補償,得以延續事業:「沒錢不要緊,少吃點就可以,希望有地方教人寫字……香港目前只有我懂得真體字。」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 資料圖片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 資料圖片

後繼無人,讓歐陽昌憂心忡忡,因此近年自費僱人幫忙,將他的手寫字轉化為電腦字,並且製成字帖,希望將真體字的精髓流傳下去。說着說着,剛好有青年來到店舖,似乎對他的字體感到好奇,他隨即指着以往的報道自我介紹,未幾興奮開腔:「我教你寫兩筆吖!」一場書法課堂意外展開。

「有人願意學,我就樂意教。」臨池不輟50餘載,歐陽昌弘揚真體字的心始終不變,但願有心人得以傳承,讓傳統字體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