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蒙古鐵騎戰無不勝 忽必烈兩度征日皆鎩羽而歸

史空穿梭

蒙古鐵騎戰無不勝 忽必烈兩度征日皆鎩羽而歸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蒙古鐵騎戰無不勝 忽必烈兩度征日皆鎩羽而歸

2020年09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10:03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令人聞風喪膽。不過,蒙古軍亦有攻不下的地方,其中一個地方便是日本。

蒙古帝國滅金後,忽必烈於1260年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藩國,之後元朝要求高麗派使者赴日本的鐮倉幕府,希望與日本「通好」,但最終失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1274年忽必烈終於向日本發動戰爭,派出蒙漢聯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共計3萬多人從高麗出發,並成功在九州登陸,日軍傷亡慘重。正當要對日軍作全面進攻時,元軍船隊遭颱風吹襲,損失超過一萬名士兵,於是被迫撤兵。在第一次戰爭之後,共俘虜了兩百多名日本人,並獻給高麗作為奴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1279年元滅南宋後,忽必烈於1281年發動日本的第二次戰爭。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幕府自上次戰爭結束後,開始為元軍再度進侵做好準備,除了改進弓箭、組織九州武士外,更在很多元軍有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防禦工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戰事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同年,元軍另一支軍隊聯合高麗軍雖成功奪取了壹岐島,意圖向九州進發,可惜亦未能成功。此時接連的巨型颱風,重創元軍艦隊,元兵損失慘重,生還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經過兩次失敗後,直至忽必烈去世,元軍未有再次侵日。但這亦使得日本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大壓力,資源匱乏,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