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檢測常態化是抗疫關鍵

博客文章

檢測常態化是抗疫關鍵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檢測常態化是抗疫關鍵

2020年09月11日 18:10

遇到一位做生意的朋友,他慨嘆過去的兩個月,香港爆發第3波疫情,完全做不到生意,現時疫情略為舒緩,生意有些起色,他希望疫情不要再重來。我潑他冷水,說有第4波疫情的機會相當大,特別是在冬季的高危期,做生意要做好準備,疫情反覆出現,已是一個「新常態」,只希望出現的時候,情況較易受控而已。

反對派將「封關」作為解決疫情的唯一方法,這是他們慣用的技倆。正如他們會叫政府用「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地」去解決高樓價問題,或者用「民主」來解決香港所有的問題。這種設定「偽命題」的政治宣傳的手法,容易入腦,不管該方法如何經不起考驗,只要站在道德高地,就永遠不會輸。

現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用長期封關來抗疫,因為阻斷人流物流,首先是經濟會頂不順,其次是跨境的家庭團聚要求應付不了,根本不能全封。例如印度每天有95000人確診,香港現在的輸入個案也以印度為最多,但居港的印度裔人士和家鄉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怎能夠用封關去解決呢?

香港的全民檢測被反對派批評得體無完膚。香港反對派很仰慕的英國,現在卻要用天文數字的金錢,大搞長期性的全民檢測。《衛報》最近爆出英國政府的機密文件,說首相約翰遜正在搞一個名為「月球行動」(Moonshot programme) 的超級大規模全民檢測計畫,耗資可能高達1000億英鎊(10090億港元),相等於英國的整個教育預算。秘密文件披露,首相約翰遜私下形容,全民檢測計劃是「在疫苗全國全面接種之前,避開第二次全國封鎖的唯一希望。」

約翰遜的檢測計畫野心很大,希望每天最多可以進行1000萬次測試(英國人口6665萬人),除了在不同地區進行檢測外,打算在劇院、運動場門口做即時快速測試,檢測呈陰性的人士才可以進場。英國這個花費天文數字的「月球行動」,似乎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快速而大規模的全民檢查。英國也把希望放在全民檢測之上,開始學習中國的做法,香港反對派還要杯葛?

香港過去的檢測問題是缺乏大規模的檢測能力。即使是特首林鄭也明白擴大檢測能力的重要性,但由年頭講到8月,香港的日檢測力也只是7000次。醫療系統的官僚是提升檢測力的主要障礙。

中央看不過眼,怕香港的疫情失控,力促香港試行全民檢測,同時派數百名技術人員來港,協助進行全民檢測,把香港的日檢測力,一下子提升到20萬次。但全民檢測快完,港官好像想快快送走內地的技術人員,也好像將來不用再做大規模的檢測,這個思路,其實大有問題。

香港要把大量檢測常態化,要建大型的檢測中心,若本地的檢測力量在常態化下不能一日處理5萬以上檢測量,就要和中央商量,保留部份內地檢測人員長期駐港。

常態化的檢測,主要做幾方面的工夫。第一、高危群組的恆常檢測。香港現時的自費檢測,動輒要1、2000元,極之昂貴。衛生專家透露,這是由於香港的檢測做得太少,純粹由市場定價的結果。如果能夠對一些高危群組強制要求定期檢測,例如機場人員、公共交通工具員工、大型餐飲集團和超市職員,由公司支付他們恆常地接受型檢測,既可以減少感染,又可以大量增加檢測數量,拉低價格。自費檢測要拉到200元以下才合理,要鼓勵市民一有懷疑就去檢測。

第二、高危區的自願檢測。香港已試過全民檢測,若再有小型地區爆發,可以在區內設立檢測中心,呼籲區內居民儘量進行政府資助的自願檢測。如果7月開始爆疫時在慈雲山、黃大仙、鑽石山等地區有免費檢測,找出隱形病者,可阻止疫情擴散。

第三、疫廈的強制檢測。過去,一棟大廈出現多個感染者時,經常會見到住客拖著行李喼紛紛逃離該大廈,增加播疫風險。其實,一幢住宅大樓或寫字樓出現多人染疫,政府應該強制全幢大廈所有人做了檢測才能離開,以免他們到處播疫。雖然這樣做需要修改法例,但絕對有利控疫。

檢測常態化,將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控疫手段。不做好檢測,就要付出長期嚴格限聚的代價,大家不要以為沒有化價。

盧永雄

Tags:

英鎊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