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東省長帶三位特區市長進京,背後釋放什麼信號?

大灣區

廣東省長帶三位特區市長進京,背後釋放什麼信號?
大灣區

大灣區

廣東省長帶三位特區市長進京,背後釋放什麼信號?

2020年09月25日 16:52

今年是廣東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昨天(9月24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深圳市市長陳如桂、珠海市市長姚奕生、汕頭市市長鄭劍戈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介紹廣東省經濟特區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

發佈會現場。南都記者 潘珊菊 攝

南都記者關注到,省長帶領特區市長齊聚國新辦場合在過往較為罕見。此次發佈會上,廣東省長、特區市長除了曬特區40年「成績單」外,對外界關注的問題也逐一給予了回應。

例如,經濟特區在「雙循環」中擔當怎樣的角色;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特區對粵港澳大灣區起到怎樣的作用等等。 

其中,「雙循環」和「卡脖子」問題被多次提及,成為了本次發佈會關鍵詞。此外,深圳的創新旗幟、珠海的生態環境金字招牌、汕頭的“僑牌”同樣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特區40年成績單:

「允許改革失敗,不允許不改革」

回顧過去40年廣東省經濟特區的改革歷程,馬興瑞列舉了一連串數字:40年來,廣東從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率先突破10萬億元,是財政收入首個超萬億元的省份,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14萬億元、約佔全國1/4,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居全國首位,規上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雙雙超過5萬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14家。

「允許改革失敗,不允許不改革」,馬興瑞揭開「成績單」背後的成功密碼。在這種理念帶領下,廣東率先推進價格闖關、土地拍賣、工程招標、證券市場等領域改革破題,探索出1000多項開全國先河的改革舉措。例如,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誕生第一份勞動合同等等,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此外,還先行一步、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成立全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家外資銀行,統籌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特區累計引進外資1500億美元、佔全省1/3,世界500強企業約有300家在特區投資。

同時,在全國首開先河重獎科技人員,催生出華為、騰訊、格力等世界級創新企業,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9%左右,在全球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除了經濟發展,廣東經濟特區還著力打造優質均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深圳市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均居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我國超大城市治理的樣本。」馬興瑞說。

 「雙循環」、「卡脖子」問題成關鍵詞特區可起擔當作用

南都記者注意到,關於廣東經濟特區下一步發展、如何在「雙循環」中發揮作用和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被重點提及。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地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起來,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馬興瑞強調,經濟特區在雙循環大背景下作用更加重要,廣東有信心在雙循環過程中起到推動和擔當作用。

據介紹,廣東是經濟、人口、科技和開放大省,西連海南自由貿易港,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通廣大內需腹地,西邊連接陸海新通道,是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此外,廣東已經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廣闊的消費市場,擁有1.15億常住人口,1300多萬市場主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國的1/10。“所以廣東應該有條件、有能力實現總書記作出的雙循環決策部署。”他說。

面對近期社會對「卡脖子」問題的熱議,馬興瑞也強調,下一步將“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問題,狠抓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特區創新資源優勢。

深圳被譽為「中國矽谷」,其高新技術產業一直是全國的一面旗幟。深圳市市長陳如桂也表示,將積极參与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一手抓好人才引進和高精尖技術的突破,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從0到1”的研發投入,突破一些「卡脖子」問題。 

關於許多人關心的疫情對廣東造成經濟壓力問題,馬興瑞表示,從上半年形勢看,廣東經濟恢復態勢穩定且良好,但仍面臨不穩定因素,還有一定壓力。

「廣東率先把疫情控制住了,經濟恢復得快一些。」在他看來,粵港澳三地經濟結構來看有一定互補性。“廣東的改革開放,港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40年廣東的發展,特別是特區建設,也帶動了香港、澳門的發展。”他說。

汕頭打「僑」牌珠海擦亮“綠水青山”金字招牌

南都記者關注到,針對深圳、珠海、汕頭不同特區的特點、優勢,三地市長也分別回應了特區不同的發展路徑。

和將高新技術產業做成全國一面旗幟的深圳不同,珠海經濟特區建立初期就確定了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

「珠海城市建築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空間格局讓人感覺不壓抑,反正來了就覺得好,藍天白雲,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珠海市市長姚奕生介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珠海的金字招牌,要代代相傳,而且要做得越來越好。

姚奕生也強調,接下來將繼續堅守好的傳統、好的理念,用最嚴的制度來保護環境。此外,還要補齊一批交通短板,拉開城市框架,優化空間佈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

和珠海不同,汕頭一向以「僑優勢」著稱。在回答南都記者關於“如何繼續打好僑資僑力這個‘僑’牌,加快特區發展?”的提問時,汕頭市市長鄭劍戈表示,汕頭特區是因僑而立,開放而興。汕頭將打造開放大平台,營造“安商”好環境,傳播“同心”潮文化,更好地發揮僑優勢,推動特區改革開放再出發。

南都記者關注到,不久前,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要打造「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發展格局,統籌發揮這些特區的優勢。如何更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馬興瑞表示,首先要解決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上下功夫。

馬興瑞強調,保障均等化公共服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不可能每個區域經濟體量、科技發展都是完全均衡的,但是在公共服務方面,比如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應該盡最大努力實現均等化,這就要靠制度的優勢,靠加大財政資金轉移支付來解決。」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二批約100名廣東省護士陸續抵港於多間公院交流

2024年04月18日 14:03 最後更新:15:00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年初陸續抵港,在多間公院展開交流。除老人科和內科,今次新增深切治療、胃手術科、眼科和內窺鏡科,為期10個半月。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交流期2025年1月完成。他說,廣東護士來港交流不會加重本港醫護人員負擔,下一批交流將有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醫管局稍後亦會安排本港護士到廣東省醫院交流。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讓廣東省護士了解本港醫院收症流程,感受到他們態度積極、求知欲強,他亦學習到內地醫院的護理程序。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來港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說,交流期間參與了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包括與醫生一起為病人插喉等,形容與香港醫護人員合作愉快,亦讓她加深對香港醫療體系的了解。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