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陳毅沒想到的是,在華野一兵團高幹會議期間,粟裕要改變中央已決定的渡江躍進戰略。陳毅一時難以理解粟裕的想法:這樣有理論闡明、有實踐依據的佈置周詳的重大戰略決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主席親自主持,並和你我反覆商量同意的戰略行動,你為何要改變呢?!在陳毅去中央參加會議的兩個多月中,粟裕對渡江躍進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斷,把1948年的南線作戰重點從「渡江躍進」完全轉變為“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實施淮海戰役。圖為指揮總前委合影。

1947年12月上旬,陳毅赴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參加中央十二月會議。1948年1月7日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與他多次促膝深談,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前景作了切合實際的估計。此後,陳毅到中原,一路傳達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隨後在中原、淮海戰場上,他與劉伯承、鄧小平等一起,運籌帷幄,指揮了中原、淮海、渡江等戰役,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基石。

  粟裕論兵,陳毅支持鼓勵粟裕,向中央「斗膽直呈」

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

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要擒王。

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

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

這是陳毅應召到陝北米脂縣楊家溝中共中央駐地彙報工作並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後於1948年1月27日前後寫的一首《失題》詩。陳毅在毛澤東身邊住了一個多月,參與討論了奪取全國勝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信心滿懷,興奮而歸。全詩反映了當時的鬥爭形勢。其最後一句「穩渡長江遣粟郎」,是指毛澤東對南線戰局的設想,擬派粟裕於1948年5月率華野一兵團(一、四、六縱隊)先遣渡江一事。

陳毅離開楊家溝時,毛澤東親筆寫下一份手令交給他:任命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東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同時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葉飛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粟裕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金明為副書記。這樣,渡江躍進的戰略方針和方案就正式確定了。

令陳毅沒想到的是,在華野一兵團高幹會議期間,粟裕要改變中央已決定的渡江躍進戰略。陳毅一時難以理解粟裕的想法:這樣有理論闡明、有實踐依據的佈置周詳的重大戰略決策,由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主席親自主持,並和你我反覆商量同意的戰略行動,你為何要改變呢?!在陳毅去中央參加會議的兩個多月中,粟裕對渡江躍進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判斷,把1948年的南線作戰重點從「渡江躍進」完全轉變為“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粟裕對陳毅說:“現在我們一兵團的一、四、六3個縱隊,裝備火力並不比蔣軍的頭等主力差了。今後在主要戰場上,無非是兩種作戰形式:一種是和敵人重兵集團運動作戰,突然包圍整師整軍的敵人。現在蔣軍主力都學會了在野戰中利用村鎮迅速構成防禦陣地,一個整編師一晝夜能築兩三千個地堡,使我們的運動戰變為攻堅戰。這就需要有強大火力才能攻殲。另一種是對重兵防守的城市攻堅作戰,當然就更需要有強大火力配備的部隊。”

粟裕接著說:「可是這種部隊作戰,對戰爭的貢獻大,消耗也大。彈藥、兵員、糧食雖然可以部分取之於敵軍和敵區,但大部分還是要取之於解放區的後方。去年三路大軍外線出擊(除劉鄧大軍外),實際上還是半後方作戰。我們還得靠晉冀魯豫薄一波的支援,山東的支援。」粟裕繼續說:“然而一、四、六縱隊8萬多人一旦下了江南,便完全是無後方作戰。劉、鄧躍進大別山,因雨季水大把重武器都丟下了。我們去江南,重武器也得丟下,到江南也沒有後方的彈藥補充,第一年又不可能打殲滅戰,所以不大可能大量繳獲敵人彈藥。一個火力配備很強大的兵團,突然降為只有輕武器而且彈藥不足的游擊兵團,這不是用其長而是舍其長!”

粟裕鄭重地說:「而中原少了3個火力強大的主力突擊部隊,其損失是難以估量的!」陳毅反駁說:“可是一、四、六縱隊直插江南,將能調動蔣軍二三十個旅呀!”

「這我算過了。」粟裕沉靜地說道,“中原戰場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有蔣軍五軍、整十一師的王牌主力,有七軍、四十八軍的桂系主力,加上平原交通便利,增援快速,我們下江南,如能調動這四個軍中的一二個,那當然好,然而事實上不可能。”

「不可能?為什麼?」

「五軍、十一師的優勢是摩托化重裝備,運動迅速,火力強大。這樣的部隊是不會調到江南水網地區去的。到江南他們的優勢將全部喪失,蔣介石不會這樣做。」

「廣西軍呢?」

「老蔣好不容易把他們調離江南,是不會輕易‘放虎歸山’的。而戰鬥力差的旅,調走二三十個,也不能解決中原的困難。」

陳毅感到問題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了。粟裕對中央「變江南為中原,變中原為華北,勝利就來了」的意圖慷慨陳詞,認為我軍若不能在中原先打幾個殲滅戰,大量消滅敵人主力,就急忙躍進江南,則江南在半游擊性作戰中,未必能迅速變成半後方大兵團作戰的中原,而中原敵人能夠重點防禦、機動增援,在我江北主力分兵江南削弱的情況下,中原也不大可能迅速變成鞏固的華北。躍進大別山和中原,確實是避我軍之短揚我軍之長。而躍進江南,對一兵團這樣一個對於重裝備運用很熟練、圍殲敵人能力很強的部隊來說,反而是丟棄其所長。8萬多人楔入敵人江南腹地,邊打邊走,可以給敵人一定的震懾,打亂其整個部署,調動中原戰場上一些兵力。而我方呢,在無後方作戰的情況下,勢必遭敵人堵截圍追,轉戰江南數省,損失不會少於5萬人。粟裕又動情地說:“把到江南遊擊要付出的5萬人傷亡減員的代價用在中原戰場上,完全有把握殲滅敵人三十幾個整編師10萬兵力。中原以至全國的戰局都可能改觀!”

陳毅被說服了,並欣賞起粟裕這種置個人得失於不顧、大膽直言的勇氣。然而他也知道,毛澤東可不是輕易放棄自己主張的人,更何況是關係全國勝利大局的戰略主張。向毛澤東去強調到江南後的困難,豈不會被看做是畏縮?但是,粟裕的考慮是符合實際的,建議是很重要的。應該支持他,鼓勵他!

報,電報首先說明經陳毅等「鼓勵勇氣」才「斗膽直呈」。電文長近3000字,除對陳毅陳述的那些意見外,更增加了對淮河到長江間派出數路強有力的游擊兵團,對江南蘇浙皖贛閩及湘黔派出多路堅強的遠殖游擊隊等意見。同時,還說明“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放鬆”。毛澤東收到粟裕的電報後,親自擬電文請陳毅、粟裕“為商量行動問題”到中央來開會。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聽了粟裕的意見後,決定:華野應繼續依託中原、華東兩解放區,會同中野作戰;同意一兵團在整訓結束以後,4到8個月內,暫不去江南作戰略機動,先加入中原作戰,以便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粉碎敵人在中原的防禦體系。

 陳毅奉命中原「傳檄」

請中央派重要領導幹部來負責、來增強。中央考慮到中原的極大重要性,考慮到華野主力實際上已和中野密切配合在中原作戰,所以決定調陳毅、鄧子恢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中央決定: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到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第二書記陳毅,第三書記鄧子恢。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等12位同志為中原局委員。關於軍隊方面的職務任命: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陳毅由正職變為副職,毛澤東問他有何意見,陳毅幽默地回答說:「主席,陳毅願作過河的卒子,有進有退,一切聽憑中央調遣!」

1948年5月10日,陳毅和鄧子恢一行,離開中央駐地河北阜平縣,5月12日,陳毅、粟裕陪同朱德到達河南濮陽。6月14日下午,到達中原軍區司令部駐地豫西寶豐縣北張庄村,劉伯承和鄧小平親自到村外迎接。他們近兩年沒見面了,闊別重逢,晝夜暢談。6月17日起,就由陳毅向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野直屬隊幹部傳達中央和毛澤東1947年12月以來的一系列指示和方針政策。地點是北張庄村。

陳毅首先傳達了毛澤東從政治、軍事、經濟、整黨和土改五方面所作的敵我對比,肯定中國革命一定能得到全國勝利。他動情地說:「今天在這裏的同志,有20年的黨員,參加過大革命、內戰、抗日的三朝元老;黨齡短的也有10多年了,男的長了鬍子,女的生了孩子,可以說,都是老革命。大家想一下,共產黨從來沒有這樣估計過勝利的問題。無論哪一次,也沒有向黨的幹部,向全國人民肯定,我們將取得全國的勝利。」陳毅說:紅軍時期、七大期間、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我黨都不可能談全國的勝利。只有現在,“勝利局勢奠定了,沒有一點冒險、空想,不是夜晚發燒夢到進南京”了。陳毅的傳達對大家鼓舞最大的,是黨中央把勝利的判斷直接和中原野戰軍的巨大貢獻緊密聯繫起來。陳毅說:“毛主席親自對我講:‘如果我大別山各兵團沒有站住腳,你們兩大野戰軍在豫西、豫皖蘇沒有站住腳,我們就不敢開這個會,我也不敢講這個話,不敢寫這篇文章,不敢講偉大的轉折點,不敢講蔣介石可以打倒。這篇文章就要等一年半載再寫。因為中原的部隊站住了腳,勝利靠得住了,現在我們才開會分析、估計,大膽地寫文章,向全國人民號召,準備在幾年內取得勝利。’”

會議開了三天。陳毅連續用三個半天傳達中央指示精神,中間除了吃飯,也不休息,天黑得都看不見了還在講。他的報告豐富、深刻、生動,全場氣氛活躍,大家毫無倦意。他傳達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對毛澤東戰略思想的闡述,從誘敵深入內線殲敵,講到外線出擊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他緊緊扣住中原野戰軍的戰爭實踐和在解放戰爭中的偉大作用,既傳達毛澤東的話,又加上了自己的發揮。

陳毅重新念了毛澤東當時給劉伯承和鄧小平的作戰指示:「蔣介石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是要把全國戰爭的負擔加到解放區身上,達到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我們的戰略是要盡量破壞蔣介石的戰略方針,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使蔣介石擔負全部戰爭負擔,達到解放戰爭的勝利。」陳毅說:“把戰爭引向何方,主要是個吃飯問題,也就是經濟問題,這正是戰略問題。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這是古今中外沒有人講過的,毛主席講了這個話。”

陳毅還傳達了毛澤東所說的有了解放戰爭第二年戰略進攻的偉大勝利才敢講奪取全國勝利,這是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所作的高度評價。陳毅說:躍進大別山取得的在新區如何建設解放區的全面經驗直到中原局的「六六指示」,對於下一步的戰略行動和在全國各地爭取作戰和建設的勝利,是無價之寶。

在這樣高瞻遠矚的戰略宏圖面前,外線出擊的三部分野戰軍所受的損失就有「一本萬利」之感。“我們丟的是幾門大炮,得到的卻是整個中國。”有的幹部詼諧地說。

陳毅無拘無束、有理有據、可信可行地將勝利前景和黨中央一系列政策策略「貢獻」出來,徹底地完成了「傳檄」任務。

劉、陳、鄧協同指揮,活捉國民黨軍中將司令康澤

陳毅一到中原,就加入了解放戰爭南線的協調和指揮的中樞,和劉、鄧一起,在中央軍委的統一指揮下組織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這也是中共中央、毛澤東調動陳毅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中原打大殲滅戰是非常不容易的。國民黨軍除了保安部隊之外,在中原戰場有正規軍25個整編師共57個旅。其中13個整編師計30個旅擔任重要點線守備;另外12個整編師計27個旅和4個快速縱隊,編成4個快速兵團,可以機動作戰。在我軍攻擊一點或一個部隊時,國民黨軍可以憑這4支機動力量,利用平漢、隴海、津浦三大鐵路及廣大平原許多公路之便,多路快速增援,與我決戰。華野只有6個主力縱隊計18個旅在中原作戰,加上中野第十一縱隊和特種縱隊,總兵力不到敵人的1/3。若用華野的力量打國民黨軍一個兵團,必須用四五個縱隊的絕對優勢兵力擔任攻擊才能殲滅。這樣,阻擊敵援兵的部隊只剩兩三個縱隊,是無論如何不夠的。必須把華野、中野的部隊全部動員起來,全部用於攻擊、阻援及牽制,才能打勝一個大的殲滅戰。毛澤東曾親擬電報致粟裕、張震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指示:「在整個中原形勢下,打運動戰的機會是很多的。但要有耐心,要多方面調動敵人,方能創造機會。」“在打五軍、七十五師等部時,不要企圖一次打得太多,而要準備一次只打一兩個旅,各個殲滅該敵,因為該敵是比較強的。”

陳毅在一次幹部會上,曾生動地譬喻說:「毛主席和蔣介石在中原‘下棋’,黃河為界。那是說1947年6月以前的形勢,蔣介石向解放區的進攻只能以黃河為界,不准他過黃河北犯。但當我軍戰略進攻開始,劉鄧大軍渡過黃河,躍進大別山以後,我軍就已過了棋盤上的‘黃河’在敵人的‘河’這邊打了。」

報告已殲滅區壽年兵團,部隊並已北移,劉、陳、鄧才率前指返回寶豐。

此時,中野主力第六縱隊在桐柏軍區部隊和陝南第十二旅的配合下,按照劉、陳、鄧的部署,於7月2日乘華野殲滅區壽年兵團,國民黨軍幾個野戰兵團陷於豫東之際,突然攻佔老河口,繼而攻擊襄樊。7月16日,戰役勝利結束,全殲國民黨軍2萬餘人,活捉國民黨特務頭子、第十五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

豫東和襄樊兩戰役,不到1個月共殲敵12萬餘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開封再次被攻破,成為中原戰局轉變的關鍵。兩大野戰軍在一個團結、戰鬥的指揮中樞統一協調下直接配合作戰,其優越性和潛力明顯可見。這再一次說明中央對陳毅調動的英明之舉。

襄樊大捷,陳毅十分高興,當即賦詩三首。第一首諷刺蔣介石的舊部並不與他「共患難」,第二首描寫解放軍戰鬥力的突飛猛進,第三首描寫康澤的狼狽相。康澤被俘後第一句話就問:“貴部有醫生沒有?我的脖子該不會殘廢吧!”

 以「副」頂“正”,陳毅恪盡職責

1948年7月25日,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啟程去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向中央彙報中原局的詳細情況和經驗,並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中原局的日常工作就由第二書記陳毅代為主持。

中原局攤子很大,幹部不足。陳毅、鄧子恢帶來的4700名幹部,投入到土地改革運動、地方政權建設、經濟工作、軍事鬥爭中,就像一條小溪流到乾涸的平原上,很快就被吸收得看不見了。當時河南開封的一些高等學府如河南大學等,以及開封部分中小學的進步師生,紛紛投奔解放區。到達豫西中原局駐地的有300多人,懇切要求參軍、學習。中原局領導研究決定,成立兩所培訓幹部的學校:一是中原軍政大學,由劉伯承任校長兼政委,培養軍隊幹部;一是中原大學,由陳毅任籌委會主任。開學不久,各地趕來入學的人越來越多,發展到2000多人。後來,中原大學的許多學生隨軍南下,被分配到南京、上海、武漢等地工作,還有的參加了進軍西南的工作,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在軍事工作方面,陳毅分工主管中原軍區的工作。中原軍區新建不久,各級機構不健全,人員缺乏,難以擔負維護中原政權、發展地方武裝、剿滅土匪、擴充新兵等任務。尤其是剿匪,鬥爭形勢相當尖銳。國民黨軍主力剛退,解放軍新到,土匪勢力甚為猖獗。鄂豫皖三省都有類似情況,河南尤甚。陳毅在《關於1948年夏季中原情況及政策轉變問題向毛主席的綜合報告》中說:「我黨足跡遍全中國,土匪惡霸之猖獗恐無逾河南者,可舉豫西臨汝、魯山、寶豐、伊川、陝縣、禹縣等地方為代表……較之抗日時期在蘇北阜寧所遇土匪更為嚴重。剿匪為安定地方首要環節。」陳毅是中共老資格的省軍區司令員,對付反動匪特是行家。他首先抓思想發動。他在各種場合強調剿匪是軍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強調對於鞏固解放區,增強人民力量和準備大殲滅戰場的重大作用。

陳毅投入很大的精力建設和加強各地的軍區地方部隊。鄂豫、皖西、豫皖蘇、豫西、江漢、桐柏、陝南等各軍區都進行了組建和整頓。軍區地方部隊發展到21萬多人。在野戰軍的支持配合下,在4個月內就消滅土頑2.5萬餘人。中原軍區地方武裝對中原解放區的開拓與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陳毅在寫給毛澤東的綜合報告中說:「……現在農民已紛紛回來買牲口,積極生產;知識分子開始接近我們;逃亡地主也開始回家。河南皖北一帶,歷來軍閥混戰,日偽蹂躪,‘水旱黃湯(恩伯)’,民不聊生。群眾反映,二十年來從未如此安定。」陳毅在報告結尾用他軍事家的眼光,概括了一句在偉大戰略決戰前夕切中時局的判斷:“中原局面,已具備了初步根據地,正走向以應付大規模作戰的條件。”

 以「副」頂“正”,陳毅恪盡職責

1948年7月25日,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啟程去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向中央彙報中原局的詳細情況和經驗,並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中原局的日常工作就由第二書記陳毅代為主持。

中原局攤子很大,幹部不足。陳毅、鄧子恢帶來的4700名幹部,投入到土地改革運動、地方政權建設、經濟工作、軍事鬥爭中,就像一條小溪流到乾涸的平原上,很快就被吸收得看不見了。當時河南開封的一些高等學府如河南大學等,以及開封部分中小學的進步師生,紛紛投奔解放區。到達豫西中原局駐地的有300多人,懇切要求參軍、學習。中原局領導研究決定,成立兩所培訓幹部的學校:一是中原軍政大學,由劉伯承任校長兼政委,培養軍隊幹部;一是中原大學,由陳毅任籌委會主任。開學不久,各地趕來入學的人越來越多,發展到2000多人。後來,中原大學的許多學生隨軍南下,被分配到南京、上海、武漢等地工作,還有的參加了進軍西南的工作,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在軍事工作方面,陳毅分工主管中原軍區的工作。中原軍區新建不久,各級機構不健全,人員缺乏,難以擔負維護中原政權、發展地方武裝、剿滅土匪、擴充新兵等任務。尤其是剿匪,鬥爭形勢相當尖銳。國民黨軍主力剛退,解放軍新到,土匪勢力甚為猖獗。鄂豫皖三省都有類似情況,河南尤甚。陳毅在《關於1948年夏季中原情況及政策轉變問題向毛主席的綜合報告》中說:「我黨足跡遍全中國,土匪惡霸之猖獗恐無逾河南者,可舉豫西臨汝、魯山、寶豐、伊川、陝縣、禹縣等地方為代表……較之抗日時期在蘇北阜寧所遇土匪更為嚴重。剿匪為安定地方首要環節。」陳毅是中共老資格的省軍區司令員,對付反動匪特是行家。他首先抓思想發動。他在各種場合強調剿匪是軍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強調對於鞏固解放區,增強人民力量和準備大殲滅戰場的重大作用。

陳毅投入很大的精力建設和加強各地的軍區地方部隊。鄂豫、皖西、豫皖蘇、豫西、江漢、桐柏、陝南等各軍區都進行了組建和整頓。軍區地方部隊發展到21萬多人。在野戰軍的支持配合下,在4個月內就消滅土頑2.5萬餘人。中原軍區地方武裝對中原解放區的開拓與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陳毅在寫給毛澤東的綜合報告中說:「……現在農民已紛紛回來買牲口,積極生產;知識分子開始接近我們;逃亡地主也開始回家。河南皖北一帶,歷來軍閥混戰,日偽蹂躪,‘水旱黃湯(恩伯)’,民不聊生。群眾反映,二十年來從未如此安定。」陳毅在報告結尾用他軍事家的眼光,概括了一句在偉大戰略決戰前夕切中時局的判斷:“中原局面,已具備了初步根據地,正走向以應付大規模作戰的條件。”

 陳、鄧揮師東進攻佔宿縣,截斷徐蚌線「關門打狗」

報中強調佔領宿縣、截斷徐蚌。

宿縣是津浦線上國民黨軍的主要兵站,堆積大量彈藥物資,有重兵堅城和鐵甲列車、裝甲車守衛,並不比鄭州易打,加之鐵路沿線國民黨軍增援又十分便利,故最初劉伯承、粟裕都沒有提出把「攻取宿縣」作為主要目標。

攻擊宿縣這樣堅固設防的城池,需要慎重。陳、鄧立刻召開各縱隊指揮員會議。鄧小平傳達了中央軍委對於打宿縣的指示,並特彆強調:淮海戰役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全力以赴,愈堅決,愈大膽,就愈能勝利!

陳毅在會上講了「關門打狗」、殲滅敵主力於淮河以北的偉大意義。又說:“你要關門打狗,他會狗急跳牆,所以要充分準備,這是個硬仗。你們各部隊,特別是攻城的部隊,要把最強的旅,最硬的尖刀,拉上第一線,一定要把宿縣拿下來,在淮海戰役上立大功!”

作戰科長張生華介紹了宿縣敵情。宿縣是徐蚌間最大的交通樞紐。淮海戰役打響後,徐州向連雲港的海路運輸被切斷,津浦線南段就成了徐州敵人唯一的補給線和主要退路。因此,敵人十分重視保持津浦路的暢通,成立了護路司令部,由國民黨交通部交通局局長周偉龍兼司令,中將張績武任副司令,共有1.3萬人駐守,武器精良,戰鬥力強。

最後,由陳毅宣佈戰鬥部署。各縱隊領受任務後迅速行動。陳毅深知,宿縣城牆高厚堅實,護城河既寬又深,還有日本人營建的永備工事,裝甲車輛機動巡邏。主攻宿縣的中野三縱重炮和炮彈都不是很多。仍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陳毅與華野聯繫,調撥6門榴彈炮和3門山炮,上百發炮彈,支援中野三縱。15日黃昏,三縱各種炮火同時射擊,鋪天蓋地,宿縣小北門城牆被攔腰轟塌,西門、北門也相繼突破,解放軍三路入城,與敵人展開巷戰。至16日凌晨3時,攻下了最後的敵壘——位於福音堂的護路司令部,活捉了國民黨軍中將副司令張績武。攻克宿縣後,宿縣南北100餘公里的鐵路被破毀。「門」終於關上了。

文中說:「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18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併攻佔宿縣。」

 總前委成立,劉、陳、鄧「臨機處置」“二黃”

令:「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

常委劉、陳、鄧「臨機處置」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獨立分析,決心圍殲“二黃”——黃百韜、黃維。

11月22日,淮海戰役進行到第17天,華野全殲了黃百韜兵團,佩著「‘鏗’字第一號」胸章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中將司令官黃百韜,在指揮所被打散後,帶著少數隨從逃到小黃庄東北的曠野里,撕碎了蔣介石最後空投給他的“堅守待援”的親筆信,開槍自殺了。

黃百韜兵團被殲後,毛澤東致電劉、陳、鄧:完全同意先打黃維;情況緊急時,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從此時起,淮海戰役重點轉移到南部戰場。劉、陳、鄧集中全部精力對付黃維兵團。

黃維兵團擁有4個軍11個師共12萬人馬,一律美械裝備,半摩托化,光是十八軍就有500餘輛汽車。從兵團司令到排長,幾乎是清一色的黃埔軍校、陸軍大學或軍官學校畢業生,作戰極為頑強。

對於打黃維的困難,劉、陳、鄧是有足夠估計的。劉伯承說:「講士氣還是那句老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打蔣介石的第一流部隊,則更需要講戰略戰術。」鄧小平一再表明“破釜沉舟”,不怕“傾家蕩產”,哪怕中野部隊打光,也要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陳毅的勝利信心更加堅定,他想到他這個兼華野司令員擁有的實力——打黃維不光是中野的13萬人打12萬人,還有華野部隊,華野主力雖然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後傷亡較大,但部隊不斷擴大,不僅可阻援打援,還可直接投入作戰。只要中野需要,他要人有人,要炮有炮。

對黃維的作戰,其實早在10月中旬就開始了。劉伯承留在豫西,指揮二、六縱隊,拖著黃維往西邊走邊打。直到陳、鄧率中野4個縱隊攻下鄭州,解放開封,繼續東進時,蔣介石才知上當,急令黃維東返,向徐州開進,奪回宿縣,增強淮海戰場實力。劉伯承命令二、六縱隊趕到黃維前頭,正面阻擊,破壞黃維通路上的橋樑道路,並在阜陽、太和、渦河、澮河一線層層阻擊敵人,殲敵一個主力團。黃維一見這般情況,感到有點不妙:過去華野、中野都是分頭作戰,這次靠攏會合,統一行動,必有統一指揮、統一意圖;過去中野對他十二兵團作戰多用側擊、尾擊,這次正面阻擊,逐步後退,好像有一個預謀正在實施。黃維算是一個有經驗的指揮官,他發現此處地形甚為不利,皖北多河道,從蒙城到宿縣,就有淝河、解河、澮河,障礙重重,一旦離開蒙城,渦河又成後路,如解放軍沿河包抄,將陷於進退維谷的危險境地。於是,他違反了蔣介石的命令,不向宿縣攻擊前進,改道往東南到蚌埠、固鎮間與劉汝明、李延年兵團會合,再協力北進。

劉、陳、鄧已看清黃維的處境,於我十分有利,就一面向中央報告請示,一面先行「臨機處置」。積極佈置誘殲黃維,讓他“鑽口袋”。陳毅親自擬“AAA”(即刻到)火速電報,請華野即派3個縱隊的兵力於當夜趕到宿縣南、固鎮東,以加強兵力,隔斷黃維去宿縣及固鎮的去路,隔斷他與劉汝明、李延年兵團的聯繫。中野以強大部隊由澮河以南地區向西出擊殲敵。24日凌晨,劉、陳、鄧接粟裕回電,部隊已佈置到位。劉、陳、鄧立即命令澮河南北我7個縱隊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24日下午6點多鐘,黃維兵團全軍被我壓縮在以雙堆集為中心的15華里寬的地區內。

戰場也有喜劇。在中野圍殲黃維的後期,各縱隊傷亡頗多,敵人憑「汽車城」等堅固陣地頑抗時,華野繼派7個縱隊之後,又派第三、第十三縱隊和魯中南縱隊及特種兵縱隊的兩個炮團加入圍殲黃維作戰,而帶隊的指揮員又是善於用炮的陳士榘。陳毅發給他和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兩個重要指示:一是“中野為了躍進大別山把重武器丟了。這次打黃維,一定要把華野主要炮兵全部拉上去,保證戰鬥勝利”。並要陳銳霆親自去南坪集聯繫。另一個指示是,將“黃維兵團的全部裝備都給中野”。陳士榘在包圍圈東邊指揮中野六縱、華野三縱等主力參加總攻。迫擊炮、榴彈炮齊襲,打死3000多敵人。黃維兵團分散突圍全部就殲後,陳士榘、陳銳霆又接陳毅指示:黃維的東西,華野部隊一律不准拿,華野各縱隊戰鬥結束後即時歸建。結果,陳銳霆這位原定負責打掃戰場的華野戰地司令只得“兩手空空”而回。

 猛獸出洞,陳毅指示華野「車干水捉大魚」

在黃維兵團被圍之際,蔣介石決定駐徐州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突圍。突圍的方向是西南,企圖與被圍的黃維兵團會合。

話。猛獸出洞,是要全力對付的。華野立刻命令11個縱隊投入平行追擊,迂迴包抄,不讓兩大坨敵人靠攏和會合。

這是淮海戰役中最好的殲敵良機和最緊張的時刻。陳毅和劉、鄧來到指揮部西邊通往臨渙集的公路上,華野二線截擊部隊二縱,正以近乎小跑的速度向永城方向疾進。陳毅向策馬而來的幾位縱隊負責人招手,他們急忙下馬。陳毅命令:「把背包丟掉,部隊減員一半也要趕到敵人前面,在永城堵住敵人!」陳毅還叫駕駛員小譚把自己的吉普車開過來,連人帶車一起送給二縱負責人,讓他們乘車趕到部隊前面去佈置一切,指揮部隊跑步前進。

二縱終於趕在敵人大部隊到達前插到永城,協同軍分區部隊,給敵人的先頭部隊以迎頭痛擊,迫使其回竄。

話也和華野架通了。陳毅拿起話筒,對方是張震。張震立刻興奮地向劉、陳、鄧首長問好,並彙報了包圍的部署。陳毅對部署表示同意,又說:「現在黃維得知杜、邱、李、孫南逃來援,劉汝明、李延年加緊北援,又緊張起來,拚命反撲,妄圖突圍。……華野要組織好兵力,阻擊李延年、劉汝明,不准他們北進。更要把杜聿明集團攔住,絕對不能讓他逃跑或南下與黃維會合,那將嚴重影響淮海全局的勝利!」

話中指示華野:「穩紮穩打,逐步縮小包圍圈,車干水捉大魚。」後經激戰,到1949年1月10日,華野、中野等解放軍以13.3萬人的傷亡代價,殲滅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至此,蔣介石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師團喪失殆盡,再也無力阻擋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了。

1949年1月6日至8日,陳毅和劉伯承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22日南返。從29日下午起,以3天時間向華野、中野高幹傳達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和毛澤東的指示。在此期間,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野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下轄第三、四、五兵團共9個軍和1個特種兵縱隊,共28萬人。華野改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仍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譚震林為第一副政委,下轄第七、八、九、十兵團,共15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58萬人。

由於粟裕全力從事淮海實戰指揮兩個多月,積勞致病,不得不住院休息治療。經中央同意,陳毅返回華東主持工作。淮海全勝,中原大定。接下來,二野、三野在華東並肩作戰,揮師百萬過大江。(胡居成)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