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研究:抗潰瘍藥物RBC 藥效比瑞德西韋更高

社會事

港大研究:抗潰瘍藥物RBC 藥效比瑞德西韋更高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研究:抗潰瘍藥物RBC 藥效比瑞德西韋更高

2020年10月12日 15:26 最後更新:18:14

未來或可成為治療新冠病毒的替代性療法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一種常用、含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 RBC),在動物實驗中可以明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能力,其藥效比瑞德西韋更為高,未來或可成為治療新冠病毒的替代性療法。  

AP圖片

AP圖片

港大化學系教授孫紅哲與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作廣泛臨床應用、含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可令新冠病毒中一種主要蛋白質「病毒解旋酶」失去活性,從而能夠抑制病毒的複製。團隊利用金色敘利亞倉鼠作感染模型,證實利用RBC後,倉鼠鼻甲及胸組織的病毒載體明顯減少,同時能紓解與病毒相關的炎症。而在體內細胞水平的研究,病毒載量顯著降低超過1000倍以上。

瑞德西韋。AP資料圖片

瑞德西韋。AP資料圖片

研究證實,RBC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藥效堪比另一種藥物瑞德西韋。與接受瑞德西韋治療和賦形劑的組別相比,接受RBC治療的受感染動物,病毒載量明顯降低近100倍。研究亦指出,由於RBC藥物對細胞層面的毒性極低,其安全指標比瑞德西韋更為高,成本亦較為低廉。未來採用RBC、地塞米松和干擾素的聯合用藥,有望成為治療甚至預防感染的替代性療法。

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

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

然而,若新冠病毒已到肺部甚至全身,RBC作為口服藥物的效果未必很明顯。團隊表示會改善劑量及吸收,並在新一波疫情來臨時尋找合適的病人作臨床測試。

不過團隊補充,雖然RBC在坊間使用多年,但如果過量食用或胡亂食用,有機會出現副作用,呼籲市民勿自行購買。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