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諺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為人莫作千年計”,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也提醒世人,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不然很快就會被人超越。

今天,在深圳河南邊的香港,經歷過社會劇烈動盪之後還正在飽受疫情的打擊,出行受限,經濟受挫,市民叫苦連天。而河北岸的深圳,今天卻在隆重集會,興高采烈的慶祝特區成立四十周年。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興高采烈的原因和底氣:1980年代, 深圳被確立為中國的經濟特區, 深圳從2.7億元的GDP起步,到2019年,深圳GDP達到2.69萬億元。40年,GDP規模增長了接近1萬倍,並在2018年首次超越香港,位居全國城市GDP前三強,全球城市30強。40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國際專利申請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僅次於東京位列全球第二……過去5年,10年甚至40年來,深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資金、技術、人才飛速聚集;每一天都在上演鮮活的深圳故事,華為、騰訊、大疆、柔宇……一系列深圳原創品牌在全球越來越響亮。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從華南小漁村到全球標杆城市,歷史座標的不斷跳躍遷移,無不彰顯著深圳改革開放的非凡成就和雄心壯志。他們不值得興高采烈嗎?他們能不興高采烈嗎?

一河之隔的香港如何呢?深圳特區成立時GDP總量僅有2.7億元;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GDP高達183億美元,差距懸殊,根本沒有可比性。1997年香港回歸時GDP為1774億美元,深圳GDP為1297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香港的十分之一,依然遙不可及。到了2018年,深圳一路奮力追趕,終於以24221億元對香港的24000億元完成了一次奇跡般的超越。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政治因素。深圳改革開放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曾經有過不少爭論,諸如“姓社還是姓資”等,但當時的領導人明確表示“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放下爭論,先幹再說,摸著石頭過河總比站在岸上爭吵光說廢話要強。香港這二十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爭拗太多,任何事情都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甚至為反而反,從政府政策的推行到基建項目的建設,無一不是障礙處處,阻力重重,有不同聲音本是好事,但只是反對又沒有更好的建議還要不懂妥協,只求一心攪黃一拍兩散,事能成倒是怪事了。香港的優勢就這樣在一場場議會的衝突,一場場政治的爭拗中逐漸消失殆盡。

其次,是年輕一代的不思進取。本人2000年時工作關係在深圳生活過一段時間,那時的深圳,還以工廠為主,我看到很多從全國各地來深的年輕人,十塊錢一晚,十幾個人租住在一個小小的公寓裡,白天上班,晚上進修,如饑似渴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雖然辛苦,但他們都很快樂,因為他們深信依靠自己努力打拼會贏得更美好的明天。現在的深圳,早告別了世界工廠向高科技創新發展,現在的年輕人除了學習也熱衷於創業,各種小微企業層出不窮,目前,深圳1250萬常駐人口,12.5個人就有一家活躍納稅企業。而香港的年輕人呢?熱衷的是搞街頭運動,“和你sing”和你“Lunch”,熱衷於炒賣蘋果手機炒賣耐克波鞋。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成才,這樣的社會怎麼能夠進步?

又一個二十年開始了,曾經,深圳以豔羨、崇拜的眼神仰望著南邊的香港,而今,深圳以更廣闊更高遠的眼光望向了全世界。被趕超的香港該何去何從?我覺得這世上並沒有快捷方式可走,只能是學習深圳——“改革開放,埋頭苦幹”。如今的香港可謂百疾纏身,從教育系統,醫療系統,公務員系統,到司法系統,政治系統,都病得不輕,亟需對症下藥,刮骨療毒,施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掃走積汙頑垢,才能煥發出原有的生機;不爭論、不內耗,埋頭做事,才能避免蹉跎歲月,躺在過去的成績薄上吃老本。改革的同時香港也要開放,思想上的開放首先是不要排斥大陸,要主動融入大灣區,國家是真心希望香港好,也會幫手助力香港變好,但香港更要自立自強,不能做扶不起的阿斗,越扶越癱。其次是更開放地對待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人才,不能抱著人家來搶飯碗的心態,人家是“來了就是深圳人”,我們卻還要區分他香港人還是大陸人?如此小家子氣怎麼能夠做國際大都市?

其實,深圳崛起的這些經驗何嘗不就是當年香港崛起的原因?學習深圳其實就是學習過去的香港,也就是回歸最初的自己。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四十年前深圳喊出的這句口號幫助它超越了香港,香港如今能夠也只能靠這句口號才能找回這失去的二十年。

《青評會》成員 – 李龍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