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假如他們在歷史缺席 世界不會如此美好

博客文章

假如他們在歷史缺席  世界不會如此美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假如他們在歷史缺席 世界不會如此美好

2020年10月19日 09:00

你有否去過一個富啟發性的旅程,或遇到一個啟蒙人生的老師?這些經歷,通常不是豪華享受,而是充滿人生交叉點式挑戰的腦震盪!呂志和獎近日有一個新嘗試,連續六星期在社交平台介紹15位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有啟發性的人物,為大家在疫潮中打打氣。筆者在此給大家來一點「劇透」!

加入「呂志和獎」團隊令我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拜訪不同範疇的先軀。我們總是站在巨人肩上遠眺,假如他們在歷史缺席,世界不會如此美好。

加入「呂志和獎」團隊令我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拜訪不同範疇的先軀。我們總是站在巨人肩上遠眺,假如他們在歷史缺席,世界不會如此美好。

生活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熱島效應」、「垃圾圍城」等概念時有聽聞。近年有不少人討論「田園都市」的概念,即是在高樓大廈聳立的區域中,加入綠化的田園和花園,又或者是一個區域被田地或綠化地包圍,總而言之是希望把大自然的氣息帶入現代化的城市規劃當中。這些構思,或多或少都是源自都市學家、社會運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爵士 (Sir Ebenezer Howard)。早在一個世紀前,霍華德爵士就提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融的城市規劃理念,提倡以田地或花園區域包圍城市,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比例,解決城市在工業革命後過度膨漲的問題。他對城市規劃的洞見,對後世影響深遠。

最近一百年,科學發展一日千里,速度之快令一般人難以想像當中的演化過程。例如,當我們在捐血時眼看一袋袋的血液,有沒有想過血庫不過是近幾十年的產物。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醫療輸血是「即捐即輸」,限制了輸血救人的可能。美國外科醫生查爾斯‧德魯 (Charles Richard Drew) 想到從血液中分離出血漿,並研發出血漿儲存系統,延長保鮮期至兩個月,大大改善醫療輸血的效率。這種方法在二戰大派用場,能夠在遠處送血漿到戰地醫院應急,德魯醫生被後世稱為「血庫之父」。

疫情期間大家被迫「宅在家」,通過網絡上課、上班等等,幸而世界有互聯網加上光纖,使訊息傳播能做到即時及跨越地域限制。本身是電子工程學家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早在六十年代已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使人類的生活、經濟模式發生蛻變。二十年前今日,你可能要捱貴價長途電話費才能聯繫世界另一角落的親朋,如今卻能有各式各樣的方法facetime了,價錢還平得多!

今天我們的生活模式、工商科技等等,充滿着前人的經驗和努力成果,他們為我們鋪路,同樣地,我們也一步一步為下一代鋪路,在傳承中成就歷史與文明。

作者: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躬體力行之重要

2023年12月19日 10:56 最後更新:11:42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