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深圳在崛起,香港要跟上

博客文章

深圳在崛起,香港要跟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深圳在崛起,香港要跟上

2020年10月19日 18:24 最後更新:18:29

深圳特區40歲了,正是英姿勃發的最好年華。

鵬城處處生機,映照着四十年的奮鬥輝煌,也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功崛起的偉大歷程。

習近平在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要求深圳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準更高。這是為深圳再次吹響改革的衝鋒號。

作為鄰近的香港,同樣是深圳改革開放的倡議者、推動者,也是參與者、獲益者。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未,香港知名人士王寬誠、霍英東、鮑玉剛、查濟民等上一代愛國人士,分別為特區改革開放獻計獻策。

其中查先生上書當時的中央領導廖承志同志,建議在深圳劃出一塊土地,作為“三來一補”的貿易加工區,允許外資到深圳開工廠,帶動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

這封建議書很快送到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手上,鄧請有關部門作充分論證,不久中央決定在廣東深圳、珠海、潮汕以及福建的廈門劃為經濟特區,從此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門戶,開啟了春天的故事。

深圳能夠在短時間內崛起,主要是他們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闖出了新路子。

一是堅持制度。

40年來,經濟特區的發展傾注了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心血,中央主要領導人都對經濟特區的發展給予了巨大的關懷、支持和指導,要求深圳堅持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無論在何時都不能改變。

今天,深圳又被確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照搬西方經濟特區那一套,把一張藍圖畫到底。

中央和深圳有這樣的決心和恒心,這是深圳成功的基礎。

二是堅持市場。

政府與市場的角色轉換,是改革的深水區。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抓住“特色”做文章,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通過改革讓政府更好地發揮其職能,把屬於市場可以的功能,放出去由市場主導。

過去,由政府制定人才標準,現在則由企業決定,只要年薪達到百萬以上,政府會為企業人才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

在這樣的營商環境下,創科企業不斷彙聚,形成了中國矽谷,科網巨企紛紛迅速壯大,如今已可與西方巨企爭一日之長短。

三是堅持開放。

短短40年,深圳由窮鄉僻壤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得益於鄰近香港,打開門戶迎各方賓客。

初創時主要靠全國支援,後來搞了“三來一補”政策後,港資紛紛進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港資占外資投資比例達七至八成。

隨着改革開放力度加大,深圳大力發展金融、會計、法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近年更出現了創科企業、數碼貨幣、資料交易市場等,每一項都是新生事物,每一樣都成為深圳彎道超車的奇跡。

這正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最好寫照。

四是堅持互補。

深圳與香港近鄰,從來都是“天造地設的合作夥伴”。

在改革開放之初,深圳有政策、有土地,卻無資金、無人才,而香港則有後者卻急需前者,兩地互補使經濟迅速起飛。

深圳處處有香港的模樣,香港個個在深圳有投資,即使沒有投資也是往來的常客。

今天經濟發展已進入新時代,兩地合作由過去簡單的前店後廠,轉變為香港前期研發,深圳後期製造。

把研發、製造、產業、銷售形成了一條不分彼此的鏈條,一起走向國際市場,一起面對強手競爭。

40年的改革開放,還可以總結很多的經驗,而每一條經驗都是深港兩地共同創造,共同付出。

我們在讚歎深圳的崛起時,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無動於衷,更不能對深圳的超越採取“不介意”的消極態度。

我認為,香港也有深圳不可比擬的優勢:

——制度優勢。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既有“一國”作為可依靠的強大發展動力,也有“兩制”能與國際接軌得天獨厚的特色;

——市場優勢。

香港有符合國際標準,且成熟而完備的法律體系和經濟體系支撐著市場,這一點在國際經濟評級中一直被充分肯定;

——開放優勢。

香港只有市場規則,沒有政府干預,由此吸引了世界大小銀行180餘家在香港開設銀行或分行。

深圳上市企業總數達367家,其中25%的企業是在香港上市。

——互補優勢。

香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離不開與內地共同發展,雖然不是大灣區的“引擎”,也可以是灣區騰飛的“助燃劑”,以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佈局,在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中,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

當然,深圳與香港同為中國的國際經濟城市,雙城不是一個模子敲出來的樣版,如果要比較兩者的話,就是這40年深圳從未搞政治運動,一心一意謀發展是所有人的共識。

而香港不幸地被一小撮反對派拖陷在政治的泥沼中,無休止地製造混亂。

這是香港過去一年最深刻,也讓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的教訓。

回望過去40年,深圳發生了巨大變化。

展望未來30年,我們正遇上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只要我們重拾香港敢拼事業、敢闖世界的精神,香港同樣可與深圳攜手,實現習主席提出的期望,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時代

往下看更多文章

信心與定力比黃金更重要

2023年08月14日 13:42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3個敏感科技領域對華(包括港澳)投資。

而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國正在考慮是否跟進這一制裁。

後期是否會有更多西方陣營國家加入,尚未可知。

無獨有偶,美國基於2020年的制裁名單,正式決定禁止香港特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雖然港府與國家外交部都表示強烈反對,但這一系列舉動造成的「寒蝉效应」正在香港業界蔓延。

制裁一道一道頒布,給本就亟待復甦的香港商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香港不少從事對外貿易的業界人士都不由得擔憂國際外部營商環境日趨嚴峻。

然而,事態是否真的有各位持份者所擔憂得那般嚴重?

僅就本次制裁令來看,首先應該承認美國禁令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香港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貿易輸出目的地(超過中國內地),和第二大的服務貿易輸入來源地。

過去美制裁中國內地,還留有香港這個通道,但近期禁令的要害是謀求香港「去兩制化」,特別註明將香港、澳門一並列入制裁範圍,體現出美國政府對港澳政策的新路線。

不過,翻查美國財政部根據行政命令制訂的擬議法規文本,美方新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受限制投資行為的定義也並不涵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銀行借貸或匯款等。香港業界在禁令所涉科技領域的發展也並不突出,禁令對香港科技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個重要的基本判斷是:英國不等於歐洲,美國不等於西方,西方不等於世界。

美國對華一系列禁令,英國估計會很快跟隨,但整個歐洲就不一定。西方陣營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同聲音。許多國家都在謀求將自身打造成國際秩序中的「平衡塑造者」。

例如法國強調戰略自主傳統,這一傳統最早源於「戴高樂主義」,即法國的經濟、軍事、外交不可以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法國的利益。

在戰略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法國反對單極秩序和兩極秩序,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有選擇地與大國結盟。而在與大國合作時,也會有意識地與大國保持距離,以避免過度依賴。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年初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在港法國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有365家,另有400至500家由法國國民或法國投資者管理的公司。許多法國國民選擇在港創辦創新型公司,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法企搶抓從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機會。」

整體商品貿易數據方面,香港主要貿易夥伴排名順序是:中國內地、東盟、中國台灣、歐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制裁從來不等於全球制裁,美國之外還有廣闊天地。歐盟、東盟都是香港可以通過深化貿易伙伴關係把握住的理想合作夥伴。

當前大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緊張是必然,但並沒有封死香港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出路,香港要做的,就是在「一國」的基礎上,把「兩制」優勢發揮到最大。

基於此戰略判斷,香港不能輕言放棄自身優勢,而應繼續發揮好自身對外開放窗口和渠道的角色,堅定強化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和世界主要市場接軌。

香港一直以來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是因為它是中國插在西方市場裡的唯一一顆棋子。

圍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香港這顆棋子要在中西對弈中發揮最大影響力,就要在外部環境平靜、乃至趨於惡劣時做到「本手」,以中庸之道守住香港業界的基本盤,為未來打好基礎;在環境向好時以「妙手」畫出點睛之筆,譜出香江的高歌;同時,無需為當前的短淺之勢所惑,沉溺於香港已孤立無援的假象中,否則將難免出現「俗手」。

世界局勢越是複雜和艱鉅,信心與定力就越是比黃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