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日子,回顧香港的回歸之路,24年前的中英談判是第一件大事。在22個回合的較量當中,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在談判桌上經過了怎樣的激烈交鋒?談判背後,中英兩國領導人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又是如何鬥智斗勇?

為了揭開這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口述歷史》節目組特意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先生,當時他擔任了中方代表團的第二任團長;還有一位是中方代表團的團員邵天任先生,當時他是外交部的法律顧問,後來他又被香港的媒體稱作為基本法的四大護法之一。

上期《口述歷史》中,他們向我們講述了24年前中英談判前八輪的幕後故事。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鄧小平與戴卓爾夫人舉杯慶祝,香港問題至此得到完滿解決

到了1979年,英國方面開始意識到香港問題必須著手解決了,因為新界的租約將於1997年期滿。於是在1979年3月,英國駐香港總督麥理浩以港督身份首次訪問北京,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面,正式試探中國政府在香港前途上的態度。

前期鋪墊工作完成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於1982年9月率領代表團抵達北京,就香港問題進行為期5天的正式訪問。當時,英國剛取得福克蘭群島戰役的勝利,態度十分強硬。

會談一開始,戴卓爾夫人就要求在1997年後繼續維持英國對整個香港地區的管轄,這立即遭到了鄧小平針鋒相對的駁斥。這次會談使得戴卓爾夫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她沒有想到鄧小平這麼難對付。在即將走下人民大會堂最後幾級台階的時候,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戲劇性一幕——戴卓爾摔倒了。

不過,儘管鄧小平已經清楚地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強硬立場,戴卓爾夫人並沒有因此改變態度。在離開北京到達香港後,她仍然聲稱,英國統治香港所依據的三個條約在國際法上是有效的,絕不允許單方面毀約。

雖然中英雙方都同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香港問題,但是讓雙方坐到談判桌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英之間一開始就在議程問題上陷入僵局,雙方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肯退讓。最終中方代表團利用智慧化解了僵局。在突破了議程設置的種種難關之後,1983年7月,中英談判正式開始了。

三輪談判過去後,雙方取得的共識反而越來越少,談判舉步維艱。就在這個時候,對談判結果高度敏感的香港正醞釀著一場大風暴。中英雙方的互相角力也由暗鬥轉為明爭。1983年9月,香港財團開始在倫敦大量拋售港幣,港幣大幅貶值,社會上盛傳中英雙方談判破裂了,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中方看清了這場經濟危機幕後的實質,決定不予理睬,很快就將這場危機化解了。

之後,戴卓爾夫人在其他一些內閣成員的說服下,終於開始考慮改變態度。1984年,一直參與談判工作的周南從幕後走上了台前,新任駐華大使伊文思取代中國通柯利達,擔任了英國的首席談判代表,中英之間的較量也即將進入新的階段。

在此後的九個月里,中英雙方的高層以及談判代表團之間發生了更大的激戰,英方更換戰術,採用迂迴策略挑戰中國主權。在最關鍵敏感的駐軍問題上,鄧小平更是一怒安天下。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