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全球經濟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逆勢」正增長?

兩岸

全球經濟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逆勢」正增長?
兩岸

兩岸

全球經濟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逆勢」正增長?

2020年10月20日 16:18
原標題:全球經濟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正增長?

原標題:全球經濟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正增長?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季度同比)。(製圖 許仲冠)

轉正,來之不易!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向好態勢。

在海外疫情持續漲潮的大背景之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逐步好轉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的活力,將對世界經濟復甦產生積極影響。

 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降轉升,主要指標增速由負轉正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經歷了V型反彈、持續上升的過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實現3.2%的正增長。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一舉扭轉了上半年下降1.6%的局面。

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降轉升,主要指標增速也由負轉正。其中,三次產業增加值全面回升,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0.4%,全部為正值。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8%,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0.7%,全國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0.6%,這些主要指標的同比增速均實現了由負轉正。

從當季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9%,比二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3%,比二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

「從這些主要指標的變動趨勢看,我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確實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說。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面對空前的就業壓力,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加大民生投入。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從年初6.2%的高位持續回落。

劉愛華介紹,從監測的數據來看,9月份,20-2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調查失業率比上個月下降了2.4個百分點,就業形勢趨好。農民工就業方面,三季度末,外出務工勞動力是1.79億人,和二季度末相比增加了200萬人;從城鎮調查失業率來看,外來務工人群的調查失業率也逐月下降,說明農民工就業趨於好轉。

「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通過保市場主體、助企紓困、鼓勵靈活就業等措施,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進一步緩解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劉愛華說。

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明顯加快,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成長

在疫情衝擊下,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明顯加快,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成長,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網上購物、直播帶貨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火熱,在線辦公、遠程問診、在線教育等新興需求非常旺盛。」劉愛華表示,前三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3%。

5G建設、軌道交通等新基建、新消費的帶動作用也在增強。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認為,前三季度外貿不僅實現了正增長,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市場結構不斷多元化。這得益於穩外貿政策效果的顯現、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以及企業自身的轉型。中國外貿正增長對於促進全球經濟恢復和貿易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由負轉正」反覆出現,說明中國經濟繼續走在復甦的軌道上

「全球多數地方仍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掙扎,中國再一次證明了在有力控制住疫情後,是可能實現快速經濟恢復的。」10月19日,中國發佈三季度經濟數據後,《紐約時報》作出這樣的評價。

此前,多個國際權威機構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積極推動力。

「中國發佈的數據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形成一個相互映照,說明中國的復工復產和經濟恢復情況符合預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表示。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中,「由負轉正」四個字反覆出現,說明中國經濟繼續走在復甦的軌道上。當前,全球經濟仍然深陷衰退。中國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正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仍處深度衰退之際,中國經濟能夠率先企穩、反彈,背後主要有「三大支撐」。其一,中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效地推動了生產生活恢復;其二,靈活適度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有力支撐了「六穩」“六保”目標的實現;其三,積極主動、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舉措,穩定了外貿、外資以及供應鏈的同時,穩住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面預期。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納看來,中國經濟復甦的原動力來自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中國這一個國家可以說是已經把疫情控制下來。因為把疫情控制下來了,各方面的恢復都比較快。」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為中國經濟復甦提供了加速度。中國在毫不放鬆疫情防控的同時,做好「六穩」“六保”,充分調動供需活力。下半年以來,中國在消費、工業生產、出口等領域的指標不斷向好。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中國亮眼的旅遊和消費數據令世界矚目。事實證明,中國科學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復甦態勢愈加穩固。

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保持目前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上調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期,中國經濟下一階段是否能繼續保持向好態勢備受外界關注。

「不管是從需求、生產,還是從整個市場表現出來的信心和活力等方面來看,今年四季度乃至全年是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保持目前態勢的。」劉愛華表示。

需求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逐步回暖。投資將繼續延續目前由負轉正、進一步回升態勢。

從消費看,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生產方面,今年我國在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卡點堵點上加大了力度,保障重點行業和產品的生產,產業內部的循環逐步改善。

劉愛華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通過全力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保市場主體成效顯現。首先,減稅降費取得積極成效,1-8月份新增減稅降費1.88萬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的負擔。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47元。企業利潤持續增長,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1%,連續4個月正增長。

「這三個方面對於下一階段進一步更好地發揮超大市場的韌性,激發超大市場的需求潛力是非常有利的。總體上來講,我們對全年的經濟發展是充滿信心的。」劉愛華說。

持續復甦的中國經濟,正給世界注入信心和動力,並為世界經濟復甦提供機遇

面對疫情下的國內外複雜形勢,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當前,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越縮越短,頒佈實施外商投資法,擴容自貿試驗區……中國正通過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世界共享自身發展的潛力和機遇。

「中國正在抬升全球經濟增長數字。」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這樣評價。他表示,IMF最新上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經濟復甦力度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曉光認為,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預期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全球貿易大幅收縮的背景下,我國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對於維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運轉起到了巨大的‘穩定器’功能。」

「我曾多次表示,中國人民在這場危機中各方面的努力讓我深受鼓舞。」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主席、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優素福·貝尼安表示,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努力和付出,中國經濟才實現了快速復甦,希望繼續看到中國經濟回升,這將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的壓力測試,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持續復甦的中國經濟,正給世界注入信心和動力,並為世界經濟復甦提供機遇。

往下看更多文章

謝鋒指對「台獨」沒妥協餘地 促美落實一中原則

2024年01月10日 08:37 最後更新:08:37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

謝鋒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對於「台獨」分子,中國政府沒有妥協的餘地。美方應該以實際行動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將美國領導人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把台灣問題作為遏制中國工具的表態落到實處,與中方一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關係大局。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在談到中美關係時,謝鋒指中美關係從來就是建立在承認彼此不同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分歧差異不應該成為阻隔中美交流合作的攔路虎。競爭應該是講規則的公平競爭,而不能是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惡性競爭,更不能以競爭為名剝奪他國正當發展權益。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應該是田徑賽,而不是拳擊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