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醫藥企業行賄案被媒體密集曝光。掌握採購權的院內人員動輒收受上千萬回扣,而葯企每年用於銷售的成本高得驚人,最終這些成本將轉嫁至醫保基金和患者身上。

在國家打出一系列遏製藥價虛高的組合拳後,灰色的利益鏈條能否徹底斬斷?醫藥企業和醫藥代表又該如何轉型適應新環境?

資料圖:一位患者在指導下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預約專家號。 王廣兆 攝

葯企行賄案密集曝光:有院內人員收上千萬回扣

手握採購藥品的「大權」,醫藥銷售代表都上門來拜訪,禮金禮卡也跟著來了……

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一則視頻曝光了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原藥劑科工作人員王曉俊利用職務便利,夥同他人在新藥引進、藥品採購等方面為藥商謀取利益,非法收受回扣1019萬餘元的受賄案件細節。

這其中,僅注射用拉氧頭孢鈉等2種藥品就為王曉俊等人帶來了高達325萬元的「好處費」。多名藥商表示,王曉俊收取的回扣高達藥品零售價的40%。

當然,這起案件並非個例。

據此前媒體曝光的一則判決書,河南省商水縣人民醫院一位醫生利用職務便利,3年時間開具「步長」腦心通膠囊35962盒,非法收受陝西步長製藥(25.210, -0.23, -0.90%)有限公司銷售業務員藥品回扣款人民幣12.50萬元。

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采司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根據公開可查的法院判決文書統計,2016年至2019年間全國百強製藥企業中有超過半數被查實存在直接或間接給予回扣的行為,其中頻率最高的企業三年涉案20多起,單起案件回扣金額超過2000萬元。

「高低耗材、醫療器械、藥品,這些都有回扣,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在某醫療器械代理商企業做技術支持和銷售工作的吳鵬(化名)在採訪中向中新網記者透露。

從事醫療行業多年的吳鵬說,儘管帶量採購逐漸在全國鋪開,但是一些葯械仍然沒有涉及,所以必然有灰色的利益鏈條沒徹底斬斷。另外,除了銷售,醫院給企業的回款結算等環節依然存在收受賄賂的空間,這些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患者頭上。

「有時候銷售人員和一些醫生見面,對方不問產品怎麼樣,先問公司是什麼‘政策’,所謂的‘政策’就是回扣比例。」吳鵬說,通常,銷售代表自己拿到的提成遠沒有向“內部人士”輸送的回扣比例高,企業的銷售成本可想而知。

而多年前從公立醫院離職轉行進入葯企做醫藥代表的楊鑫(化名)告訴記者,早前葯代的入行門檻並不高,真正決定工作業績的核心是醫藥代表在各大醫院各個科室的「人脈資源」,而利益輸送自然是少不了的“敲門磚”。

資料圖:某醫院挂號大廳內排起了長隊。 泱波 攝

政策組合拳能斬斷灰色利益鏈條嗎?

高額回扣使得各大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一直居高不下。此前有媒體統計,醫藥上市公司平均銷售費用率超過30%。

以步長製藥為例,僅2019年,步長製藥銷售費用支出就高達80億元。

恆瑞醫藥(91.050, -0.47, -0.51%)2019年的銷售費用率為36.61%,這一比例在滬深股市醫藥製造業230多家公司(含原料葯公司)中也只是處於行業居中水平。

北京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江平此前對媒體分析稱,過去有很多藥品葯價虛高,就是一些葯出廠價很便宜,但經過若干環節,到了醫院、患者手裏,就非常貴,這就是商業賄賂造成的。

事實上,近年來,為了打擊醫藥行業商業賄賂行為,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管控措施。

以國家藥品集採為例,目前,已走向常態化運行,藥品集采已開展三批,共涉及112個品種,平均降幅54%,葯價虛高水分被大幅擠出。

此外,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也拉開帷幕。近期,京津冀三地醫療保障局已聯合簽訂了《京津冀藥品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合作框架協議》,三地擬組成聯盟並通過帶量採購的方式,降低醫用耗材的價格。

在打擊醫療領域的商業賄賂方面,今年9月,國家醫保局公佈《關於建立醫藥價格和招採信用評價制度的指導意見》,將醫藥購銷中給予回扣或其他不正當利益、涉稅違法等7類行為作為失信事項列入目錄清單。

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采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醫藥領域給予回扣、壟斷漲價等突出問題長期存在,是價格虛高的重要原因,並導致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等問題,扭曲營商環境和行業生態、削弱行業創新動力,建立信用評價制度目的之一在於促進醫藥產品價格合理回歸。

另外,今年國慶節前公佈的一份文件更引發醫藥界廣泛關注。

9月30日,國家葯監局組織制定的《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對外公佈。其中明確提出,醫藥代表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實施收款和處理購銷票據等銷售行為。

另外,文件對醫藥代表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明確,包括四方面:擬訂醫藥產品推廣計劃和方案;向醫務人員傳遞醫藥產品相關信息;協助醫務人員合理使用本企業醫藥產品;收集、反饋藥品臨床使用情況及醫院需求信息。

上述《辦法》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曾被視為業內潛規則的「帶金銷售」被勒令叫停,留給葯企和國內300萬醫藥代表謀求轉型的時間已經不多。

資料圖:昆明街頭新開設的「智慧藥店」吸引市民體驗。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躺著掙錢」的日子結束!葯企、葯代如何求生?

事實上,對於醫藥企業來說,衝擊已經伴隨著此前帶量採購的開啟持續發酵,轉型成為生存的必然選擇。

若想獲得優勢,企業就要擠出「水分」,在人員結構優化上,龐大的銷售團隊就成為了先“開刀”的對象。

以此前參加了全國藥品集中採購的信立泰(31.810, 0.11, 0.35%)為例,其2019年年報顯示,信立泰的銷售人員從2018年年末的2108人下降到1666人,減少約20%。

與此同時,葯企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了研發領域。

數據顯示,恆瑞、復星、中國生物、石葯、上海醫藥(21.040, -0.04, -0.19%)、科倫等龍頭企業,2019年的研發門檻超過10億元,相比於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更為關鍵的是,集采模式通過確保中選藥品的臨床用藥,來壓縮企業的銷售費用,幫助葯企放棄傳統營銷模式。重點企業中選產品銷售人員平均壓縮49%,銷售費用占銷售金額比例從40%下降到5%—10%。

而對於醫藥代表個體來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註定要經歷職業轉型的「陣痛期」。

「藥品集采開始後,一些業務就逐漸受到影響,周圍的同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不少人陸續辭職,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楊鑫告訴記者。

楊鑫說,之前,很多同事認為帶量採購的影響有限,並不會波及到整個大市場,但現在看,之前的預判過於樂觀。如今,楊鑫自己也在考慮換工作的問題。

「重回公立醫院系統已經不可能,要麼繼續在醫藥企業尋找‘新大陸(16.010, 0.08, 0.50%)’,要麼徹底轉行。」楊鑫說。但她也承認,無論哪種選擇,對於已經人到中年的她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而對於主要精力在技術支持上的吳鵬來說,帶量採購暫時沒有對他產生太大影響。對於未來的發展,他相對樂觀。「無論如何改革,技術支持都是任何醫療機構不可缺少的,這其實也是企業真正應該提供的內容。」

在他看來,改革是這個行業的必然出路,未來,他希望自己所從事的這個健康行業,自身也能夠更健康。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