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已在港澳上市藥品何時可在深圳使用?

大灣區

已在港澳上市藥品何時可在深圳使用?
大灣區

大灣區

已在港澳上市藥品何時可在深圳使用?

2020年10月20日 19:38

港大深圳醫院正制定標準

10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落地見效有關情況,並首次正式對外發佈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40條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以下簡稱40條)。其中,公共服務體制方面提出,放寬國際新葯准入 ,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9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同時,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

港大深圳醫院已成立跨境藥品使用小組

去年11月,16項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其中第七條是:為便利在大灣區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在當地就醫,中央政府已接納特區政府的建議,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食物及衛生局會與內地有關當局商討具體安排,包括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

如今40條也提出,要放寬國際新葯准入。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介紹,作為試點醫院,疫情之前,國家葯監局就來港大深圳醫院調研,而在疫情影響下,也反映出,這項政策出台的重要性。

「過往沒有疫情的影響,大家可以利用交通去解決醫療方面的問題,有些葯深圳用不了,就去香港買、香港打。但是疫情,讓很多病人不能和以往一樣去香港,這說明在醫療方面,整個大灣區一體化非常重要。」盧寵茂表示,40條出來之前,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就一直在推動國際新葯准入等政策,而港大深圳醫院也在去年就成立了跨境藥品使用小組,去研究這項政策推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盧寵茂介紹,這是非常好的政策,但也有很多要考慮的問題。比如說,一些國際新葯在內地沒有註冊,沒有藥品代理商,這就涉及到採購、定價、藥品安全性等問題,以及怎麼運輸到深圳,怎麼報關清關,藥物不良反應等法律方面的風險問題,這些都要處理。

「藥品的採購流程要重新做好,要合理定價,也要符合採購的流程,然後在安全方面,確保藥品的使用是循證醫學,要跟蹤所有的不良事件,在有不良事件發生後,要做好上報,同時做好病人的知情同意。我們現在一直把整個流程,特別是不良事件的反饋流程寫好,給廣東省葯監局定好這些標準。」盧寵茂說。

南都記者了解到,不只是藥物,目前還包括醫療設備、耗材等引進、使用。盧寵茂介紹,去年港大深圳醫院已經擬好了一份清單,包括35種藥品,還有醫療設備、耗材,不過藥品清單是動態變化的,最初定的35種藥品,目前已經有幾種藥品通過國家葯監局註冊,在內地已經可以使用。

盧寵茂希望,在放寬國際新葯准入方面,要做到病人使用和流程上的平衡,不要病人需要用時再去申請,但也要做到藥品不隨意濫用,應該在定點醫院使用,做好病人使用記錄,把不良事件反饋好。

不照搬香港,建立新的專科醫生培訓模式

40條提到,要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1970年就已開始探索及推行專科醫師培訓,沉澱了豐富的經驗,並於1993年正式成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與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醫務委員會並列為香港醫療體系三大法定機構,負責專科醫師培訓、考核及審查等事務。經過近27年的發展,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所培訓出來的專科醫生已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2018年初,深圳市衛生健康委、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共同簽署了《深港專科醫師培訓合作備忘錄》,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借鑒香港醫專的模式和經驗,並與內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培訓專科醫師,探索制定包括資格准入、培訓大綱與細則、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培訓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且獲國內認可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

2019年7月,「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培訓基地在醫院掛牌,深港兩地在聯合培養醫學人才方面邁上新台階。同時推廣國際化全科醫師培訓,2019年7月,“廣東省全科醫生師資培訓中心”在醫院掛牌,建設國際化模擬醫學教育和技能培訓中心。

盧寵茂希望,利用香港在專科醫生的培訓的優勢,幫助內地建立專科醫培訓制度。但做好這項工作,並非是把香港整套培訓方案拿過來,而是要根據內地的實際情況配合落地,目前內地的住院醫師培訓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要利用深港合作,把香港醫生培訓技術與內地住院醫師培訓接軌。

「比如說香港專科醫生培訓全部是英語,這在內地不合適,也不需要,我們要做到有中國的特色,但是得到國際認可。」盧寵茂說,內地和香港的融合非常重要,「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有15個專科,目前急診、腫瘤等幾個專科融合的比較快,到明年時可以真正為第一批專科醫生開展四年的標準化培訓。培訓的整個過程、力度、理念、方案、考試等,需要國際專家做評審。

盧寵茂認為,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以港大深圳醫院的管理來說,醫院的管理並不是完全把香港那套搬過來,而是深港融合的一個產品,將兩地的優點融合,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所以香港專科醫生培訓,其實也是一樣,不是把香港拿過來就算,而是利用平台,建立新的專科醫生培訓模式。

希望推動國內三甲醫院評審走向國際

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這是40條提出的要求。

港大深圳醫院是國內首家同時獲得三甲以及澳大利亞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全機構認證的綜合性公立醫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對於大灣區乃至全國醫療機構來說,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把三甲評審推向世界;讓內地了解等多元化的評審體系。

「美國JCI,澳大利亞ACHS,國內三甲評審,內地很多醫院希望拿到國際認證,這樣國際醫療保險才願意付費,一些國際病人才有信心。」盧寵茂說,其實他個人認為國內三甲醫院評審比ACHS認證更好,但國際方面不了解國內的三甲醫院評審,希望港大深圳醫院能夠作為一個橋樑,在內地建立一個得到國際認可的醫院評審,未來灣區醫院才能夠一體化。

盧寵茂認為,國內醫院評審得到國際認可後,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去評審其他國家的醫院,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目前深圳成立了國際化的醫院評審研究中心,把國際醫院評審的標準跟國內醫院評審標準去對比、融合,希望能建立好一套得到國際認可的一套醫院評審標準。

「我們差不多每周都在開會研究,已經請了幾個在國際醫院評審標準有經驗的香港專家,以及內地醫院評審專家,希望把國際與國內的融合。」盧寵茂說,國際上有個ISQUA機構,相當於國際醫療評審的“聯合國”,而中國要做的就是要加入這個“聯合國”,這樣國內醫院的評審就得到國際認可。

盧寵茂表示,醫院評審、醫學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是國家交給深圳的重任,這不單是深圳的醫療服務問題,而且關係到整個國家在醫療國家化的發展,港大深圳醫院希望儘力去推動達成這個任務。

跨境醫療壁壘打通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才能實現

探索完善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是深圳接下來的任務。盧寵茂說,港澳和內地的在醫療制度方面很多是不通的,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出來,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要實現,不能單靠交通。

「醫療不能單靠交通,不是說我住在深圳,有病就跑回香港,醫療要一體化。」盧寵茂介紹,此次疫情,香港醫管局委託港大深圳醫院為一些不能回香港複診的跨境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但真正做好跨境醫療,還需要很多問題要處理,真正做到融合,需要信息的流動。比如說,在深圳看不到香港的病例,用不到香港的一些藥品。只有把這些壁壘都打通,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才能實現。

國家政策出台,實際落地需要多部門的合作。跨境醫療關係到發改委、葯監局、海關等多部門,在採購、運輸等方面都需要配合。「改革確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有信心,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選擇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40年前深圳成為特區,40年過去,深圳不僅經濟要發展,還有很多其他方面要達到更高層次,更高標準。」盧寵茂說,“作為一個香港人,我覺得深圳好,香港一定好。國家重視深圳,其實是為整個灣區發展注入更大的動力,這也是香港的機會,香港在這方面只要跟深圳一起配合,能夠做到共贏。”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二批約100名廣東省護士陸續抵港於多間公院交流

2024年04月18日 14:03 最後更新:15:00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年初陸續抵港,在多間公院展開交流。除老人科和內科,今次新增深切治療、胃手術科、眼科和內窺鏡科,為期10個半月。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交流期2025年1月完成。他說,廣東護士來港交流不會加重本港醫護人員負擔,下一批交流將有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醫管局稍後亦會安排本港護士到廣東省醫院交流。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讓廣東省護士了解本港醫院收症流程,感受到他們態度積極、求知欲強,他亦學習到內地醫院的護理程序。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來港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說,交流期間參與了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包括與醫生一起為病人插喉等,形容與香港醫護人員合作愉快,亦讓她加深對香港醫療體系的了解。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