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即使有買醫保,但是否成功索償受不同原因影響。

本港去年4月全面推行自願醫保計畫,投保人持續增加。不過購買醫保不一定申索到賠償,有投訴涉及醫生延誤為病人簽發醫療文件而遲遲未能成功索償。一名早年已購入三份醫保的女病人,前年住院八個月治療支氣管炎及肩關節手術,醫療開支高達189萬元,不過其中兩家保險公司向負責醫生索取多於一份醫療報告,有關醫生最終未有向其中一家保險公司提供額外文件,令投保人無法申索60多萬元,結果該保險公司在限期前豁免其提交額外文件,追討8個月才成功理賠。有病人組織指出,近年購買醫保人士增加,政府若沒有足夠指引和做好監管,尤其醫生填寫索償文件是基本責任,否則購買醫保的市民「得不償失」。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全港現時逾52萬2000份自願醫保的保單,另約三分一人持有個人醫療保險。投保人數增加,但消委會2017至19年接獲醫保的投訴稍為回落,分別為95宗、90宗及85宗,今年截至8月底有51宗,其中服務質素佔一成半。

即使病人有買醫保,但是否成功索償受不同原因影響。約40歲的黃小姐2018年2月23日,因支氣管炎入住浸會醫院,其間發現肩關節異常,同月獲原主診醫生轉介至該院的姓甄的非駐院醫生,進行右肩關節手術及膿瘡切除手術,同年10月23日出院。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她向《星島日報》表示,2018年8月起分別向AIA、BUPA及藍十字,三家持有個人醫保的保險公司申請索償,並提交住院證明和醫院收據等文件。她已成功向AIA和BUPA索償,唯獨藍十字的申請被拖着。

她解釋,AIA和藍十字都分別要求醫生提交第二份額外醫療證明,甄醫生前年8月已應AIA要求填寫額外資料;但藍十字去年12月要求她再提交另一份住院8個月的原因及留院細節的補充資料,她今年2月以WhatsApp向甄醫生提出要求,他回覆黃小姐將文件寄到其診所,更表示會盡力協助,但黃小姐多次聯絡診所,未獲簽回文件,護士甚至建議她到醫委會投訴。她向浸信會醫院及藍十字反映,醫院以甄醫生是非駐院醫生為由拒絕協助她,而藍十字亦要求黃小姐今年6月底前提交補充資料,否則不能申索。

浸會醫院。資料圖片

浸會醫院。資料圖片

浸會醫院向《星島日報》確認黃小姐去年2月至10月的住院紀錄,出院當日已提供列有住院費及治療費的出院賬單及收據,又指駐院醫生一般會為病人填報保險申索文件,需時約兩周,而非駐院醫生就由病人直接與該醫生商討。藍十字回覆《星島日報》,指涉及受保人的個人資料,未能提供任何資料,其申索會按現有資料處理她的個案。

《星島日報》亦向甄醫生查詢,其診所護士指若醫生願意回應會再聯絡《星島日報》,但截稿前未有回覆。黃小姐稱:「不知道為甚麼他今次不肯填,如果你說要給錢沒有問題,但不要不回覆。」她透露,住院費用是向銀行借貸,每月要還款,整筆醫療開支達189萬元,雖然當中120多萬元已成功從AIA及BUPA索償,但藍十字保險仍有60多萬元,對當時生活構成壓力。

黃小姐直言事件打擊她對私營醫療服務的信心,「原來醫生可以好自我,不想簽就不簽,幾廿年第一次聽。」黃小姐今年6月向藍十字解釋情況後,保險公司豁免她繳交額外資料,並於8月初批出保單的最高賠償額60多萬元,整個申索期長達8個月。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病人黃碧蓮因險失保費事件已向去信醫委會投訴。

協助黃小姐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此類個案少見,「簽報告是好平常,通常保險公司與醫生溝通後都願意簽。」他又指,現時專業守則中「只有條款不可填寫失實或誤導的證明書及類似文件」,但無規定醫生一定要填寫,擔心造成漏洞。他指,港府推行自願醫保計畫,會有更多人購買醫保,若不填補灰色地帶,市民延誤索償而蒙受損失,會打擊市民購買自願醫保的意欲。

全港逾52萬份自願醫保中,保障更全面的靈活計畫保單佔近九成七。消委會去年收到6宗有關自願醫保投訴,截至今年8月有8宗,同樣涉價格爭議及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