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葉劉淑儀遭瘋狂圍攻 只因在《紐時》撰文「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

博客文章

葉劉淑儀遭瘋狂圍攻 只因在《紐時》撰文「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葉劉淑儀遭瘋狂圍攻 只因在《紐時》撰文「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

2020年10月29日 15:05 最後更新:15:18

早前,葉劉在《紐約時報》撰文「Hong Kong is China, Like It or Not」(《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回應西方國家對《港區國安法》在港實施和去年一連串暴亂事件的批評,認為這些「抗議」、「譴責」或「制裁」,無法改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命運與內地交織在一起的事實。

原來文章在發表前,就已經經歷頗多曲折,刊登之後,葉劉還遭到英美政客和學者圍攻,《紐約時報》都有好大壓力。

葉劉《紐時》撰文「Hong Kong is China, Like It or Not」(《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網上圖片

葉劉《紐時》撰文「Hong Kong is China, Like It or Not」(《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網上圖片

葉劉就在自己的Facebook上細述文章「難產」的過程。原來,這篇3500字的文章是應《紐約時報》的邀請,就《港區國安法》發表觀點,然而編輯要她寫,又要她改,還質問她很多東西,多番修改才得以發表。

葉劉話,當她提交第一稿時,《紐約時報》稱文章闡述觀點的理據不充分,要打返轉頭重寫。到了第二稿,負責處理稿件的編輯Stephanie將過去一段日子許多西方傳媒對特區政府的批評全數提出,希望文章能就此作出回應,更問出一個好「有趣」的問題:「你認為西方國家及政府不應指責北京政府干預香港,你對於此點的最強理據是甚麼?」

《紐約時報》編輯的修改意見和連串質疑,令到葉劉需要花接近一個月時間仔細回應,盡力詳盡解說。

最終,這篇文章在十一國慶當天,刊登在了《紐約時報》網站國際版頭條,在國際社會,尤其是英美兩國引起極大迴響,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質疑和追擊圍攻。

文章發表後,葉劉連日來持續遭到口誅筆伐。網上圖片

文章發表後,葉劉連日來持續遭到口誅筆伐。網上圖片

曾經來港視察示威情況的美國參議員Josh Hawley在twitter轉發這篇文章,引來接近2,500個轉推及大批網民回應。英國「跨黨派關注香港小組」五名上下議院議員亦火速投稿至《紐約時報》回應。前幾日,布魯金斯研究院學者夏迪•哈彌德(Shadi Hamid)亦在The Atlantic寫長文攻擊葉劉,聲稱她的文章「令人不安」,是對真實的法西斯主義的精心闡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背書」。

無可否認,雖然西方國家政客或許不認同葉劉的觀點,但這篇文章已經在英美政界和學術界廣傳。

但好明顯,西方媒體已經唔係由得你自由發言,不單編輯會給好多意見要你修改,而且如果講咗不同的意見,都會被追擊圍攻,其實西方世界都唔係咁自由喎。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英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首政策組外判研究多數公開 高人:多做研究比拍腦袋決策好

2024年04月16日 21:50 最後更新:22:35

立法會今天(4月16日)召開的財委會特別會議,會上選委會界別議員江玉歡及工聯會梁子穎均關注,特首政策組進行的研究不對外公開的做法,認為並非所有報告都不能公開,除了一些敏感話題報告外的成果理應公開,對香港市民或企業也有幫助。江玉歡又指,一些研究如旅遊巴泊位的研究用了90多萬元去做報告,做完研究但仍有旅遊巴擾民的問題。

高人話,外界或許有點誤解,以為特首政策組的研究都是保密的,其實並非如此。特首政策組一年外判的研究費用2000多萬元,當中很多研究是公開的。他們選題時也有和政策局溝通,確保做出來的研究政策局能用得著。

高人形容,政府決策前多做研究,了解情況,然後才作出決定,比拍腦袋決策科學得多。但事實上不能說做了一個旅遊巴泊位研究就馬上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但做了研究可以讓政策局有更多數據和科學分析,以供參照。

他說,特首政策組有部分研究不公開,涉及費用大約1000多萬,包括就不同問題做的民調,以及其他合約研究,保密的研究有兩大類,主要是和施政報告相關的前期研究,以及就政府內部醖釀中的政策作研究,例如了解外界有無其他可行的政策選項,或者作為「紅隊」,挑戰現有構思中的政策,找出其中漏洞。由於這些研究和政府即將推出的政策緊密關連,故有保密的需要。

高人分析,特首政策組的預算和過去差不多,但本屆政府謀劃的新項目很多,涉及眾多未來的規劃,以有限資源完成更多工作,協助政府作科學決策,殊非易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