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局舉行亞洲物流航運及空運會議,香港生產力局表示,疫情加速本港電商物流及貨倉自動化發展,惟發展成本對中小企負擔仍較大,業界就估計,中小物流商投資智能科技,可在3至4年內取得回報。
生產力局工業4.0及智能製造高級顧問羅立仁表示,疫情爆發後本港貨倉的需求增加,用作運送食品、日用品等,相信疫情過後仍留有一定需求,目前已驅使電商及物流公司更緊密合作,包括發展自動化系統等,以便為消費者更有效送貨。
但他指出,本港物流業很多貨倉都處於舊式工廈,發展自動化系統受到較大掣肘,多數物流商平衡效率後會靈活操作,包括仍然便用掃瞄條碼等工作方式。他又稱,本港中小企人數規模小,若發展有關科技或需斥資數以百萬元,會令其卻步,建議中小企可從小部分技術入手,再逐步評估成本效益。
杭州海康機器人技術公司高級解決方案總監鄔盈盈就估計,中小企採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只需時約3至4年便可取得投資回報,包括享用更少電力及勞動力,也可提升管理水平。她指出,該公司在香港實行了自動化貨倉項目,當中動用300部機械人,可在狹小空間分配貨物及訂單時間,以應付如「雙11」等訂單高峰期。
同場的DHL Consulting中國業務主管Michael Xie表示,由於亞洲的勞動成本較歐美為低,較難採取全自動化貨倉管理,目前亦未見到相關中小企的成功商業模式,料在一段昤間亦未必普及。但他留意到近年急速發展的電商領域開始應用,因自動化系統可統一分貨標準、減輕員工體力勞動等,藉以提升效率。(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