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地理學-南方人北方人 南北分界線在哪?

歷史長河

中國地理學-南方人北方人 南北分界線在哪?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地理學-南方人北方人 南北分界線在哪?

2020年11月30日 10:00 最後更新:10:28

「秦嶺—淮河」線,成為地理上分南北的主流。

於11月初,內地有相片引起網上熱烈討論-題為「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這張相片成為一個了解中國南北分界的地理教材。

更多相片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成為地理上分南北的主流。

張相文 (網上圖片)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因為只有暖濕空氣北上時,才令雲層整齊排列。「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北分界線絕非偶然。這一個中國重要的地理概念,最早由著名地理學家、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張相文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提出南北分界線-「北帶」就在長城與秦嶺—淮河之間;1924年,再發表《佛學地理志》,明確提到「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干,而為南北之界線。」

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五百強盜成佛圖》,描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騎兵 (網上圖片)

然而,早在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有載:「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至於司馬遷的《史記》中則載:「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軍事屏障。可見,氣候及地理上的阻隔,已經有了初步的南北分野。在中國歷史上,「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分別為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以及金元和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6年),兩個時期的南方偏安政權,皆由漢人建立。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展現錢塘潮的壯觀景象 (網上圖片)

傳世的文學作品,亦有以秦嶺、淮河為題的,也顯然反映出南北地理上的隔閡。宋代詩人汪元量《秦嶺》一詩中寫到:「峻嶺登臨最上層,飛埃漠漠草稜稜。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幾廢興。紅樹青煙秦祖隴,黃茅白葦漢家陵。因思馬上昌黎伯,回首雲橫淚濕膺。」大讚秦嶺雄偉壯觀。同是宋代詩人趙崇嶓,於《淮河水》一詩中寫到:「秋風淮水白蒼茫,中有英雄淚幾行。流到海門流不去,會隨潮汐過錢塘。」盛讚淮河的波濤洶湧。中國古代神話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也曾治理過這裡的水。

紅線部分為秦嶺淮河線 (網上圖片)

現代專家、地理學者,最終根據自然條件、溫度差異、地理風貌、農作物生產、土壤變化、植被差異、百姓生活習性不同等大致規定勾畫「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稱為「南方」,線以北作「北方」(當然這一個不是唯一的標準。中國傳統上的分界線是長江;也有指「一下雪標準為分界線,下雪的地方是北方,不下雪的地方是南方」,但說法不全面,局限性也強)。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內地幅員遼闊,北方和南方都是由秦嶺淮河線來劃分的,而秦嶺山脈也成為南北氣候分界線。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 (網上圖片)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 (網上圖片)

相片展示秦嶺阻隔暖濕空氣北上,左邊是南,右邊是北。因為只有暖濕空氣北上時,才令雲層整齊排列。「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北分界線絕非偶然。這一個中國重要的地理概念,最早由著名地理學家、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張相文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提出南北分界線-「北帶」就在長城與秦嶺—淮河之間;1924年,再發表《佛學地理志》,明確提到「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干,而為南北之界線。」

張相文 (網上圖片)

張相文 (網上圖片)

然而,早在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有載:「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至於司馬遷的《史記》中則載:「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軍事屏障。可見,氣候及地理上的阻隔,已經有了初步的南北分野。在中國歷史上,「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分別為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以及金元和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6年),兩個時期的南方偏安政權,皆由漢人建立。

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五百強盜成佛圖》,描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騎兵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西魏時期《五百強盜成佛圖》,描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騎兵 (網上圖片)

傳世的文學作品,亦有以秦嶺、淮河為題的,也顯然反映出南北地理上的隔閡。宋代詩人汪元量《秦嶺》一詩中寫到:「峻嶺登臨最上層,飛埃漠漠草稜稜。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幾廢興。紅樹青煙秦祖隴,黃茅白葦漢家陵。因思馬上昌黎伯,回首雲橫淚濕膺。」大讚秦嶺雄偉壯觀。同是宋代詩人趙崇嶓,於《淮河水》一詩中寫到:「秋風淮水白蒼茫,中有英雄淚幾行。流到海門流不去,會隨潮汐過錢塘。」盛讚淮河的波濤洶湧。中國古代神話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也曾治理過這裡的水。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展現錢塘潮的壯觀景象 (網上圖片)

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展現錢塘潮的壯觀景象 (網上圖片)

現代專家、地理學者,最終根據自然條件、溫度差異、地理風貌、農作物生產、土壤變化、植被差異、百姓生活習性不同等大致規定勾畫「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稱為「南方」,線以北作「北方」(當然這一個不是唯一的標準。中國傳統上的分界線是長江;也有指「一下雪標準為分界線,下雪的地方是北方,不下雪的地方是南方」,但說法不全面,局限性也強)。

紅線部分為秦嶺淮河線 (網上圖片)

紅線部分為秦嶺淮河線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秦嶺-淮河線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包括金元和南宋時期。圖為公元1142年的中國,紅色部份為南宋,黃色部分為金朝 (網上圖片)

事實上,「秦嶺—淮河」一線穿過甘肅、四川、陝西、河南、安徽、江蘇6 個省份,它不只是南北地理位置上分界,還是氣候、植被、河流水文、地形、土壤、礦產、農業等方面分界線-南北分界;1月份0℃分界;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水田與旱地界線;農作物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分界;是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還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還有就是,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以北則以平原、高原居多等等。

自古以來,中國中部橫亙著一條山脈秦嶺,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秦嶺其勢延伸到東部即是淮河。淮河與秦嶺共同構成中國800毫米降水線的分野,以此為界,中華大地分為南北,也成為了今天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1950年代,內地能源缺乏,當時領導人周恩來就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該線路沿襲了數十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