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否轉去造汽車?近日惹起很多猜測,任正非發火了,日前發出總裁文件︰「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有那麼嚴重嗎?

華為被美國施行全面技術禁制,手機被斷供芯片,也不能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華為榮耀手機業務要全盤出賣,情況一如1984年的英特爾(Intel),主打的記憶體業務被日本打到無還擊之力,被迫退出市場。英特爾怎樣反敗為勝,原來靠切換跑道,改以電腦處理器(CPU)即俗稱芯片的業務為主,之後20年隨個人電腦的普及,一躍而成資訊科技的霸主。

葛洛夫在《10倍速時代》解說英特爾成功之道。(網上圖片)

葛洛夫在《10倍速時代》解說英特爾成功之道。(網上圖片)

重溫1996年《10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大家可以找出答案。作者是當時英特爾CEO葛洛夫(Andrew Grove),他說,英特爾的成功在於,「每當你問別人,他的電腦是哪一種電腦,他最可能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有一台386。』而那就是指電腦裡面的處理器芯片。」英特爾於是把自己定為”Intel Inside”,「提醒電腦使用者,裝在他們電腦裡面的處理器才真正是電腦。」英特爾卻不會像IBM生產整台個人電腦。

認為華為走去從頭到尾生產一部實體的華為汽車,華為變成汽車廠商,的確是捉錯用神,更昧於科技產業常識,真是不炒不行。總裁文件中,任正非教仔咁教︰「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ICT即「信息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覆蓋了所有通訊設備和相關的應用軟件。華為上月披露其汽車業務正是包括智能駕駛的計算平台、軟件和人工智能系統,簡言之,華為將像Intel Inside一樣,把Huawei裝進每一輛車,實現Huawei Inside。

Huawei Inside的智慧,可以舉一反三。香港今時今日也有幾分像英特爾當年,幾許風雨之下,本身一些優勢掉失了,但同時出現了「策略轉折點」,葛洛夫在書中提出教訓,「在轉折點來臨之前,你所從事的其實是老舊的行業。在轉折點之後,它更像是全新的行業了。」

香港面對的轉折點,應該是從過去的「國際化」機遇,將轉向中國引領的「雙循環」時代——中國如何從內部經濟發展循環,開拓到百花齊放的國際循環,粵港澳大灣區是重要的引擎——香港將有很多潛力可以發揮。

我們不必如30年前的設想香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台「整車」,強如英特爾不會生產電腦,華為也不會去造汽車,不過,我們需要認真構思如何實現HK Inside。我們不是退而成為大陸的「小零件」,大灣區其實更像一台新的電腦,或是未來的一部智能電動汽車,HK Inside讓我們發揮上進心、競爭力。有人說香港應該保持30年前的香港,我願與大家分享葛洛夫之言︰「10倍速變化,沒有任何警示,一切遊戲規則都作廢了。」共勉之。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