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沙士期間八名醫護被奪命,負責公立醫院通風系統工程的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一直耿耿於懷。從傷痛中吸取教訓後,他深感醫院並非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滿載醫者病患之所,他遂多年來堅持全天候候命,令自己成為處理醫院工程突發事件的第一人。為鑽研病房通風系統設計,源栢樑甘願犧牲公餘時間,決心為醫院環境安全多行幾步。其研究成果亦在今年疫症時大派用場,助他將普通病房迅速改裝成隔離病房,更設計出組裝合成負壓病房。但他不敢居功,只希望繼續化身「解決師」迎難而上。

第四波疫情爆發之際,在亞博館旁邊的臨時醫院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身兼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的源栢樑,近日也就相關工程交收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帶狀疱疹再度發作,「我精神上不感疲倦,但醫生說我肉體上可能感到壓力,免疫力下降。」

源栢樑於一周內改建亞博館一、二號展館,提供九百張病牀。 受訪者提供

源栢樑於一周內改建亞博館一、二號展館,提供九百張病牀。 受訪者提供

源栢樑日理萬機,經常食無定時,身體響起警號不無原因。他既要負責四十四所公立醫院工程問題,又要處理工程師學會事務。他決意事事「攬上身」,源於十七年前的沙士經歷。

○三年沙士其中一個爆疫地點,正是源栢樑投身醫院工程界的首個工程項目,「威爾斯親王醫院是全港首所『冷氣醫院』,由八十年代興建到近年拆卸重建,我都參與其中。」港大機械工程學系畢業的他,視醫院為結構最複雜的建築物,工程設計上極具挑戰,當年實習獲機會參與大型醫院的興建,印象尤其深刻,「興建威院時地盤有個大水坑,我們進出都要穿水靴涉水而行。」

源栢樑萬萬想不到,作為他事業起點的威院,日後亦成為他工作上的轉捩點。沙士期間,威院8A病房出現大爆發,逾百名醫護人員受感染。當時港大室內環境氣流專家李玉國調查後發現,病房的通風系統出現問題,令帶有病毒的空氣通過中央冷氣系統傳播。

「當年醫院使用的風機盤管式冷氣,只有基本過濾效能。因我們欠缺應對疫症的經驗,設計時未有着意鮮風的流動」,源栢樑憶說。當他得知沙士病毒可能經通風系統擴散,即設法亡羊補牢,不久便收到時任醫管局署理行政總裁高永文來電,要求他改裝更多隔離病房,「那時全港只有一百七十七個隔離病房,我們擔心冬天再爆發,所以一定要盡快改裝。」

沙士過後,源栢樑不斷鑽研改良通風系統設計。

沙士過後,源栢樑不斷鑽研改良通風系統設計。

最終源栢樑想到在普通病房加裝抽氣扇,以形成負氣流,「簡單來說,我要將病房變成一個負壓空間。我也不知道會否成功,但一定要有膽識去試。」他拿起紙筆畫圖,即席解說箇中系統運作。幸好新設計再無造成傳播,但對於醫生同事殉職,至今他仍難以釋懷。

回想起當時情景,源栢樑收起一貫的理性,哽咽起來,再度觸碰埋藏已久的心結,他終按捺不住,「原來同事都會死」。當時他才發覺,原來醫院不但是一座建築物,也是讓醫生護士治療病人的地方,「一個隱形病人的出現,他所帶有的病毒可以通過通風系統,感染其他人。」

源栢樑痛定思痛,沙士過後決心改善醫院的環境,堅持二十四小時隨時候命,令自己成為處理醫院工程突發事的第一人,「一個電掣燒了可以影響整個升降機系統;當雪房的溫度計及感應器壞了,冷氣未能及時製冷,所貯存的血液及藥物都會隨之升溫。」訪問時他便接到一個緊急電話,某病房的負氣壓系統出現故障,了解後發現病房上鎖的窗戶被打開,需重設病房氣流,「醫院無小事,但事情總有解決辦法。」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先後於沙士及新冠肺炎期間,改裝病房通風設計。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先後於沙士及新冠肺炎期間,改裝病房通風設計。

在公院工作多年,源栢樑曾遇上不少工程難題。十多年前他被上司考起,需在空間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殮房屍格數量。一星期內走訪三十多個殮房後,他突然受到小時候玩過的推格子遊戲啟發,決定將新增屍格櫃底裝上輪子,佔盡原有的殮房空間,「辦法總比困難多,即使不能百分百做到,總可以做到八成、九成。」

他也利用公餘時間鑽研病房通風系統的改良設計,以加強普通病房的隔離效能,「我足足用了八年時間完成博士研究,在國際醫院感染控制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他的通風系統設計也獲不少病房和新建醫院採用。

今年新冠肺炎在內地爆發之初,源栢樑深知一旦香港出現大爆發,隔離病牀數目將供不應求,故不停思考改裝病房的辦法,「新年時買不到材料,冷氣喉管工程人員又不知如何改裝,我便叫他採取風喉做法,只是由水平變成垂直,再加裝濾網。」兩星期後第一部過濾抽風裝置誕生,率先於聯合醫院試用,短期內增加四百張二綫隔離病牀。

亞博館設施。資料圖片

亞博館設施。資料圖片

到今年七月第三波疫情在港爆發,他再臨危受命,需於一星期內啟用亞博館社區治療中心,為求達標,他幾乎日以繼夜落手落腳改建,「我們只有幾天時間,停手時便坐下來思考如何再做。」最終他在亞博一號及二號展館建設九百張病牀,紓緩公院病牀荒。

源栢樑的抗疫貢獻,早前獲頒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但他不敢居功,只想以身作則,繼續為工程界發聲。他憶起,有次與中學生交流被問到何謂工程師時,他借用當時播放的電視劇劇名《解決師》作比喻,「就如打機過關,需要解決不同問題。工程師也是一樣,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是『解決師』,有問題便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