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查香港有關建築的歷史資料,才記起,香港其實仍然保存了很大面積的防空隧道網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政府在市區修建大量防空隧道 ,在日軍的空襲時給平民躲避。防空隧道大多建在山丘之下,設有多個出口,而每個出口亦編有編號,使市民能清楚知道身處位置。

    市區的防空隧道大多在一九四一年以前由政府興建的,主要位於香港島北岸及九龍巿區。同時間,民間亦在本港多處自行興建防空隧道。

在戰後,大部分防空隧道已被政府堵塞 。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現存的防空隧道共有二十九條,全部防空隧道加起來長約十九公里。除了位於皇后大道東的防空隧道用作擺放輻射廢料外,其餘隧道現在皆為空置以及由路政署管理。

在2017年左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提出過「善用岩洞和地下空間 」的建議書以增加土地供應,以解決部份非居住用途的建築物需要,實屬上策。此外,該等防空隧道歷史產物,經翻新整理後,其歷史意義及建築結構等特徵,更足以使之成為新一類香港旅遊景點,吸引國際旅客。

很可惜,當時的立法會仍然被一部份反對派議員騎劫,令大部份政策無法推行,莫說這類關於歷史遺跡、旅遊業的政策,就連大部份民生議題,也長期處於拉布狀態,裹足不前,令整個香港似乎停止了發展。

近日,四位 “不事生產”的立法會議員被DQ,繼而,大部份泛民議員集體”鬧辭”。希望在往後的日子,立法會不再出現無謂的拉布情況,政府施政能彰顯效率,香港恢復發展。

作為建測規園的一份子,筆者絕對相信,「發展」才是香港的前途。

另一方面,不論民主黨或共和黨, 設法阻止中國和平崛起,也已成了美國一般政客的共識。南海議題、台灣議題,亦相信將會繼續是美國對華進行軍事動作的藉口。而位於該”是非”地區中心的香港,重新檢視,發展防空隧道、地下空間,也可以是一種防範於未燃的積極戰略政策。

葉思進  建築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秘書長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