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疫情下,香港預算案要開倉派米還是下注未來?

博客文章

疫情下,香港預算案要開倉派米還是下注未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疫情下,香港預算案要開倉派米還是下注未來?

2020年12月28日 14:07 最後更新:14:12

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開始公開諮詢,正如財爺在他的“眾口難調”廣告片中所說,是加甜?加辣?還是味道平衡的一餐飯?

香港的金庫鑰匙在財爺手中,財政儲備豐厚,大家自然希望在疫情給生活帶來重創時,應該加大派“米”,以渡難關。

這些想法不無道理。

但疫情開始之初,政府為了“穩企業”、“保就業”,推出的三輪紓緩措施總額已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由原來一萬億瞬間縮水。

按照現在的社情民意,只要疫情在,估計派錢是少不了。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世界各國也如此。

今年2月發佈的20-21預算案,21-22預算案現已開始向社會諮詢

今年2月發佈的20-21預算案,21-22預算案現已開始向社會諮詢

日子再艱難,預算案對防控疫情和經濟復蘇不能省錢。

第一,應留有足夠資金應對疫情和足量疫苗。

不能簡單視之為病毒傳播才是疫情。

從現在的情況看,傳播期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英國又發生了病毒變異,即使疫苗廣泛使用後,能否一年半載結束這種病毒傳播仍要科學攻關。

因此,在預算中宜將疫情期時間拉長考慮,包括防控擴散,疫苗採購,物資儲備,孤寡保護等,要有足夠的“彈藥”儲備。

況且香港在生物醫學、基因組學、疫苗技術、幹細胞技術等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研究實力,若給予必要的扶持,在疫苗研發方面可能有所突破。

新冠疫情給香港經濟帶來的巨大損失是難以彌補的,也給政府和社會上了一課,瘟疫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發。

而香港極其缺乏公共衛生防疫專家,目前特首的四位專家顯然未能掌握大範圍的突發疫情,提供的意見因缺乏經驗而專業性不足。

因此,香港財政可考慮分幾年的時間,加大公共衛生與防疫基礎設施、運營體系、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投入。

我們並非預望每年爆發一波疫情,但只要做好防控醫療的基礎性工作,一旦發生,政府、社會可以及時作出應對。

第二,應留有適當資金協助企業復工復產。

內地之所以成功,實現了“三個率先”,即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始終將防控疫情與經濟復蘇當作兩個輪子來拉動整個社會。

疫情嚴重時,企業大量生產防疫物資;在疫情穩定後,全力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預計全年增長2%左右,將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香港政府面對疫情,一直想尋找與病毒之間相對溫和的共處環境,但事實證明策略失敗。

疫情延宕一年,企業特別是餐飲、零售和旅遊業受衝擊最大,過去銅鑼灣的大街小巷都是投資商鋪的熱點,現在看去滿眼的“吉鋪”,令人心痛和傷感。

隨著長時間的封關和限行,航運也處於崩潰邊緣,大企業的裁員會陸續有來。

下一步復工復產是香港的首要任務。

香港政府可借鑒內地的做法,立足把“防疫”、“經濟”兩個輪子轉起來。

政府年初推出的“穩企業”和“保就業”政策不能放鬆,還應有精准和靈活的幫扶策略,適當放鬆一些民間經濟的經營方式、稅務貸款等,只要啟動市場,基層市民才會有盼頭。

第三,應留有一定的資金,讓香港市場及早應對國際分工加速調整,從而帶動跨境貿易投資與產業格局的變化。

政府經常強調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在新格局下要關注一些國家遭遇了若干波疫情高峰,加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滯後且量產能力不足,全球經濟恢復仍存較大不確定性,政策外溢效應和經濟波動仍將持續加大,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包括市場、規則、需求可能都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政府應該幫助企業在尋找新市場方面要有所作為,否則全球重新洗牌的市場,不會主動預留香港的位置。

中央近期特別提到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

這個說法,反映內地在貿易方面急需打通這些內外銜接點,否則內地外貿很難有大的拓展。

香港在這方面無論是規則銜接、資訊回饋、監管制度、法律法規都優於內地,只要政府主動與內地相關部門對接,把握“國家所需”,用好“香港所長”,我們可以在國家對內對外雙循環的新格局中,再佔先機。

第四,應留有固定的資金發展創科新產業,為香港未來部署新戰略。

積穀防饑,未雨綢繆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注重提質增效,保持可持續發展,拓展經濟新增長點。

這次疫情,香港冒升了不少以網路經濟、數位經濟為特點的中小型企業,說明香港人是懂得應變、善抓機遇的。

但香港傳統的支柱產業中,創科並未形成新的產業,在香港GDP中未有合理的貢獻比率。

過去多年,香港政府在創科方面投入不少資金,孕育了一些叫得響的科技企業。

但由於缺乏把創科作為新興產業來謀劃,因此在資金投入比、政策支援、土地準備、吸引人才等多方面,未形成合力,香港的科研一定程度上封閉在大學的實驗室裡,甚至成果仍束之高閣。

這些都有待於在新的財政年度中,予以正視和加強。

再過幾天,2021年即將到來。

每年的財政預算案有點像新界林村的“許願樹”,不同的祈福者將寶碟拋到樹上,把原來枝繁葉茂的大樹壓垮了。

但願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不會成為被壓垮的“許願樹”,可以繼續為香港遮風擋雨,繁花似錦。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時間

往下看更多文章

信心與定力比黃金更重要

2023年08月14日 13:42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执行主席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量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3個敏感科技領域對華(包括港澳)投資。

而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國正在考慮是否跟進這一制裁。

後期是否會有更多西方陣營國家加入,尚未可知。

無獨有偶,美國基於2020年的制裁名單,正式決定禁止香港特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雖然港府與國家外交部都表示強烈反對,但這一系列舉動造成的「寒蝉效应」正在香港業界蔓延。

制裁一道一道頒布,給本就亟待復甦的香港商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香港不少從事對外貿易的業界人士都不由得擔憂國際外部營商環境日趨嚴峻。

然而,事態是否真的有各位持份者所擔憂得那般嚴重?

僅就本次制裁令來看,首先應該承認美國禁令對香港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香港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服務貿易輸出目的地(超過中國內地),和第二大的服務貿易輸入來源地。

過去美制裁中國內地,還留有香港這個通道,但近期禁令的要害是謀求香港「去兩制化」,特別註明將香港、澳門一並列入制裁範圍,體現出美國政府對港澳政策的新路線。

不過,翻查美國財政部根據行政命令制訂的擬議法規文本,美方新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受限制投資行為的定義也並不涵蓋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銀行借貸或匯款等。香港業界在禁令所涉科技領域的發展也並不突出,禁令對香港科技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一個重要的基本判斷是:英國不等於歐洲,美國不等於西方,西方不等於世界。

美國對華一系列禁令,英國估計會很快跟隨,但整個歐洲就不一定。西方陣營看似鐵板一塊,其實也有不同聲音。許多國家都在謀求將自身打造成國際秩序中的「平衡塑造者」。

例如法國強調戰略自主傳統,這一傳統最早源於「戴高樂主義」,即法國的經濟、軍事、外交不可以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夠更好地維護法國的利益。

在戰略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法國反對單極秩序和兩極秩序,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有選擇地與大國結盟。而在與大國合作時,也會有意識地與大國保持距離,以避免過度依賴。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年初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在港法國企業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有365家,另有400至500家由法國國民或法國投資者管理的公司。許多法國國民選擇在港創辦創新型公司,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法企搶抓從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機會。」

整體商品貿易數據方面,香港主要貿易夥伴排名順序是:中國內地、東盟、中國台灣、歐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制裁從來不等於全球制裁,美國之外還有廣闊天地。歐盟、東盟都是香港可以通過深化貿易伙伴關係把握住的理想合作夥伴。

當前大國間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關係的緊張是必然,但並沒有封死香港對外開放與合作的出路,香港要做的,就是在「一國」的基礎上,把「兩制」優勢發揮到最大。

基於此戰略判斷,香港不能輕言放棄自身優勢,而應繼續發揮好自身對外開放窗口和渠道的角色,堅定強化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和世界主要市場接軌。

香港一直以來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更是因為它是中國插在西方市場裡的唯一一顆棋子。

圍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香港這顆棋子要在中西對弈中發揮最大影響力,就要在外部環境平靜、乃至趨於惡劣時做到「本手」,以中庸之道守住香港業界的基本盤,為未來打好基礎;在環境向好時以「妙手」畫出點睛之筆,譜出香江的高歌;同時,無需為當前的短淺之勢所惑,沉溺於香港已孤立無援的假象中,否則將難免出現「俗手」。

世界局勢越是複雜和艱鉅,信心與定力就越是比黃金更重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