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發動機是個短板,一百年前如此,今天也是如此!這是我看到濰柴動力造出50%熱效率柴油機後,如此激動的原因:開始打"翻身仗"了。

   近百年前,福建馬尾造船廠已能用本土材料造出小型水上飛機。但發動機要用美國貨。順便說一句,此廠設計家巴玉藻在英國坐船回國,偶遇一班東方(日本)人,聊了一會回房,就此人間蒸發!人們估計,巴玉藻不經意泄露"飛機設計師"的身份,就被日人所害,可能葬身大海。這是無人性軍國主義分子無數惡行之一  : 中國不能有精英。

    十多年後抗戰時期在雲貴的山洞兵工廠,造出個位數的輕型運輸機,也要靠美國發動機,才飛得起來。這現象到九十年代,內地汽車企業,仍以"進口發動機"作為賣點,令人無語。

    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師承蘇聯,殲5殲6殲7,是米格17/19/21的仿制品,其發動機渦噴5/6/7,也是蘇聯的發動機仿制品。蘇聯工業基礎不如美國,用犧牲耐用性、經濟性,來追求性能不落後。   和蘇聯反臉後,自力更生,在一段時間內,國產發動機工作壽命更只有蘇聯產品的一半。和美國相比,差距更大,有點"慘不忍睹"。

到"革文化命"的日子,產品質量差到25%發動機要返廠大修,為此犧牲的飛行員不在少數。到外銷巴基斯坦的殲6出人命事故,要勞動周總理和賀龍元帥到廠部署,才解決質量問題。

    七十年代中期,最先進的戰鬥機殲7,發動機可靠的工作壽命,只有200至300小時,蘇聯的有600小時,美國的2000小時。

   這嚴重地影響了部隊的訓練、出勤。

   我看過一個資料,說蘇聯的米格21,基本上可用"三十年代的設備",生產出來。你可以說是"設計卓越,工人認真、出色“,但也可以說"不重視工具設備的改進,體制僵化,不思進取"。  這令我想到文革時宣傳:上海一個工廠內,"同治年間"的一個車床,還在"很好地使用"。  又是 :  無語!

    要百歲老人在水庫工地挖土推車,值得獎賞嗎?




郭倩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