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理大急增30個化驗學位 填補分子診斷缺口抗疫

社會事

理大急增30個化驗學位 填補分子診斷缺口抗疫
社會事

社會事

理大急增30個化驗學位 填補分子診斷缺口抗疫

2021年01月11日 09:02 最後更新:11:52

香港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指,新冠肺炎檢測屬分子診斷技術。

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為及早發現確診者,多名專家均要求本港檢測量要做到「願檢盡檢」,惟本港延至第四波時才可大力提升檢測能力,但仍未能如內地般做到大量檢測。過去一年一直留意着本港檢測能力的香港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李偉振指出,新冠肺炎檢測屬分子診斷技術,惟並非每名化驗師均熟悉分子診斷技術,導致要在短期內增加檢測數量有困難,直言如再有世紀疫症到來,本港現時的檢測量仍未足以應付。有見及此,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正計畫將分子診斷技術納入為課程的醫務化驗第五個專業範疇,打造成行業未來發展重點,並打算在今年增加30個醫務化驗學位,加強本港在傳染病上的診斷及改善治療方案,消除檢測「樽頸」。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於去年3月時已表示,每日檢測數量需要由2000個增至7000個。資料圖片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於去年3月時已表示,每日檢測數量需要由2000個增至7000個。資料圖片

世紀症情襲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於去年3月時已表示,每日檢測數量需要由2000個增至7000個,惟最終要到8月才可以完成目標,惹來市民關注本港檢測能力上的不足。截至去年底,本港雖有近3900名註冊醫務化驗師,以及135所私人化驗所,但卻未能應付本港市民的檢測需求。

李偉振解釋,現時新冠肺炎檢測屬分子診斷技術,屬較新的化驗技術,技術在近年才趨向成熟。以往使用的傳統測試方法,一般要數日至數星期才有結果,但現時採用分子診斷方式,在標本抽取相關的核酸,進行檢測病毒的基因,最快數小時已有結果。然而,由於本港分子診斷技術發展不及外地,相關的人才及機器亦較少,令到在疫情初期,不論是公立醫院及私人化驗所均面對檢測「樽頸」的問題,增加檢測數量甚有困難。

隨着全球化,世紀疫症亦會愈來愈多,檢測人手亦因而需要增加。現時本港公私營每日合共平均可處理逾3萬個樣本,但李偉振直言,如再有世紀疫症到來,現時本港的檢測量仍未足以應付,「應付大型疫症永遠都不會夠」,但如本港分子診斷技術發展較為純熟,在疫情上或「可以不用叫那麼多次『救命』。」

分子技術有助診斷癌症遺傳病。

分子技術有助診斷癌症遺傳病。

理大作為其中一所提供醫務課程培訓化驗師的大專院校,系主任葉社平表示,現時醫務化驗主要分為四個專業範疇,分別為臨床生化學、血液學、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雖然課程在2012年起已有涵蓋分子診斷技術,讓學生先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惟未有將其獨立成科。

他表示,隨着分子診斷技術日趨成熟,相關技術除可用於傳染病的診斷上,也可協助加強本港傳播源頭追蹤及改善治療方案,而其中分子診斷領域中的次世代定序技術(NGS),亦有助可以用短時間為病人樣本作全面的基因排序,化驗師處理及分析過相關基因排序的數據後,可對比患者的基因排序以了解傳染的源頭。治療方案方面,他以肺癆為例,部分病菌或已出現抗藥性,比起使用傳統的種菌技術,分子診斷可以加快得知病菌是否已有突變,從而給予最合適藥物予患者。

他預計,分子診斷技術將為未來行業發展重點之一,故正計畫將技術納入為課程的醫務化驗第五個專業範疇,以加強培訓現行化驗師掌握分子診斷技術。他透露,已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於課程加入生物資訊科學科目及分子診斷的實習,以培訓分子診斷人才。

根據食衞局於3年前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本港的醫務化驗人力資源推測為未來10年持續會有輕微人手短缺,新一份的檢討報告原定於去年底新一份報告,但至今仍未「出爐」。葉社平預計,隨着人口老化及檢測範圍增加,行業在未來7至10年對人手持續有需求,「我們畢業生每年就業率都是百分百」,故冀來年可以增加30個醫務化驗學位,以填補現時行業的空缺。食衞局回覆指,有關推算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公布人力推算結果。政府會視乎人力推算的結果,決定相關醫療課程的學額。

隨着疫苗於各國廣泛應用,病毒檢測的需求或在不遠的將來可大幅減少。血科專科醫生馬紹鈞表示,分子診斷除在傳染病上發揮重要作用外,亦有助癌症及遺傳病的診斷及改善治療方案,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他續指,現時公立醫院亦有開展相關的服務,惟整體而言發展仍較鄰近地區如台灣及內地慢,建議醫管局設立分子診斷中心集中處理癌症及遺傳病的診斷需求。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團隊,前排中為系主任葉社平。資料圖片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團隊,前排中為系主任葉社平。資料圖片

分子診斷技術因疫情而廣泛被人認知,不過馬紹鈞表示,分子診斷除亦有助癌症及遺傳病的診斷及改善治療方案,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他以肺癌為例,現時可以利用分子診斷領域中的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得知患者是否有某一個細胞的基因突變,以決定是否處方某種的標靶藥物。另外,現時也可以利用相關領域中下的液體活檢,以抽血方式,檢查患者會否有某一種的癌症,「以往癌症初期是很難發現,但癌症會漏了少量的基因在血中,故可以透過檢測相關癌症的基因以得知是否屬甚麼癌症。」

除癌症外,分子診斷技術亦有助產前的診斷。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解釋,以往一些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症等,需要以抽羊水的方法做,對孕婦及胎兒均有副作用,而現時則抽取孕婦的血液化驗就可以檢測到相關疾病。

醫管局早於2010年時已因應豬流感,加快進行提升分子檢測能力的計畫。資料圖片

醫管局早於2010年時已因應豬流感,加快進行提升分子檢測能力的計畫。資料圖片

翻查資料,醫管局早於2010年時已因應豬流感,加快進行提升分子檢測能力的計畫,以引導對傳染病和癌症的治療,而過去一年,局方亦加強基因測試的服務量,額外為患腦腫瘤的病人提供服務,並為產前診斷增加染色體微陣列測試。不過,馬紹鈞認為,公立醫院在分子診斷的技術上,發展較鄰近地區如台灣及內地慢,倡局方應設立分子診斷中心加強集中處理癌症及遺傳病的診斷需求。

往下看更多文章

理大擬北部都會區設醫學院 建教學酒店及研發基地

2024年03月02日 10:44 最後更新:10:44

理大校長滕錦光3月1 日聯同校董會主席林大輝等領導層出席傳媒春茗時透露,計劃在北部都會區成立醫學院,已向政府提交建議書,並設附屬醫院。議書亦提出在北都開辦大型教學酒店,以及建立「研發基地」。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理大校長滕錦光表示,理大設有多個醫療學系,「我們有醫科以外的所有其他醫療學科,例如物理治療、醫療化驗、護理,醫科可以跟這些學科產生協同效應。」他又提到最近理大一直以來以工科為強項,可發揮「醫工結合」的優勢,所以大學具備足夠條件開辦醫學院。他又指,醫學院日後可成立附屬醫院,服務約250萬的北都人口。林大輝就透露,附屬醫院計劃融合更多科技和康復醫學元素。滕錦光又表示發展醫學院是長遠計劃,「可能是5、6年後的事」,又稱北都將來可容納近250萬人口,佔全港三分之一,對醫療有極大需求。

理大校長滕錦光(前排左三)聯同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前排左四)等領導層出席傳媒春茗。(FB圖片)

理大校長滕錦光(前排左三)聯同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前排左四)等領導層出席傳媒春茗。(FB圖片)

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認為,香港能容納4間醫學院,但新成立醫學院需面對不少變數和挑戰。而醫管局港島東醫院聯網前總監陸志聰則認為,港府可趁機為香港建立醫學教育和醫療的產業,「若將這件事以經濟發展角度看,甚至可以將香港發展為醫療旅遊城市,搞活香港經濟。」

FB圖片

FB圖片

除了發展醫學院,理滕錦光稱建議書亦提出在北都成立大型教學酒店,以及建立「研發基地」。談到理大的佛山校園建設,滕錦光稱因內地政府的人士問題而未有進展,但強調不會放棄計劃。至於《基本法》23條立法,他認為對本港的大學學術自由並無影響。對於八大非本地生限額下學年起提升,他建議政府與銀行合作,為海外學生提供貸款,吸引海外生來港。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