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浸大推認知行為治療 虛擬實境技術助克服社交焦慮

社會事

浸大推認知行為治療 虛擬實境技術助克服社交焦慮
社會事

社會事

浸大推認知行為治療 虛擬實境技術助克服社交焦慮

2021年01月19日 09:34 最後更新:09:35

研究團隊正招募600名社交焦慮患者免費參與。

社交焦慮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患者往往抗拒治療,影響生活。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結合綫上綫下服務,採用虛擬實境(VR)技術,讓患者練習社交及面對陌生人,以克服恐懼及焦慮。研究團隊正招募600名社交焦慮患者免費參與,期望讓他們的社交生活重回正軌。

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資料圖片

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資料圖片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去年開展「自在社交」計畫,經過一年多時間籌備,推出為期13周、結合綫上及綫下輔導的治療服務。其中為期9周的綫上模式,患者每周通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參加一節單元,例如觀看影片、做練習及自我評估,了解焦慮成因及學習放鬆。

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採用虛擬實境(VR)技術,讓患者克服恐懼及焦慮。

浸會大學推出「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採用虛擬實境(VR)技術,讓患者克服恐懼及焦慮。

綫下服務包括3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其中兩次面談採用「虛擬實境暴露治療」,讓患者體驗5個日常社交情境,包括「參加求職面試」、「做口頭報告」、「上司評估工作表現」、「提出反對意見」及「在公眾地方喝飲品」。患者戴上VR裝置後,可模擬與真人影像互動,練習社交及應付緊張及焦慮。

社交焦慮的患者接觸陌生人或於公眾地方時,會有不成比例的恐懼和焦慮。資料圖片

社交焦慮的患者接觸陌生人或於公眾地方時,會有不成比例的恐懼和焦慮。資料圖片

社交焦慮的患者接觸陌生人或於公眾地方時,會有不成比例的恐懼和焦慮,湧現負面情緒及出現面紅、冒汗等生理反應。有機構統計,本港有約24萬名患者,但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僅約千人,未能應付龐大需求,加上患者抗拒治療,不足一成人會求助。

潘佳雁稱,今次計畫專為港人而設,示範個案均以廣東話及本地情境,而綫上治療彈性大,可按患者個人步伐進行,VR暴露治療亦有相當高的成本效益,「先讓患者在虛擬環境面對恐懼及焦慮,之後面對真實環境,便會更易應對。」治療師與輔導員從旁協助,團隊會於療程完結3個月及半年後再評估患者狀況。

有機構統計,本港有約24萬名社交焦慮症患者。資料圖片

有機構統計,本港有約24萬名社交焦慮症患者。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招募600名年齡介乎18至70歲的患者免費參與,參加者須進行面試,以確定有社交焦慮,始展開療程;團隊亦擬為約百名本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培訓,整個「自在社交」計畫料在23年完成,獲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和浸大資助逾六百萬元,並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利民會和明愛全樂軒合作。

往下看更多文章

浸大:重申無意解散教育學系

2024年02月27日 23:02 最後更新:23:55

浸會大學表示,政府現時會按照本港人力資源需求,每三年為各大學制訂教師教育課程的本科學額。為配合當局政策,浸大於2022/23學年起,停止招收教師教育本科課程學生,集中資源開辦「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及相關碩士課程,以配合本港的師資培訓需要。

浸大表示,教育學系2022-23年有多名員工相繼退休,學系現已按照教學、研究及最新發展需要填補空缺,但重申校方無意解散教育學系。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