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在哪?專家這麼說

大灣區

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在哪?專家這麼說
大灣區

大灣區

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在哪?專家這麼說

2021年01月23日 17:15

近日,來自政府部門、學界和企業的嘉賓齊集《2020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指數》發佈雲研討會,共論雙循環背景下廣東區域協調發展迎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對於未來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一要有「圈」的思維,二要有「鏈」的思維。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則建議,應借力「雙區驅動」更多注入技術、資金、大數據、人才發展要素,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方面,與“一核”之間形成緊密協作關係。

議題一: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塑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更多相片

近日,來自政府部門、學界和企業的嘉賓齊集《2020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指數》發佈雲研討會,共論雙循環背景下廣東區域協調發展迎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對於未來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一要有「圈」的思維,二要有「鏈」的思維。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則建議,應借力「雙區驅動」更多注入技術、資金、大數據、人才發展要素,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方面,與“一核”之間形成緊密協作關係。

對於未來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陳鴻宇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要有「圈」的思維,二是要有「鏈」的思維。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我國現階段「三農」工作發展的重心,而重中之重在於產業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被視為我國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也被廣東定位為現代農業發展新增長極,更是粵東粵西粵北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武器,獲得政府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扶持。2018年以來,廣東已創建14個國家級、160個省級、5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農業線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成效顯著。

對此,梁紅就提到,目前社會資金流向普遍由農村往城市集中,特別是往特大城市集中,農業的社會投資積極性不高,高成本的數字農業建設更是缺乏投資。課題組發佈的《2020年粵東粵西粵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訪產業園平均吸引的社會投資額為11221.07萬元,最高與最低差額超6000萬元,存在明顯的「引資」差距。

當前,廣東大力推動數字農業運用實踐,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羅學梅就表示,廣東正積極謀劃新一輪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鼓勵每一個產業園都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建設數碼化模塊。

「一帶一區」應與“一核”之間形成緊密協作關係

「多年來,我們對於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陳鴻宇指出,在推進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其思路是不斷淡化行政區劃邊界,利用市場的力量,為粵東粵西粵北注入經濟發展活力,推進產業升級,使全省各個區域都具有內生動力。

對於未來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陳鴻宇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要有「圈」的思維,二是要有「鏈」的思維。

目前,廣東提出了建設五大都市圈。陳鴻宇認為,打造「一核一帶一區」新發展格局,應充分利用「圈」的思維,鼓勵都市圈內多個城市聯動,把輻射帶動、雙向互動提上日程。

「利用'都市圈'思維,打破‘一核一帶一區’間的行政邊界,通過這一點來思考區域協調發展。」在這方面,陳鴻宇認為深汕特別合作區是一次“圈思維”的成功嘗試:作為一塊「飛地」,不僅是實體產業的「飛地」,還是創新的「飛地」、改革的「飛地」、體制機制的「飛地」。

「鏈」的思維即打造全產業鏈。陳鴻宇說,從粵東粵西粵北現代產業園來看,凡是發展得好的項目和平台,都是「掛在」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之上。"因此,不論產業轉移項目、產業共建、對口幫扶,還是粵東粵西粵北的交通佈局、人才佈局,都要按照"鏈思維"去謀劃和推進。"

對於粵東粵西粵北區域發展,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認為,首先各城市要以更高的戰略眼光、更開放的視角謀劃自身的功能定位。在大的思路上、路徑上,要服務支撐好粵港澳大灣建設和深圳中國特色先進示範區建設,借力「雙區驅動」更多注入技術、資金、大數據、人才發展要素,強化廣清合作、深汕合作示範效應,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方面,與“一核”之間形成緊密協作關係。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一體融入全國新發展格局。    

無論是「圈」的思維,還是"鏈"的思維,都涉及行政區劃邊界的不斷淡化問題。如何打破行政邊界?陳鴻宇認為,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區域協調發展打破行政邊界帶來了機遇。粵東粵西粵北的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公共服務,包括數字文化、健康、教育公共服務、數字農村、數字基層治理等,將形成巨大的數碼化需求,對於數碼化革命給我省區域協同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汕頭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鄧劍光教授也指出,在《2020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指數》榜單中,汕頭之所以取得較好成績,與營商環境的優化及其規範化、制度化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營商環境的優化方面特別注重數字政府的打造。“汕頭已經開始了政務方面尤其營商環境優化方面的數據治理,但是數據治理剛剛起步,也在探索之中,其作用尚未充分體現出來,”鄧劍光舉例說,在數據歸集方面,汕頭出台了很多規範性文件;在數據挖掘方面,汕頭目前在體制機制上初步建立了基本框架,但是這個框架的完善及實體方面深層次的建設與應用,仍在摸索中。

粵東粵西粵北「新賽道」應與灣區產業發展“同頻”

張燕指出,「近年來,廣東在‘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的引導下,各類發展要素進一步優化配置,整個廣東省不同區域板塊的主體功能進一步落地落實、比如,粵東粵西的臨海優勢、對外開放的合作優勢和粵北的生態優勢都得到充分發展。“隨著臨港產業佈局進一步強化和一批大項目的開工建成,正在或將進一步帶動相關城市的經濟增長和城市空間開發框架的優化,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但我們也看到,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差距依然是存在的,」張燕認為,差距不僅僅是簡單的規模和速度上的差別,更多是創新能力、增長質量、優勢功能和發展環境的差異和差距。

對此,張燕認為,要研究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態比較優勢與動力體系。「粵東粵西粵北各個城市要進一步梳理自己的傳統比較優勢,加快形成新優勢,結合新的形勢謀劃培育未來的新優勢,進一步增強在陸海統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方面功能,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積極承擔戰略功能的內生髮展動力。」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英也指出,從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來看,珠三角經過新一輪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已達到一個新階段,發展後勁也逐漸顯現。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協同發展再也不應只沿襲原來傳統的路徑,而應確立新的思路,特別是要找准「新賽道」。

「新賽道」是什麼?楊英認為,所謂「新賽道」,應該是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發展,放到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同頻”升級的軌道上,讓其在參與整個粵港澳經濟體系建設上構成既有“縱向”又有“橫向”合理分工與協作的關係。具體考慮是,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區位條件,特別是相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比較優勢,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在從全省擬建立的高端產業鏈上尋求適合這些區域發展的部分關鍵的“鏈節”型產業,配合“沿海經濟帶”、“生態發展區”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等戰略,適應傾斜政策以合理導入促進經濟發展要素流,在高端產業的關鍵“鏈節”上找一些新的機會,藉此以讓「一帶一區」參與到廣東新型高質量經濟體系的建設中去。

張燕也提到,從目前來看,兩個副中心城市對粵東粵西的帶動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出來。下一步,應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精心謀劃一批重大平台載體建設、推動一批系統性改革舉措,特別是深化研究和推動中心城市做強做優做精,加快培育形成全省新的增長極。

張燕還指出,要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發揮縣域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底部支撐作用,增強縣域產業專業化力量。「要把縣城作為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議題二: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現代農業發展?

以國際化視野開拓農業資源和市場合作空間

對於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農業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尤其是粵北,農業所佔的產業比重比珠三角地區更高,涉及人口更多,對城鄉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梁紅指出。對此,當天與會的相關專家們觀點一致。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我國現階段「三農」工作發展的重心,而重中之重在於產業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被視為我國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也被廣東定位為現代農業發展新增長極,更是粵東粵西粵北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武器,獲得政府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扶持。2018年以來,廣東已創建14個國家級、160個省級、5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農業線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成效顯著。

「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過程中,廣東最大的改革首先體現在財政資金撥付上的改革。」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產業園辦副站長羅學梅表示,此項改革措施改變了以往從省、市、縣級財政部門逐級撥付資金的傳統,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直接撥付到每一個產業園建設牽頭實施主體,各地政府和實施主體(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按照鼓勵清單、允許清單和負面清單「三個管理清單」依法依規制定資金使用方案並使用資金,給予各產業園最大的自主權。"對於實施主體而言,要選擇是他自己想要干而不是政府要他們乾的才行;要有一定資金能力,還有一定的籌資能力,貸款或發動其他資金。"羅學梅說。

對此,梁紅就提到,目前社會資金流向普遍由農村往城市集中,特別是往特大城市集中,農業的社會投資積極性不高,高成本的數字農業建設更是缺乏投資。課題組發佈的《2020年粵東粵西粵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訪產業園平均吸引的社會投資額為11221.07萬元,最高與最低差額超6000萬元,存在明顯的「引資」差距。

如何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以推動廣東區域的產業園發展?晟元全球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袁駿就提出,一方面,廣東可以利用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優勢拓寬出口,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以國際化視野開拓農業資源和市場合作空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同時,積極促進內外需平衡、進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以提升廣東農業的對外開放水平。另一方面,廣東可以挖掘綠色低碳的新消費需求,產業園要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給地方現代農業提供更好的市場發展空間。

打造縣級數據共享平台推動數碼化建設

數字經濟時代,數碼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高質量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將成為數字農業的重要引擎。在廣東,省級產業園項目的建設為不少園區的數碼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利用這一次建設省級產業園的機會,我們對已建成的500畝對蝦養殖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增加了一些數碼化設備,大大提高產品產量與質量。」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黃建華介紹說,公司的對蝦產業園通過數碼化養殖技術控制對蝦的每一個生長環節,使產品質量十分穩定。而高密度、反季節的工廠化養殖增加了年養殖次數,畝產可由2000斤提高至5000-7000斤。加之對工廠設備的數碼化改造,使得一個工廠人力由3000人減至1500人。

「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來突破資源的約束」,在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余建斌看來,科技驅動正是破解我國農業產出水平較低這一困局的核心。梁紅進一步指出,從總體上看,粵東粵西粵北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仍然較小,且山地、坡地居多,數字農業建設的投入成本更高。報告數據也顯示,受訪產業園的科研資金投入占產業園預期總投入比重較低,普遍處於0.5%-5%之間。

當前,廣東大力推動數字農業運用實踐,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羅學梅就表示,廣東正積極謀劃新一輪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鼓勵每一個產業園都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建設數碼化模塊。

梁紅認為,要推動這些地區的產業園跟上數碼化的步伐,要搭建一個政府主導的共享平台、一支政府指導的專業人才隊伍,以及提供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務。他解釋稱,例如以縣為單位建立一個大型電商平台,方便每一戶經營家庭接入,降低租賃商業平台的成本,並共享市場信息數據和專家知識數據,推動現代農業數碼化和信息化建設。同時,打造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等綜合服務。

余建斌也提出,要不斷發揮產業園的資源整合功能,聚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而通過主體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聚集,以人才效應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科技創新。

議題三:如何立足比較優勢,搶抓新基建發展機遇?

因地制宜發展下游產業鏈

在2020年的宏觀經濟領域,新基建毫無疑問是最耀眼的熱點之一。廣東也緊鑼密鼓地部署了一系列新基建項目。粵東粵西粵北在新基建熱潮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粵東粵西粵北新基建發展優勢明顯,大有可為,但是產業鏈的規劃佈局需要慎重佈局。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趙淦森認為,廣東發展新基建的優勢明顯,廣東的產業基礎好,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體信息服務業規模連續十多年居全國第一,騰訊、微信、酷狗音樂、YY、唯品會等電商巨頭都紮根在廣東,產業需求明確。

趙淦森表示,好的產業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區,但受土地資源限制,新基建資源更易於外溢到粵東粵西粵北去。同時,他提醒,首先要保證新基建有序發展,防止市場、區域之間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過度競爭。

「我們應該沿著新基建的路往下走。」趙淦森認為,從數字經濟發展的角度,新基建是產業鏈條的上端,但是產業鏈下端的體量更大,附加值也更高,要大力發展新基建下游產業,根據不同的產業形態,構建更大的市場。他表示,以農業為例,粵東粵西粵北的農業、漁牧業發達,新基建可以作為融合基礎設施支撐農業產業發展,例如數據中心就可以作為農業產業的上游支撐管理平台。

晟元全球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袁駿則規划了具體的應用場景。他分析,廣東山多平原少,人地矛盾突出且耕地零碎,新基建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建議光伏與農業的結合,實現「漁光一體化」,"農光一體化"。例如,學習江浙和兩淮地區,選擇數百畝寬闊的養殖水面,水面發電,水下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進行水產養殖,形成現代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相充分結合的"漁光一體"全新商業模式。

需要有整體的規劃佈局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特聘教授,廣東省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藍雲是較早一批在粵東粵西粵北開拓新基建的代表。從2018年起,其團隊在粵北韶關市規劃、建設了「華韶數據谷」項目,計劃5年建設5萬個機櫃,共投資65億元。從過往經歷和經驗來看,藍雲認為,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粵東粵西粵北有著得天獨厚、千載難逢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地少、人多、數據量大的矛盾,大量的數據資源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地方存儲、分析,自然會向粵東粵西粵北溢出。同時,粵東粵西粵北的電費相對便宜,有成本優勢。

“粵東粵西粵北發展新基建,要有政策組合拳、市場引導組合拳、超前意識組合拳、產業鏈建設組合拳,必須防範戰略發展風險。"藍雲提醒,新基建投資資金大、建設周期長、回報周期長,好的盈利模式非常重要,甚至是一個命門、生死點。面對未來巨大的變數,地方政府、落地企業、投資主體、策劃專家團隊,都有新的任務、新的事項要學習。

袁駿也強調,5g雲計算、數據中心等領域,呈現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特點,建設落地條件較為複雜,最直接的是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需要有整體的規劃佈局。

趙淦森還提到,需要考慮市場需求。從現代產業發展的角度,產業分工要細化,但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是配套完整的。「做基礎設施建設最怕的是做完沒有人用,因為規劃投資建設周期很長,但是需求側使用多少,不是你說了算的。」他表示,新基建發展要考慮產業下游鏈條產品的融合打包。這在廣東也有優勢,因為擁有全國90%以上的產業門類。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