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張登及:蔡放緩兩岸政策會有跛腳風險

兩岸

張登及:蔡放緩兩岸政策會有跛腳風險
兩岸

兩岸

張登及:蔡放緩兩岸政策會有跛腳風險

2021年01月23日 18:25

中評社台北1月23日電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台灣的兩岸政策是否會調整?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短期內來看,美中關係只能說是緊張略為降溫而已,大方向不會從競爭為主轉為合作為主。台灣的執政黨會繼續延續特朗普後期的大陸政策。但他也分析,如果蔡英文兩岸政策往緩和方向移動,會有提前跛腳風險,所以也會有寧左勿右的傾向。

張登及表示,蔡政府對大陸的態度是朝強硬的方向,而且還會延續較長時間,只是還不會招致立即的風險,也不會因拜登上台被美方要求調整,因為拜登團隊也還在處理內部問題。美國對華政策何時調整,當前要看美國疫情何時能趨緩。蔡政府為了避免跛腳效應,會同時採取言詞克制,政策緊縮的政策。

張登及,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中正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所助理教授、國際關係學會財務長、中國政治學會(台北)秘書長,現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

問:美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談到對台政策時表示,美國堅決信守對台承諾,確保台灣有抵抗侵略的自我防衛能力。拜登上台對台政策會不會改變?對中政策會不會有些調整?

答:早在奧巴馬第二任期,美中在經濟、科技還有其他領域,包括地緣政治、海洋政策、網路安全、貿易等問題,已經是競爭激烈。布林肯曾在民主黨政府歷任要職,美國當時對華強硬,他參與很多。所以這些趨勢都早於2016年特朗普上台。

拜登現在準備要任命的高官,不少是奧巴馬兩個任期的幕僚,有些人的資歷可能還會更更久一點,可以追溯到柯林頓時代或者是說小布殊的時代。我們不能夠說拜登是在「改變」特朗普的對華強硬政策,只能說他的做法會跟特朗普武斷的單邊主義會有區別,而且也會比較有彈性。舉一個例子,特朗普不承認氣候變化的問題,認為這個是假科學。但是民主黨支持者們重視氣候變化、排碳控制等議題。拜登已經簽署行政命令要準備回到巴黎氣候協定。氣候議題是美中比較重要、而且有比較高合作可能性的領域,這在特朗普團隊下就沒有。

所以我們說對華趨向競爭和對抗性,這是延續性的,不只是特朗普,而且可以上溯到奧巴馬。但從拜登人事任命跟最近這半年一些准「內閣」官員的言論來看,拜登對華政策會比特朗普有較多的彈性。

最後一點是,因為拜登施政的重點首先會是在國內,不會像特朗普一樣是四面出擊。更不會像特朗普的各別高官,特別是前國務卿蓬佩奧、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前副國安顧問博明這些人,他們反對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特彆強烈,而且越到特朗普敗選跡象明確,他們就越激情。這是他們希望為未來的政府設置施政障礙。他們有一些做法是非理性的,這些「布雷」的行為可望在拜登上台後緩和很多。

問:拜登對於台灣這一塊會有什麼新作法呢?

答:我們看到布林肯最新的表態,但聽證會的說詞多是例行公事。比如不可能有任何人會說履行《台灣關係法》可以打折扣。我們注意到布林肯正式的談話裏面,應該是沒有提到六項保證。他主要還是強調美國「一中政策」,加上《台灣關係法》。這個說法其實就回到奧巴馬第二任期,甚至包括特朗普時代也有一部分官員曾用這樣標準的提法。

六項保證提不提,其實並沒有造成改變。美國仍會提供台灣防衛所需的武器,這是傳統,所以提不提不是很重要。布林肯在聽證會上是例行公事,畢竟聽證是參議院朝野兩黨的議員都參加。參議院現在有不少友台的議員,對大陸是很強硬的,做這些必要的表態,讓他們安心也是合情合理的。

問:拜登核心幕僚、哈佛大學甘乃迪政治學院道格拉斯迪倫講席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日前接受訪問強調,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三方關係。拜登會怎麼樣拋出兩岸可以對話的可能性?

答:媒體所謂艾利森是拜登的重要幕僚,這個判斷可能有問題,應該說他的意見是學術界很重要的意見,畢竟他是古巴飛彈危機時代以來,研究美國對外政策,首屈一指的學者。尤其最近幾年關注所謂「註定一戰」,或者說美中如何避免「註定一戰」的議題。他多次發言,對特朗普很多做法表示憂心,自然會比較傾向新執政的民主黨,但是他不會像蘇利文或者是布林肯這樣,是一個體制內、核心圈內的成員。我認為他應該算是一個拜登的決策圈會諮詢的耆老,或是重要的資深顧問。

他提出來的說法是,美國對華政策主張應回到既有的軌道,也就是說美國支持台灣,要有足夠的防衛能力,但美國對華政策,還是「一個中國政策」。這有一點跟特朗普時代不一樣。特朗普時代有一個跡象,是逐漸把台灣議題從美中關係拉出來,變成獨立在美中關係之外的一個單獨的議題,比如把台灣直接放入到印太夥伴當中,去制衡中國。台灣就變成像韓國、日本,等於是印太制衡中國的一個要塞,跟美中關係逐漸脫勾。

艾利森則還是回到傳統典範,也就是台灣還是在美中關係的框架之下,重點是美中關係不因為台灣議題,而有重大的改變或者是波動,不應該受台灣議題的干擾,甚至必要的時候,雙方還是應該在台海穩定上,可以有一些磋商或者是共識。這並非是美國要介入台灣跟大陸之間的談判,而是恢復過去的做法,台海問題會重新回到美中關係以及兩強的戰略對話議題里。

問:你認為艾利森是說把台灣問題放回美中框架中?

答:對,就是說考慮美中關係要考慮台灣問題,台灣議題不能脫出美中關係的框架。這並不是說民主黨執政,台灣就不是美國要制衡中國的資產。但是在特朗普時代,台灣不只是制衡中國大陸的資產,而且特朗普運用台灣作為籌碼的時候,可以完全不考慮中國的的核心利益,就是中方的關切,美國幾乎完全不管。美方要怎麼樣運用台灣,有高度的隨意性。但是民主黨在這個方面可能比較務實,會認為如果美中關係總體可控的情況之下,不宜濫用特朗普這種風險非常高的政策。

問:拜登上來處理中國議題不見得全面對抗,如果是這樣的方向,蔡政府會不會有一些危機?如果蔡政府沒有調整兩岸論述,或者是調整對美的做法,還是維持特朗普時代的作法,台灣有沒有一些危機需要注意?

答:雖然一般認為,拜登對華政策的彈性會比特朗普來得高,美中合作的領域會增加,美國對台政策比較會回到過去的一法三公報或三公報一法的架構,但是現在還是疫情跟經濟優先,這是拜登新政府的首要事項。其次,疫情跟經濟這兩個議題,本來也就跟特朗普時代美中爭執有很高的關聯,特朗普把對華貿易赤字,還有美國工人的失業,都歸咎於大陸。他的團隊後來更把疫情當做是中國刻意造成的,比如最近特朗普告別的講話裏面,又再次提到了「中國病毒」這種刻意歧視的用語,而美國的民間社會跟國會,仍然還是瀰漫著對大陸的不信任。

這樣的情況之下,拜登的政策雖然有彈性,美中合作的區塊有所增加。但是短期內來看,美中緊張只能說會降溫而已,不會從競爭為主,轉變為合作為主。大陸是希望能夠不對抗跟雙贏,但我們只看到在局部、有限領域有機會合作和雙贏。大方向、長期來看,中美仍然是激烈競爭的。由於美國要更根本的再去盤點跟調整特朗普時代的政策遺產,還需要時間,台灣短中期調整對陸強硬,機會較小。

台灣執政黨會繼續對陸強硬的政策一段長時間,還不會有立即的風險,也不會很快被美方潑冷水。因為第一、美國有很多事情他還自己要處理。第二、美國朝野共識,目前還是對大陸以競爭為主。所以近期就要看疫情與社會分裂這一類的問題,美國會拖多久。

還可以看到台灣的朝野競爭,跟執政黨內部接班的議題。這個議題裏面不同當事者,他們覺得對大陸是採取改善關係?還是繼續對大陸強硬,哪個有助於爭取選票,有助於鞏固自己在黨內的支持?他們都可能各有盤算。

目前恐怕是對大陸強硬,至少對爭取黨內的支持是比較有利。這使我們不大期待台北大幅調整對大陸態度。最多可能跟特朗普即將敗選情況比較接近,就是台北言辭上會自製,但是政策上還是緊縮。比如像蔡英文元旦講話,有一些用語確實是有所克制,也沒有再提「新冠肺炎」,提出希望雙方能夠重新在疫情結束之後,恢復交流跟商談。

但可以看到在台灣許多功能性領域的政策,包括現在調查公務機構是否使用大陸的資通設備,還有文教方面對於大陸出版品可能嚴格管制,或是在陸台商春節期間返台這一類問題,還是採取保守、管制居多。再看黨內的競爭,如果這些黨內競爭者採取緩和,會在黨員中得到支持嗎?這看起來不可能。除非被提名後,有可能要做一點改變,因為要爭取中間選民。但至少在黨內,因為執政黨的選民結構,競爭者們會有往強硬方向競爭的趨向。蔡主席做為黨魁,為了避免跛腳,最好就是言詞克制,政策緊縮。如果開始往溫和方向移動,跛腳會提早,所以會有寧左勿右的傾向。

要期待這段時間兩岸關係有實質緩和,要等到美國疫情穩住陣腳,美中的一些互動逐漸陸續恢復以後。比如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以及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盤點,比如中美要去看實施成果,再來決定某些關稅是不是要取消。像這一類的問題,如果接觸能夠陸續恢復,就有可能談更多務實的問題。如果這些訊號出現,對台灣來說,才會有實質的影響,才會確認美中關係在緩和,台灣就無法、也不需繼續堅持強勢對抗的政策。

問:特朗普下台後,有一些對台友善的法案,拜登上來會不會調整?例如恢復台美的交流限制,或是在友台方式上,有一些改變?

答:我認為不會,也不需要調整法規。只是拜登執行的力度會溫和一些。這些決議畢竟是參眾兩院通過,但這些法規授權行政部門可以採取自主的措施,並沒有絕對的、實質的強制效果。所以像是《台灣旅行法》這一類的法案,幾乎是把所有的門檻都已經取消了,理論上講美國務卿都可以來台,但是我們最後看到的是只規劃派駐聯合國大使來,並不是傳言中的蓬佩奧自己來,這表示行政裁量權的空間非常大。

拜登雖仍受到這些法規拘束,不會把它們取消,就是不必「反轉」。但是他會採取保守和剋制方式來執行這些政策。預料台美互動會比奧巴馬時代的頻率跟層級高,因為也必須要向共和黨,和美國的一些選民表態。在對華競爭這事情上,拜登不會偏離前政府太遠,以免被說拜登是比較偏向大陸,避免“親中”這樣的印象。

但是拜登繼續延續這些事情的力度一定會減小。像是蓬佩奧說要取消國務院的一些內規,然後把所有對台交往全部限制取消。新國務卿上來之後,會恢復一些必要限制,但是不會回到奧巴馬以前的時代。也就是說某些放寬已經是既成事實,將來對拜登來說也是籌碼,而且這些問題的責任也不在他,將來如果美中對此有所爭執,拜登可以說這是特朗普時代兩黨共識的政策,而且他已經有所克制。

問:拜登可能會再恢復限制的部分是哪些層級的官員?

答:這很難具體預測。但應該會限制具有非常敏感身份的資深閣員來訪。功能性領域,比如說衛生部、環境部、教育部、運輸部、貿易代表這些,其實在奧巴馬時代也已經有訪問,這些台美之間接觸還是會繼續。再比如說台北在美國代表處官員,造訪美國一些官署的限制取消,這也可能繼續特朗普造成的慣例。一些雙方官員,可以直接到美國部會內去進行商談,不需要迴避到外面的飯店,這些大概是不可逆的。

關於政治敏感的交流,比如說現役國軍高官穿制服跟美方官員互動,然後高調把影像對外披露,或者美國在台協會接待國軍制服官兵進入參訪,然後把照片放在網站上,像這些很明顯是要去挑釁的作法,應該會減少。因為這些動作,除了讓北京感覺到是故意為之,也沒有真正增進台美合作,其實只是在看選舉情勢需要而表演居多,本質上多半是一些公關性的工作。

往下看更多文章

謝鋒指對「台獨」沒妥協餘地 促美落實一中原則

2024年01月10日 08:37 最後更新:08:37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

謝鋒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對於「台獨」分子,中國政府沒有妥協的餘地。美方應該以實際行動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將美國領導人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把台灣問題作為遏制中國工具的表態落到實處,與中方一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關係大局。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在談到中美關係時,謝鋒指中美關係從來就是建立在承認彼此不同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分歧差異不應該成為阻隔中美交流合作的攔路虎。競爭應該是講規則的公平競爭,而不能是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惡性競爭,更不能以競爭為名剝奪他國正當發展權益。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應該是田徑賽,而不是拳擊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