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錄重倉郵儲銀行 投資和投機有本質分別 (附李錄訪問全文)

博客文章

李錄重倉郵儲銀行 投資和投機有本質分別 (附李錄訪問全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李錄重倉郵儲銀行 投資和投機有本質分別 (附李錄訪問全文)

2021年02月05日 10:16 最後更新:10:28

最近股市重拾牛氣,部份股份再起動熱炒,在快手上市的同時,一些過去不太郁動的股份如美圖(1357)也開始起步,可以一日20幾%地上升。在這些火紅的日子,「投機的我」會很高興,但「投資的我」會無乜表情,投資價值股一年上落10%,即使收到5、6厘息,也好像沒有什麼味道。

美圖近日開車急抽。周四收2.55元,以科技股來說,股價不算高。

美圖近日開車急抽。周四收2.55元,以科技股來說,股價不算高。

最近看到稱為「中國巴菲特」、喜馬拉雅資本創始人李錄的一個訪問。李錄人生十分傳奇。1989年是中國六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後出國。他是讀書尖子,讀完書後入行做基金經理,跟了股神巴菲特的拍檔查理.芒格,現時是芒格旗下的芒格家族資產管理人。李錄創立的喜馬拉雅資本基金,近日重倉增持郵儲銀行H股(1658),引發市場關注。李錄的基金累計持有郵儲銀行H股已經超12億股。

郵儲銀行反,覆向上。

郵儲銀行反,覆向上。

1月21日早盤,郵儲銀行AH股同步大漲,其中郵儲銀行H股盤中一度漲超5%以上,最高觸達5.530港元(本周四收5.61元);根據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2021年1月15日,郵儲銀行H股獲得喜馬拉雅資本或其一致行動人在場內以每股均價5.3479港元增持8354.4萬股,涉資約4.47億港元。增持後喜馬拉雅資本最新持股數目為12.74億股,持股比例由6%上升至6.4%。

李錄旗下的喜瑪拉雅資本在去年12月18日以每股4.2279元增持1326.2萬股股份,總額達到5607萬元。加倉後,喜瑪拉雅資本共持股10.06億股或5.06%。首次超過5%要披露的水平。

郵儲銀行現價市盈率6.97倍,息率4.19厘,不同於李錄當年介紹巴菲特買的比亞迪是民企,郵儲銀行是國企。李錄大手買入郵儲銀行,顯然是想長揸。

郵儲行是中國6大國有銀行之一。郵儲銀行業績穩定,2020年首三季度純利為528.95億元人民幣,郵儲銀行第三季度盈利增速已恢復至13.5%。

郵儲銀行的潛力在於農村。截至2020年6月底,郵儲銀行在內地有近4萬個網點,個人客戶數量超過6億。郵儲銀行70%的網點位於縣城和農村,而郵儲銀行現時在消費金融、財富管理服務等範疇仍未完全開發。國盛證券研報指,郵儲銀行整體而言仍有非常可觀的成長潛力。

未知李錄是否看中郵儲銀行在中國農村的消費金融潛力,才買入長期持有。若相信李錄的眼光,可以候回吐時吸納,但要明白這是「投資的我」的行為,不要望買入後即時會大升。

內地媒體36氪最近訪問了李錄,他詳細解說了價值投資的理念,全文如下,有興趣可以細讀:

李錄訪談擇要:

1. 相較於巴菲特、芒格的傳統投資領域,李錄也有革新,比如他更大膽地押注科技股;

2. 人人渴望「一年五倍」的投資神話,卻忽視了復利的萬級回報;

3. 我們仍處巨大變革之中,移動互聯網只是其中一個小小波瀾;

4. 投資人首先要想明白一點:絕大部分機會都不是我的;

5. 比亞迪是一筆非典型投資,但安全邊際足夠大;

6. 巴郡不是完全不投科技公司,只是不投他們不瞭解的公司;

7. 因為人性從未改變,所以價值投資難成主流;

8. 短期創造不了價值,但長期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創造價值。

李錄(右1)和股神巴菲特(左2)合照。李錄幫助巴菲特在中國投資。

李錄(右1)和股神巴菲特(左2)合照。李錄幫助巴菲特在中國投資。

誰是最接近巴菲特的華人?

不同的解讀角度可能會指向不同的名字,但有一個人最能服眾:他就是李錄。

更準確地說,他是巴菲特摯友——查理·芒格的家族資產管理人。芒格曾說他一生只投過三家公司:伯克希爾、好市多,另一個就是他與李錄合作的基金。在李錄治下,喜馬拉雅資本自1997年成立以來的年化回報一直保持在20%以上。

更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引薦比亞迪給巴菲特的故事。早在2002年,比亞迪在香港IPO後不久,儘管此時的比亞迪被廣泛看衰,李錄卻重金買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他推介巴菲特入股比亞迪,自己也再度加倉支持。時至今日,巴菲特在比亞迪上的收益超過30倍,「買完後一股再沒動過」的李錄也回報頗豐。

這就是典型的價值投資風格:出手少而重、但佈局長期。事實上,即便喜馬拉雅至今已運營了23年,其投資過的公司卻屈指可數:在2020年Q3公佈的喜馬拉雅在美國的投資,13.1億美金規模卻只持有4支股票,其中一支股票的佔比就超過四成。

相較於巴芒的傳統投資領域,李錄也有革新。比如他更大膽地押注科技股:其實這在他投資比亞迪時就顯露無疑,如今Facebook、谷歌也是喜馬拉雅的長期持倉公司。李錄還承擔著幫助伯克希爾尋找亞洲尤其是中國投資機會的重任:不久前喜馬拉雅宣佈了對郵儲銀行H股的投資,持股超過5%。

李錄擁有足夠豐富但也委實曲折的人生經歷出生於河北唐山的他在少年時代遭遇地震,並因此痛失寄養家庭的親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後,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六年內取得三個學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仍在為債務發愁,甚至就連他第一次旁聽巴菲特講座,也是因為他誤以為那是一頓免費的Buffet(自助餐)。直到三十幾歲遇到芒格,他才擁有了終身的投資夥伴和人生導師,於是全然放棄了曾嘗試過的對衝和創業投資,開始專注於二級市場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誕生至今一百多年,在中國流行也有二三十年。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價投卻並未真正成為主流。絕大多數的二級市場投資者們要麼慣於長短倉操作,要麼迷醉於大賺百倍的投資傳說。在價投理論或許並不完全適用的一級市場更是如此:人們渴望劉芹投中小米、王瓊投中字節跳動這樣的故事——這不僅意味著成百上千倍的財務回報,更意味著一位投資人的封神之旅。

或許這才是李錄和他的價投理念之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更大意義。李錄對價值投資的闡釋,相信你已經在許多場合看過,所以在36氪對他的視頻採訪中,我們更聚焦在一些他不常談及的話題上,比如一級市場、新經濟行業、喜馬拉雅和他自己的成長歷程,以及投資中的人性纏鬥。

巧合的是,在我們採訪的前一天,資本神話的又一代表——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並獲得了超千億港幣的市值,我們的話題也由此展開。

以下為對話摘編:

談新經濟: 人人渴望「一年五倍」的投資神話,卻忽視了復利的萬級回報; 我們仍處巨大變革之中,移動互聯網只是其中一個小小波瀾; 投資人首先要想明白一點:絕大部分機會都不是我的

36氪:我們先來聊一個剛剛發生的奇跡:昨天登陸港交所的泡泡瑪特市值超過千億港幣,過去一年這家公司的估值足足漲了5倍,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李錄:我不在公開場合討論具體公司。但一年漲五倍的背後,更多的例子可能是一年從100到0。自由市場中創新的過程,就是在創造的同時也有一些破壞。如果每年都是5倍的增長,那投資很多基金的IRR大概能達到500%,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奇跡。

36氪:這和一二級市場投資人的思維方式差異有關嗎?比如就有人提出過價值投資理念根本不適用VC/PE階段。

李錄:價值投資是一套思維方式,精髓是不受市場周圍的影響獨立決策,同時要在一定的安全邊際和能力圈範圍內完成投資——也就是在不確定性的投資遊戲里,獲得相對確定的回報。

所以,區別並不在於投資的階段是一級還是二級,而是你到底是在投資還是在投機。聰明投資者投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投機式的投資更像是一種賭博,賭的實際是運氣。

36氪:但在一級市場,由於更高的成長性和未知性,很多時候的投資確實像是一場賭博。

李錄:這只是確定性的大小有別。比如在二級市場,投資可能有80%或90%的確定性,但在Venture階段只需要尋求60%甚至更低的確定性。這也造成:在確定性更低的階段時,投入要更分散、更多一些。

36氪:有信奉「價投」的投資人認為:過去20年,中國最好的價投就是買騰訊股票。但這個說法可能也有局限:在它上市頭幾年買入即意味著百倍回報,如今騰訊市值已經高達6.5萬億港幣,很難再創造如此高的回報倍數。二級市場投資人如何持續發現具有高成長性的標的?

李錄:並不是所有投資都需要百倍回報。實際上我們看長期的資本回報時,往往忽略了復利的存在。過去200年,除去通脹的累積回報率大約在6%、7%的樣子,但你知道依靠復利得到的回報是多少嗎?75萬倍。

在現代經濟出現之前,復利現象幾乎是不存在的。在人類的物質社會中,原有的規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謂的熵增定律,即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累計往前走,而是往後退:高的能量一定會向低能量走;熱一定會向冷走;有序會向無序走。復利現象是一個近代文明出現後才有的現象,但它的回報力量是強大到幾乎所有人都難以理解的。

36氪:也就是所謂的「慢富」理論。

李錄:我們相信得到的是應得的,我們相信能通過努力慢慢變富——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這些常識卻並不是所有常人都擁有的知識。

更多數的情況是:你說在一年內可以掙5倍,所有人的耳朵都竪起來了。當一些特殊的辦法、具體的路徑有可能達成時,更多人就會躍躍欲試了。但一旦當你在市場上開始投資運氣,某一刻一定會把你打得稀巴爛。繁榮過後看到的是一地雞毛,泡沫過後看到的是誰在裸泳——金融市場出現幾百年來,從來都是這個樣子。

36氪:你是說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的「非常態」之中?能否為我們現在的商業時代做一個定位?

李錄:過去兩百年我們大約經歷過三次重大的歷史轉折:蒸汽機的出現很了不起,我們得以將石化能源轉化為動能,人類的大規模生產成為現實;一百年後又出現了電,電的出現帶動了很多其他產業,尤其是工業隨之持續了將近上百年的快速發展。

最近的一次是關於信息的革命,主要是半導體芯片,讓我們的運算能力一下子增加了。尤其是個人計算機的出現,這和另一條並行的革命同時發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輸革命,讓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即時聯繫在一起,再乃至現在我們可以連接到和人不直接相關的物上,所謂的物聯網等等。所以在這之中,你能看到一些公司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功。

總之,這樣一套連接體系和計算能力的結合,使得我們的經濟和生活都處於革命性變化之中。

36氪:移動互聯網呢,在「變革」中佔據什麼位置?

李錄:只是中間的一個小波瀾而已。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四十多年,未來還會持續蠻長一段時間。

36氪:既然我們正處於「革命性的變化之中」,難道你不渴望抓住「更炫目的」公司嗎?

李錄:對投資人來說,首先要想明白一點:絕大部分機會都不是我的。每個人的能力圈不一樣——價值投資理論就這麼四點,能力圈是其中很重要的框架。比如對巴菲特來說,雖然他也投過中國企業,但投得很少,這是因為中國企業和他就有些遙遠,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他才會做出投資決定。但我就會多一些。

一家公司一年內漲五倍——這可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但我一點興趣也沒有。

談投資: 比亞迪是一筆非典型投資,但安全邊際足夠大; 伯克希爾不是完全不投科技公司,只是不投他們不瞭解的公司; 因為人性從未改變,所以價值投資難成主流

36氪:你在2008年投資比亞迪,後來還引薦給了巴菲特,為什麼會在這麼多中國公司中選擇它?

李錄:嚴格來說,這筆投資不是我們主流的風格:我把它稱為上市公司的風險投資,或者說是二級市場的一級市場投資。當時的比亞迪還處於一個高速成長的狀態,也帶來比較高的風險——雖然它在一個充滿著可能的領域,並且是這個領域里成功概率很高的公司,但它也有可能不一定會成功。

36氪:是否意味著這筆投資的「安全邊際」不夠高?

李錄:這是兩個概念。我們投資它的成本,如以今天來計算的話大概只有一兩塊錢,這在價格上有很大安全邊際。所以在過去十幾年里,我們非常有信心持有,基本上買完之後就沒怎麼再動過。比亞迪的故事還沒講完,可能得等故事結束後我們再聊這個事情。

36氪:「不懂就不投」是價值投資的核心理論,常居美國的你如何確定你足夠瞭解一家中國公司?

李錄:瞭解一家公司並不等於要瞭解公司的所有事情,最重要的事情瞭解就可以了。

36氪:具體一點,在投資比亞迪時「最重要的事」是指什麼?

李錄:比亞迪的故事很簡單:公司創建人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工程師,他創辦這家公司只用了30萬美元的貸款,一直到上市都沒有其他外部投資人。

36氪:和很多早期投資人一樣,「人」的因素在你的投資中也有比較大的佔比。

李錄:這個可能很難一概而論。有些公司任何人來run都能做的不錯,頂多是稍稍好一些,或稍稍差一些。但有些公司尤其是在初始階段,創始人團隊、高管階層、企業文化本身就會是一堵很大的牆。最重要的特點還是他們能不斷學習,尤其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這樣才能走得比較遠。

36氪:汽車行業的人稱王傳福是「狂人」,你們出生於同一年,你認為你們有什麼相似性?

李錄:我沒那麼狂(笑)。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似性,但具體到個人我就不多評價了。投資決定本身已經表達了我們的意見。

36氪:比亞迪是一家科技公司,而巴菲特很少投科技股,這算是一次破例嗎?

李錄:伯克希爾並不是完全不投科技公司,他們只是不投他們不瞭解的公司。他們曾經花了110億美金投資IBM,但這和IBM是不是技術公司毫無關係。

36氪:你做投資以來犯過最大的錯誤是哪個?從中學到了什麼?

李錄:最重要的錯誤還是「不做」的錯誤。做了的投資中錯誤基本上是很少的,近些年就更少了。

36氪:什麼算是「錯過」,什麼算「過錯」?

李錄:我說的「錯誤」是在自己能力圈範圍之內、但因為不太理性導致的。比如說我已經看得很明白一件事情了,可是當我開始買的時候這個股票突然快速增長——可能短期內漲了20%,我一般來說不去追逐市場,我可能放棄了,甚至把已經買的也賣掉。但若干年後,它的增長倍數很多很多。像這樣的問題,我們歷史上是有過的。

至於我不瞭解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更好的公司,比如你提到的一些「一兩年漲了多少倍」的公司,這些就不在我的範圍內。

36氪:價值投資理論體系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其中每一條都幾乎是人人都能輕鬆理解的道理,為什麼到頭來能做到的人卻鳳毛麟角?

李錄:因為人性沒有改變。因為你可以隨時買賣,可以把它(股票)變成一張可以交換的紙,就像你在賭場里的籌碼一樣,賭性會被隨時發揮出來。所以我相信,還是秉性適合的人來做這個行業會比較好。

36氪:你對人性有些悲觀啊。

李錄:這個有什麼悲觀或樂觀呢?就是客觀事實,沒有任何的道德立場。

比如說一個物體的顏色是黑的,你說你喜歡黑的,這沒什麼道德意味。人就是從動物演化來的:動物性佔了六七分,人性佔了三四分,還有半分的神性。人性沒有好壞之分,It is what it is。文化進化就是讓人凸顯人性、擴大神性和限制動物性。

但理解人的本性是一個自知的開始,也是自我提高的開始,每天一點點地提高我自己,這就是人生很大的樂趣了。

談人生、思維養成和喜馬拉雅: 思考失敗可能會讓我們距離成功更近; 短期創造不了價值,但長期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創造價值; 投資就像攀登喜馬拉雅山:過程緩慢,需要找到堅持下去的方法

36氪:你做投資師承芒格先生,他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李錄:太多了。查理擴大了我的視野,指出了我思維上的盲點。巴菲特說他一生遇人無數,從來沒有遇到過像查理這樣的人,我對這一點也深信不疑。比如他的「逆向思維」:反過來想的時候往往我們會有新的洞見。就好比當有的人在渴望成功時,逆向思維的人就會先想一想一個人什麼情況下會失敗,一個企業在什麼情況下會失敗。當我在有意識地避免失敗的時候,也許離成功就不遠了。

36氪:一些更底層的思維方式,比如你反復提到的理性邏輯、你的史學觀等等是如何形成的?

李錄:我青年時期一直對物理學特別感興趣(注:李錄曾就讀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很早就瞭解了物理學的方法,這和馬斯克現在說的「第一性原理」是一回事:知識可以在共同的假設、實驗和數據下向前積累。

當然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自媒體時代,真知往往很難建立,因為各種各樣的觀點一下就會俘獲很多人的心靈,絕大部分人無法用理性思維。

36氪:你會因此刻意回避一些主流的聲音嗎?比如很多人強調投資要投非共識。

李錄:這個是有一些choose(選擇)在裡面的。如果你希望長期取得遠高於市場的回報,肯定需要對你投資的東西有一些更深刻的洞見——往往是市場不太清晰的洞見,甚至是與市場相反的觀點。那麼因為市場最初給予了錯誤的定價,一旦你被證明正確,回報率自然會更高。

但並不等於說你每次違反市場,反著走就是正確的。很多時候共識常常是對的。

36氪:今年投資圈中人人都說長期主義,這應該是價值投資者的共識嗎?

李錄:我個人很反對用「主義」去定義很多事。短期創造不了價值,這是肯定的,但長期也不見得就能創造價值。很多比較差的公司時間越長,對價值的摧毀越嚴重。投資是一件實事求是的事。

36氪:讓我們回到你更早年的經歷:其實你曾嘗試過投資初創公司,為什麼後來還是選擇深耕成熟型公司?

李錄:我確實投資過十幾家創始公司,我幾乎是這些公司的共同創建人,比如全球市場財智(Capital IQ),我是它的第一個投資人(後來賣給了標普S&P)。

當時我還是出於對商業本身運營的興趣,我認為早期小型公司可能會更方便擴大我的能力。這對我後來理解公司的本質、取得競爭優勢的困難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久而久之,我更愛上了那些大型、長期可預測的公司。每個投資人的能力圈不太一樣,能力圈有時也是根據興趣來定的。

36氪:作為一個基金管理者,你如何擴大或加強自己的能力圈?

李錄:主要是靠我們自己學習。我們雇的人比較少,喜馬拉雅基金成立了23年,Analyst(分析師)一直不多。

36氪:一些二級市場基金——比如高瓴已有幾百人,景林也有30人左右的團隊。為什麼不考慮招更多的人來團隊作戰?

李錄:人一旦多了,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太一樣,但投資中的研究和決策一定要高度一致。

當然這種方法要是做VC就很難,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不做VC的原因之一。VC還需要解決很多日常性的問題,比如派駐董事等等。

36氪:所以你也不太渴望像多數基金那樣將規模做得更大。

李錄:我們的基金規模主要依靠內生利潤在增加,但這也不等於說別人的方式不對,只是我們自己比較固守自己的方法吧。

36氪:作為一個投資人,你卻狂熱地研究人類、史學等等命題,這為投資實務提供過哪些建設性?

李錄:這個完全是個人興趣。我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當然這個特質剛好對我從事的事業也有幫助。但並不是一定非要這樣。

36氪:你經歷過許多瀕臨絕境的人生時刻,還有一些相當非主流的經歷,這些過往對如今的你有什麼影響?

李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這是沒辦法選擇、也沒辦法評價的。只要我們盡量把自己拿到手的牌打得最好就行。

另外一點是,上山的路也不是只有一條。都想去喜馬拉雅山,但其實很多條路都可以走到山頂。

36氪:將基金也命名為喜馬拉雅,寓意是想將之打造為業績最頂尖的機構?

李錄:我以前就說過:我從來沒有野心經營最大的基金,也從來沒想從一個基金里賺到最多的錢。

我覺得人生有兩件事最重要:第一條是成為一個對他人有幫助的人,作為朋友、父親、丈夫等等,都得對其他人或社會有所幫助;第二條是:continue your improvement(不斷自我提升),無論是財富還是知識。而喜馬拉雅山就是一個蠻好的比喻,它是這樣一座難登的山——過程可能是緩慢的,我們需要找到持續堅持下去的辦法。




陸羽仁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小心五窮六絕

2024年04月19日 10:44 最後更新:14:41

4月走了大半,很快就到5月。 4月至今股市走勢麻麻,又回到近16000點的邊沿,5月都較難睇好。

港股傳統有「五窮六絕七翻身」之說,5月6月是股民繼10月股災月後,最害怕的兩個月份,深怕股市會大跌。過去多年5月又的確是較多下跌。

5月6月跌市,是因為大部分藍籌股在每年3月公布派息之後,多數會在這一兩月除淨,因而拖累了恒生指數的表現。從這個角度而言,股民收了息,即使股價只因除淨下調也無所謂。但很多時候股市一跌起來,就不止除淨的比例。

我擔心的是美元的升勢。

本周二(4月16日),亞洲貨幣面對強勢美元重壓,出現一場全面風暴。當日1美元兌日圓最高觸及154.6,是1990年以來新高。美元兌韓圜當日一度升穿1400大關,是去年11月以來首次。美元兌印度盧比匯價,亦一度觸及83.535,創了歷史新高。不過論跌幅,當日跌得最多的是印尼盾,兌美元重挫2%,跌至4年以來低位。這種單日急跌,已有點風暴味了。

尚幸當日人民幣和港元的表現,已不算太差了。當日美元兌人民幣近日徘徊在7.2365左右的水平,相對於去年9月的美元高位7.3420,人民幣尚未試到去年9月的低位,表現已經優於很多亞洲其他貨幣,相信和中國第一季經濟增長5.3%、經濟增長較強有關。港元匯價亦都差不多,1美元兌7.83港元,還未到去年8月7.85的低位。

港元近日在低位7.83徘徊。

港元近日在低位7.83徘徊。

不過要小心港元如果再到下試7.85的下限,這是金管局的入巿干預位,一到就要沽美元買港元,到時又會睇到港元銀行體系結餘下跌的消息。

這一輪亞洲貨幣急跌,背後是美元暴漲,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是美國通脹未受控制,美國減息機會大減,市場由原預計聯儲局將會由6月開始減息,現在預計推遲到7月甚至9月才開始減息。美國債息急升,10年債息本周二曾暴升4.6960厘的高位,近日略回吐至4.52厘。

美國10年債息,又開始上試去年高位5厘的走勢。

美國10年債息,又開始上試去年高位5厘的走勢。

到底美息已經見高位回落,還是下月美國公布通脹時有更差的反應,美息會再上高位呢? 如果美國通脹數字再衝高,美國今年減息機會再降的話,美國債息有條件再試高,畢竟市場如今預計美國今年還有機會減息2次,若期望再落空,美息有機會衝高。

港元弱代表資金外流,通常股市會弱,未來再先看美元和港元走勢,希望港元不會再跌到7.85觸發金管局入市。

5月6月是多變月份,暫時不宜太進取了,要先觀察美國通脹和利息的走勢。

(陸羽仁《金融High Tea》專欄,逢周一至五,在「石榴台」獨家發布,歡迎您訂閲石榴台收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