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學術,專注史志:有關《香港地方志》的一連串爭議

沈子高/著名時事評論員,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2021年1月,《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終於出版。這是自英國殖民香港以來,首部正式編修的方志。在此書以前,香港並無正式方志,而與香港最為有關係的志書,要數的話,就是清朝康熙與嘉慶年間編修的兩本《新安縣志》。香港原隸屬於清新安縣,故其史順理成章地被收錄在縣志之中。

這一套《香港志》是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纂。據香港地方志中心說,他們擬在香港回歸30週年之際,完成涉及十個部類共計42冊、約2500萬字的《香港志》修編工作。合指一算,其實他們只餘下6年時間,即平均每年要完成7冊,不可謂不艱巨。

編修方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傳統。《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 鄭玄就此條注曰:「說四方所識久遠之事以告王。」這句說話,昭明了方志有助認識其地風俗、物產、輿地和故事傳說的功能,同時也有助古代的君王了解治下各處的歷史。用現代的觀念看,這套方志既是讓我國民眾了解香港,同時也為中央管治提供一個基礎。如此一個偉大項目,本來應該人人稱讚,但事實卻並如此。

眾所周知,團結香港基金是一個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14年發起成立的組織。如此濃重的「官方氣味」,泛民一定不會輕易認同,甚至一直在找理由攻打。因此,自《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面世後,香港反對派勢力就不遺餘力的攻擊。

其中一直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的馮君,就從第一日起,便開始攻擊《香港志》。從其捐款人到製作成本,他都一一批評。近日,《香港志・總述大事記》主編之一劉蜀永教授便在《亞洲周刊》撰文紀述參與《香港志・總述大事記》的感懷,稍稍回應了泛民一幫人。

而劉教授文章刊出不久,該馮君又再次撰文回擊。其中,當然有些失諸偏頗,但是其中一節,卻讓筆者不禁心寒。他在文中指:「(《香港志》的問題)第一是外行管內行:現時中心總幹事林君是公關出身,以往與盧君組政治顧問公司;編輯總監孫君是讀社會學出身的大陸人,曾在中策組長期任職,『兩位中心領導都不懂歷史,更不懂地方志為何物。』」。接續又指:「兩位領導各有一頭馬:孫君的頭馬是《總述大事記》的責任編輯陳君,讀考古學出身,廣州中山大學畢業;林乃仁的頭馬是另一陳君,多年在《明報》做編輯,是另一卷明年出版《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的責任編輯,本科是讀政治。兩人都不熟香港歷史,以致經常領導中心一班編輯至錯誤方向,之後多找同事照肺,以逃避責任。中心自2019年7月開始運作,高峰期時共有員工40多人,但先後在眾位外行的錯誤領導和盲目信任外行『二陳』的不公平情況下,10位以上的編輯、館藏部和傳訊部以至秘書都無癮辭職。離心離德,加上大部分編輯都是傳媒或非歷史文化專業出身,如何在2027年前完成合格2500萬字的《香港志》,真成疑問。」(按:出於尊重,筆者隱去文內諸加名字。讀者海涵。)

觀乎馮君所引之信,假如真有其物,那真是抖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而從這封信的行文來看,似乎應該是《香港志》內部人員撰寫的,要不然不可能如此清楚詳細。又,假設真如書信所說,《香港志》是「外行管內行」、「權力鬥爭凌駕學術專業」,那麼真是對不起所有同胞的期望。歷代修志,要是說沒有政治介入是不可能,但修史者,或者主管修史者,無不是熟諳經史。《香港史》號稱「耗資7.8億港元」,花費如此鉅大,難道真沒法聘用到專家學者嗎?而且,這是香港首部方志,是一眾學者與民眾翹首以待的史籍,實在不能不慎之又慎之!




沈子高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