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統計署公務員向傳媒「報料」,聲稱部門要「交人」助「封區」進行強制性檢測,致「不少公務員相當不滿」,引起了小小的風波。我認為,不能一味怪責統計署員工,即使他們顧慮被感染,並非不正常,何必苛責?實際上,客觀分析有關報導,究其不滿原因,歸納起來其實只有一點:欠缺資訊。因而報料人和他的同事們有此認知不足為奇:(1)協助「封區」並非他們「平時的工作範圍」,且「文職都要去封區,好夾硬嚟」;(2)「時間地點和工作內容等所有詳情都不知道」;(3)當局事前未有就安排作出任何「諮詢」;(4)為什麼部門主管通知得很突然(某日下班後才收到通知,第二天早上便要抽籤)。

事情曝光後,有意見認為:「抗疫如救火,我們應同心同德,齊心作戰」、「逃兵心態要不得」、「諮詢被無限放大,若果所有措施要先諮詢員工並取得同意才實行,那麼政府的運作必定受阻甚至停頓,絕非巿民之福」。有名嘴更「激」地直斥:「養兵千日要用了,竟要諮詢?有冇搞錯?」但也有意見認為:「不作諮詢,獨斷獨行,經已是現今政府的作風及常態」、「公務員就執行抗疫行動提出意見,不獲重視,更缺乏溝通,有不滿之處向外宣泄,卻被指發放不實訊息」,更擔心「日後公務員將會噤若寒蟬,有好的意見不再發表,政府推出的政策有問題,亦不批評及提點,誠非大眾之福」。另有人則代當局解釋:「這是(統計署)內部要求主管做準備安排,(部門有關電郵)並非公開資訊」。 

當局的回應倒是頗為迅速,即晚便發出新聞稿,以政府發言人的名義,首先清楚說明了政府動員公務員參與檢測行動的意義及必要性:「全力抗擊疫情……所有政府部門及各級公務員均責無旁貸」、「政府當局已要求各部門在人力及資源配套上,作充分的準備」。新聞稿中,政府還首次向全體公務員及社會交代了公務員在「封區」行動中的具體任務,諸如:協助登記及準備物資、家訪、上門採樣、提供食物包及清潔用品、為有需要的長者送熱飯、為沒有居所者安排休息地方。此外,發言人還不忘尋求公務員理解政府採取突襲式檢測行動的「難處」:「籌備過程緊迫,要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大量人手」,但就不敢明言行動要保密,目的在避免走漏風聲、影響圍封的成效。 

發言人強調了行動的正面、積極作用之餘,不忘對報料人作出了頗為嚴厲的指責:「如有同事對外發放不實訊息或指控,除嚴重影響政府在抗疫方面的工作,亦有損公務員團隊的公眾形象,對其他積極參與的同事有欠公允」。然而,哪些是「不實訊息或指控」,新聞稿沒有舉出任何具體的例子。

實際上,據了解,發言人忽略了統計署員工的一些疑問帶有的普遍性,忽略了多個政府部門同樣存在眾多公務員欠缺相關資訊的實情。當局也沒能直面報料人的不滿所在,沒能把問題進一步講清講楚,例如:

事實上,關於擴大強制檢測,行政長官早在兩個多月前,在正式否決強制性全民檢測計畫之時,就已透露了政府抗疫的新策略:若香港出現「小區域爆發」,將改實行「封區」。因而,若政府其時能早早跟進,向全社會及公務員發放這次因回應傳媒才發出的新聞稿所傳遞的資訊,並就「交人」的細節安排聽聽各部門員工的意見、解釋解釋,雙方早些溝通溝通,小風波應不致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政府部門被要求「交人」助「封區」的差不多同時,當局發出了一份公務員事務局通函,通告了政府計劃於農曆新年後開始推出「社區疫苗接種計劃」,需要各部門提名公務員到疫苗接種中心提供行政支援,暫為期半年,然後按運作情況再作檢討。為此,通函附列了所需要的行政支援工作性質等詳情;有部門還向員工通報了預計需要提名的人數等安排。問題是,為什麼同樣需要「交人」,但做法卻並不一樣?

當前,協助抗疫無異極之「政治正確」,政府也有權分派公務員執行恆常職責範圍以外的工作,但仍要注意方法,勿予員工有「大石壓死蟹」之誤解,宜在主動、預先提供足夠的資訊下,動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動員」,而非「指令」公務員參與,而不僅僅被動地應對有如新聞稿所述般,「若公務員同事對有關行動的人事編配有疑問,各部門樂意解答同事的問題」。

對公務員而言,要看到「港人同坐一條船,齊心抗疫至關鍵」的迫切需要,公務員能協助「封區」,可以為社會注入正能量,何樂而不為也? 至於安排上的一些問題及須關注之處,管職雙方大可以用建設性,而非發洩怨氣的態度,坦誠協商,找出解決之道。對評論者而言,若能盡量就事論事、客觀分析,是其是非其非,做到不以政治顏色定性、定是非,應有助推動社會走出困境、香港再出發。

願華員會早在21年前就正式向特區政府提出的倡議:特區政府與公務員隊伍共同構築面向新世紀的、夥伴合作型新公務員文化及新員工關係,能借如今亟需各方攜手抗擊新寇病毒之機,邁出第一步!

2021年2月7日




前華員會會長 黃河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