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北提出,香港需要治好大財團和大資本家的制度性剝削「頑疾」。

「暴動與疫情凸顯出香港現時很多社會問題,其中最大一個是管治問題。社會內耗使民生經濟發展滯礙,利益固化,令很多普通打工仔分享不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在今日的「香港政制論壇——初心與路向」研討會中,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香港正是需要變革的時候,而這是社會各方面的期望。

「巴士的報」舉辦「香港政制論壇——初心與路向」網上研討會。

「巴士的報」舉辦「香港政制論壇——初心與路向」網上研討會。

吳秋北引中國古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形容所有從政者共同擁有的理想。吳秋北說,施政需歸結到民生經濟的改善,要讓大眾能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政府有很大主導作用。但某種程度上,行政主導一直不能彰顯,因反對派議員癱瘓議會,大搞暴亂攬炒,如此一來的內耗,令民生經濟被拖垮。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對症逐一改革,政府的主導改革是非常重要。回歸後承接殖民統治的架構,在這一施政邏輯下,即使產生社會紛爭,處於安樂位置的政府直到最後才緩緩出手,此等情況不可繼續。政府有很大責任進行改革,改變施政的整個固有思維,以至於形成有擔當、忠誠、效率的公務員團隊,才能改善整個狀況。

吳秋北。

吳秋北。

回歸後有人言,民主化的程度變高,效率一定會隨之降低,而這是市民必要承受的代價,吳秋北表示這一說法令人難以接受。所有的政治制度,歸根結底追求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人人都能分享成果。回歸後的政制發展過程中,始終看到內耗的狀況。支持民主的民眾令整個制度發展結果同自己的意願相悖,這是一件吊詭之事。民主不是這樣。

吳秋北提出,要因應社會狀況,設計一個適合且有利於民生經濟發展的體制。他覺得夏寶龍「愛國者治港」便是一個很基本,但可以解決到很多問題的手段。通過這一制度框架,可以調動所有社會力量更加團結一致,政府和市民想到一處去,就不會有這些內耗。吳秋北形容「愛國者治港」就好比疫苗,能夠形成抵抗反對派的攬炒、港獨的抗體,如果社會大眾都有這種意覺,攬炒派就不會趁機搞亂香港,從而堵塞住而政制上的漏洞。

生存在香港,吳秋北對於經濟命脈被大財團掌握的事實深有體會。他在自撰文章《香港的變與不變都不能反動——論新時代工運之一》中便提到,香港要避免走極端資本主義,需要治好大財團和大資本家的制度性剝削「頑疾」,以此作為解決香港根本社會經濟問題的切入點。

在研討會上,吳秋北進一步作出說明,他認為固有資源已經被掌握,即便開拓新的利益增長點,最終都會落到大財團的手上。所以更加不能使大資本財團無限擴張。若財富愈加集中,就會加劇「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情況。要打破這種格局,政府施政,議會力量分佈,以至工聯會的打工仔都必須團結一致,否則無法與大資本大財團相抗衡。政府不能受限於資本,施政不能為資本所壟斷。

講回效率低下或是民主「必要之惡」的觀點,主持人提到,土地房屋問題效率低下,意味著開發土地、興建房屋的時間變長,有的項目拖延十幾年都未必能落實,客觀上供應變少,就帶來連串的樓價高企、租價昂貴的問題,是一般人無法承受之「重」。吳秋北質問民主最後怎會落到如此可悲結果,而所有問題矛頭都指向政府手上無足夠的土地儲備,令其無法評議土地價格以至房屋價格。而部分發展商又會將土地發展歸責於政府的辦事效率,到底土地囤積是政府阻礙還是「共謀」的結果,這值得分析,否則政府需為待價而沽付出昂貴代價。當大財團不想改變現有格局之時,就會引發很多令社會紛爭的政治問題,之後政府就更無機會做出變革。大家上下一條心,共同做好香港的管治,才不會陷入惡性循環,找不到出路。從政者和市民如何共同幫助香港走出困境,這是現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回答政制哪個環節出錯,導致出現以上情況的問題時,吳秋北表示,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應是一個有活力,而非靠資本慣性一路壟斷和累積,從而影響香港本身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他建議要跳出來看這個問題,現時的政制結構是傾向於工商界的。從立法會議席到行政長官選委會的委員,都是由工商界佔大多數。在立法會功能界別中,工商界同勞工界的議席非常不平衡。故此,政制結構想要有所改變,要平衡商界壟斷的局面,增加勞工界議席十分有必要。這亦是勞工界長期以來的呼聲。

對於不想改變既得利益的人而言,必須轉移視線令民眾紛爭。吳秋北認為,正是因為如此,更不應落入這種怪圈當中。夏寶龍主任提到政制改革的一個原則,便是行政主導。想要在整個政治架構中實現平衡,基層市民和勞工的聲音要出來。相信「愛國者治港」落實以後,分裂主義不復存在,政府能夠全心全意謀發展和建設,更加需要各方面的積極聲音在議會中發揮作用。

針對不少香港年青人覺得畢業後無工可開、工資低,又對大灣區發展存在認識盲區或誤會的問題,吳秋北強調,香港是大灣區一份子,是發展的引擎。在這可謂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經濟體中,將來或有上億人口,居住在這一全世界科技、生產最為先進,產業鏈最為完備的地方。身處這一位置,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要為年青人提供各種資訊。過去一段時間,反對派蠱惑人心,致使年輕人對內地抱持敵視、負面觀感,接觸的信息十分有限。正因如此,要開放信息讓本港年輕人知道希望所在,給他們去親身感受和體驗的機會。工聯會在內地大灣區城市有5個諮詢服務中心,疫情下仍做著許多參與內地交流的實質性計劃,就是想要香港年青人親身感受和了解內地發展狀況。由於整個灣區幅員廣闊,加之歷史原因,各地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工聯會希望藉助推動「大灣區共同家園」概念,促進灣區文化交流融合,形成向心力,從而增強民族認同、國家認識,共同抵禦暴亂、分裂主義,港獨等負面影響。

工聯會和政府不斷為提供香港年青人在內地工作的多種機會和途徑,吳秋北指出,香港年青人想要求發展,需要開拓眼界,開闊空間,裝備好自己。香港作為一個開放性城市,具有很強的國際空間感,卻由於歷史原因導致跟內地之間的隔閡,這個問題雖存在,卻不代表著可以千秋萬代延續下去。面對大灣區這一巨大經濟體,香港要強化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所提及的「建立共同家園」這一意識,從而令發展空間更為廣闊。這對於這一未來藍圖,不能置身事外。世界在變,香港一定要前行,不能猶疑。

吳秋北認為,香港最需要的變革,是不能承繼殖民時代的施政思維。必須要進一步讓公務員團隊更好地配合行政長官、問責局長的施政,讓更多有擔當的人參與到管治團隊當中。施政方面,自己作為立法會議員和工聯會成員,對於官僚主義深有感觸,政府辦事很多只看是否符合程序,道德是否站得住腳,往往不看後果。社會上的壓力紛爭,都令施政方面不敢放開膽去做。要打破這種現狀,吳秋北對「愛國者治港」寄予很大希望。減少角力紛爭,一條心為市民謀福祉,才能打開香港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