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有礦不假

但還有更寶貴的東西

更多相片

家裏有礦不假

30年前堯治河舊貌

俯瞰堯治河村

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

如今,堯治河村的旅遊級柏油路四通八達

堯治河大壩

老龍宮溶洞內景

一個偏遠小山村,164戶690多人,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轎車,這是種什麼體驗?前不久,周刊君走訪了位於湖北省保康縣的堯治河村。這裏不僅「富有」,而且“好看”,色彩瑰麗的老龍宮溶洞,璀璨炫目的“藍色牛奶湖”,氣勢雄渾的堯帝神峽……然而30年前,這裏還是沒有路、沒有電的燈下黑。30年間,從貧困村到「中國山區幸福村」,堯治河在鄉村振興方面也趟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提供了可參考的致富樣本。堯治河的致富經是什麼?難道說家裏有礦?別說,不僅有礦,還有比礦更寶貴的東西。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堯治河,了解他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經驗”和他們的“非典型”村支書孫開林——

在人群中找到孫開林並不難。他濃密甚至有些粗重的眉毛十分醒目,緊蹙的眉頭形成一個明顯的「川」字,臉上的溝壑里留下多年操勞的痕迹。很多人說他臉上有“苦相”,他說自己是“相由心生”。

孫開林是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書記。30多年來,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堯治河村的建設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把這個窮山溝變成了「中國山區幸福村」。

堯治河村地處湖北省十堰市、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三市(區)交界處,平均海拔1600多米,高寒偏遠,山大溝深。30多年前,這裏曾是出名的貧困村,全村164戶690多名村民,多數靠救濟生活,「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

30年前堯治河舊貌

如今,堯治河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0多億元,實現利稅4.2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萬元,村級固定資產從無到有,達到78億元,整體實現脫貧目標,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幸福村莊、中國十佳小康村等多項稱號,成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樣本。

俯瞰堯治河村

站在村頭山坡上,目光所及處,條條馬路在群山萬壑間延展,一座座電站聳立在清澈的河面上,整潔的農家別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30多年一路走來,堯治河面臨的艱難抉擇也很多,每次都很煎熬。我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看是不是有利於堯治河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不是在為老百姓(70.660, -1.14, -1.59%)謀福利,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數村民的利益。」望著眼前的一切,孫開林的思緒回到當年。那時,他有著另一個身份。

教書

1985年,初中畢業的孫開林被安排在村裡當民辦教師。當時,他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語文、自然、寫字課,什麼都教。孫開林的妻子李志秀說,他寫得一手好字,逢年過節總是免費給各家寫春聯,鄉親們拿來紙筆,他幾乎從不推辭。

堯治河村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黃傳寶的字寫得不錯:「我小學就是孫老師教的,寫字受他影響。他語文教得很好。」

孫開林是大家眼中「最嚴」的老師,每天早早來到學校,監督學生上早自習,要求學生的成績“必須提起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他相信,這些孩子都是堯治河村的希望。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他自己掏錢給每位同學都買了一本《新華字典》。「那時候,我們都沒見過字典。這本字典後來用了很長時間。」黃傳寶說。

後來,孫開林和村裏的生產組長溝通,把學校從近乎危房的生產隊倉庫遷到了條件更好、更加堅固的村保管室。除了改善學生的課堂環境,他也會讓同學們在堯治河這座天然的「課堂」里去學習和實踐。

黃傳寶說,孫開林最大的特點是不唯書、重實踐。「那時候學校沒有資金,孫老師就帶我們到山上去砍木頭回來做課桌。後來村裡辦礦要修路,他就帶著我們去修路掙錢。」

1988年,黃傳寶小學畢業後,去縣裏讀中學。後來他參軍入伍,期間家裏發生變故,是孫開林幫助黃傳寶家裏渡過難關。退伍轉業時,黃傳寶放棄留在部隊的機會,自願回到村裡工作,「一方面考慮到家庭,一方面出於對孫書記的感激。」

飯碗

就在黃傳寶小學畢業那年,孫開林帶完了他最後一屆學生。命運的岔路口悄然而至。

1988年,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全國,鄉鎮企業開始「異軍突起」,成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外,廣大農村衝破計劃經濟束縛的重要渠道。大山深處的堯治河村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當時的堯治河村雖然窮,但是資源稟賦並不差。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裏就探明儲備有高品位磷礦。

「那時候我在村裡當隊長,就想既然有村辦企業的政策,那我們村咋不能搞呢?」現已退休的堯治河股份公司前董事長許列奎當時萌生了“村辦礦”的想法。他賣過菜,販過牛,喜歡做生意。也是他,最終促使孫開林和堯治河村的飛速發展緊緊連在了一起。

開礦辦企業不是一件簡單事兒。生產經營、市場管理千頭萬緒,一切得從零開始摸索,一個精明、有文化的帶頭人必不可少。許列奎想到了村裏的民辦教師孫開林。

當時,因為書教得好,孫開林被馬橋洞河中心學校列為「民轉公」重點培養對象,馬上就要吃“公家飯”了。

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

「這事兒讓我再想想。」面對許列奎的數次邀請,孫開林有些猶豫。許列奎理解他的擔憂:怕礦長沒當好,又錯過了轉正的機會。

許列奎用上激將法:「堯治河600多口人天天喝稀飯,你那‘鐵飯碗’吃起來香嗎?」這句話最終奏效了。

孫開林回憶,當時留下來就是因為村裡太窮,村民們太苦了,看見這些心裏特別難受,就想能不能最起碼讓大伙兒吃上一頓飽飯。

多年後回想,孫開林仍覺得自己當初如果去鎮裏,一定是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開「路」

「第一有膽量,第二有遠見。」這是許列奎對孫開林的總結式評價。這個評價在孫開林上任之初就得到了驗證。

堯治河群山環繞,長期以來與外界唯一的連接通道就是懸崖上的羊腸小道。孫開林認為,要擺脫窮根,修路勢在必行。然而,這一提議遭到了包括許列奎在內很多人的反對:成本估算需要17多萬元,是一筆巨款,為了辦企業先投這麼多錢去修路值嗎?大家都覺得孫開林「瘋了」。

孫開林沒有氣餒,一家一家耐心地說服。最後,大伙兒終於接受,要想富,先修路,想擺脫現在的窮日子,只有修好眼前這條路。

修路一開始就得去購買炸藥、雷管等物資,村裡資金困難,孫開林不顧妻子反對,拿出家裏準備蓋房子的4000塊錢,作為啟動資金。

「剛開始我肯定有想法,因為畢竟是在一起過日子,我還要為整個家庭著想。」孫開林的妻子李志秀回憶,埋怨歸埋怨,她也理解孫開林是“干大事”的人,修路也是為了大家。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開工當天還趕上一場大雪。冰天雪地里,孫開林帶著鄉親們爬上陡峭的山崖,頂著刺骨的寒風,用鋼釺和鐵鎚撬開冰雪,準備打眼放炮。剛開始大家都戰戰兢兢放不開手腳,孫開林咬咬牙,大喊一聲「要苦先苦黨員、要死先死幹部」,然後一馬當先,把繩子系在腰上,吊在懸崖上開始打眼放炮。

公路一寸寸往前延伸,經過兩個多月的日拼夜戰,他們終於鑿通了到達第一個礦點的6公里山路。堯治河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3個人掉下了懸崖,5個人因傷致殘。

「他們是我的好同志、好兄弟,現在也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孫開林說。

如今,堯治河村的旅遊級柏油路四通八達

路通了,礦石終於可以出山了,但這還不夠,連接市場的「路」也得打通。於是,孫開林背著礦石標本,開始馬不停蹄地找用戶、找市場,終於靠礦石質量和誠意打動了襄陽化工廠負責人,拿下了第一個客戶。靠修路開礦,堯治河人的腰包也慢慢鼓起來。

然而,孫開林又開始了新的「折騰」——修水庫,建電站!在村民眼裏,孫書記又“發瘋了”,靠開礦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不好么?

孫開林考慮的是:礦早晚都是要開完的,開礦吃的是祖宗的飯,斷的是子孫的碗,不可持續。流經堯治河的馬面河落差很大,這樣的資源沒有利用起來就是浪費,況且修水電站既能發電,又能解決村裡幾十人的就業。他先給村幹部們一個一個做工作,又帶領幹部挨家挨戶做群眾動員,最終說服大家全部入股。

「他有遠見、有膽量就在這兒,你同意不同意,搞與不搞,總之都要搞。」許列奎說。

大壩開工了,這是堯治河人又一項改天換地的工程。經歷了施工條件惡劣的千難萬險,頂住了大壩剛建好就被沖毀的「戲劇性」打擊,他和鄉親們硬是靠一雙雙手、一副副肩,把一座27米高、可蓄水28萬立方米的大壩高高壘在了馬面河上。

如今,靠這座大壩發電的4個梯級電站年發電量1000多萬千瓦時,綜合收益近500萬元。

堯治河大壩

「修電站需要集資入股,那時我們好不容易才有了點錢,都捨不得投入,再看現在水電站收入和我們得到的好處,那時是我們的目光太短淺了。」村民們至今都為孫開林的遠見卓識讚不絕口。

從開礦到建水電站,再順理成章的「把礦區變成景區」,這是孫開林很早就在考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許列奎對此頗有感觸:“開礦時候他就說不能砍伐山林,當時我還有些想不通,樹砍了還能再長,那不耽誤掙錢嘛,直到建成景區才看出他是正確的。”

依照把礦區變成景區的理念,堯治河村不僅建成為國家第一批綠色礦山的示範基地,還累計投資8億多元,建成了堯帝神峽、老龍宮、農耕文化博物館、磷礦博物館等景觀,成功打造出3個國家4A級景區,成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種草」和“打卡”堯治河的人越來越多。

老龍宮溶洞內景

如今,村裡每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每年的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億多元,農家樂已經成為村民增收創收的新的渠道,旅遊業也成為了堯治河的又一支柱產業。

榮譽

從窮山惡水到「中國山區幸福村」,堯治河成為很多地方前來參觀學習的“致富樣本”,在村書記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孫開林,也獲得了長長一串榮譽: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黨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十佳村黨支部書記、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全國新農村建設十大模範帶頭人、湖北十大扶貧標兵……

對此,孫開林坦言,榮譽不過是身外之物,他更看重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和社會的評價。

在大多數村民逐漸走向富裕時,村裡30多名殘障人士的脫貧問題成了孫開林的心病。村裡此前按照傳統的幫扶方式,資助這些「啞糊」吃穿用等物資,結果適得其反,“越扶越貧,越扶越懶”。

「輸血」不如“造血”,孫開林決定精準發力,讓他們各盡所能、勞有所得。1996年,堯治河村成立了集福利、扶貧、服務於一體的特殊企業——三福公司,吸納村裡聾啞、弱智、孤寡老人成為員工,農忙時組織搶種搶收,農閑時修路、改田、植樹,報酬由公司以員工工分為準按時兌付。

起初,三福公司靠村集體補貼維持經營,但因為策略有效,後來的路越走越寬。「現在他們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每年給村集體創造幾百萬的效益,他們搞土豆、藥材和花卉種植產業,徹底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 堯治河村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呂泳和說。

在村集體的幫助和公司帶動下,這些曾經無依無靠的殘障人士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年收入突破3萬元,其中很多人組建家庭,住上了別墅,子女也在村裡上班,解決了就業問題。

呂泳和表示,即使公司以後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變少了,公司還會以開放式「零工經濟」的方式存在,給村裡想要增加收入的婦女和其他群體提供平台和機會。

此外,為了讓孤寡老人安享晚年,堯治河村於1997年投資100萬元,建起了襄陽市第一座歐式建築風格的村級福利院,把老人們集中供養起來。

距福利院數公里外,一所硬件設施不輸城裏的小學坐落在半山腰上:三層教學樓整潔大方,圖書室、活動室、學生食堂、宿舍一應俱全,教室里的郎朗讀書聲飄蕩在校園圍牆外的蒼茫山色中,衝擊著大眾對於「山村小學」的陳舊印象。

「達則兼濟天下」。在安置好本村孩子入學的同時,堯治河小學還免費向周邊村開放,免收其他村學生的學雜費、生活費,幫助周邊村解決“上學難”的問題。

孫開林和孩子們在一起

「你們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採訪中,無論是幾年級的學生,他們都有同一個答案:“孫爺爺”。

好學生

然而對於孫開林來說,自己是不是「明星、偶像」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堯治河“家喻戶曉”。

儘管從上世紀90年代,堯治河人「不等不靠不要」,用雙手擺脫窮根的奮鬥事迹就已經受到了很多關注,但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堯治河的“盲區效應”依然存在。最典型的是,來過堯治河村的人大多有一個疑問,“這裏這麼美,為什麼我以前都沒聽說過?”

曾有一位湖北省的退休幹部專門找到孫開林:「我是本地人,但以前從來不知道這裏。我還是在神農架聽到別的遊客說起堯治河,才專門過來的。」

這件事孫開林一直記憶猶新。如何讓更多人關注堯治河,為堯治河引入更多的資源,始終是他心頭繞不過的坎兒。就這樣,他作為堯治河的「代言人」,只要有機會,就會面對鏡頭為家鄉“帶貨”,邀請記者和企業家們參觀考察,他期望大家能夠看到一個持續轉型發展的堯治河。

「礦產和水電都是靠天吃飯,沒有再開發的空間了,下一步怎麼走,一個是白酒,一個是旅遊。」對孫開林來說,別管現在多紅火,他心裏永遠裝著一個問題:以後怎麼辦。

轉型意味著要擺脫「路徑依賴」,在這個過程中,新與舊的衝突時常上演。以前有人曾寫打油詩罵他:孫開林,斷球疼,當個書記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把我們磨的吭吭聲。

同很多領頭人一樣,不少時刻,孫開林必須獨自面對內心無人理解的苦悶。在他看來,改革就是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如果意志不堅定,不果敢,堯治河就會喪失難得的發展機遇。

採訪孫開林並不容易,他太忙了。2020年11月,一眾媒體記者走訪堯治河,終於見到孫開林時,他風塵僕僕,剛從茅台酒廠和郎酒廠考察回來,準備要把此行收穫用在堯治河酒廠上。如今,他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外面考察和學習,像個學生一樣,不斷吸收時代發展的精華,時刻準備把好的東西「引進來」,同時也讓堯治河“走出去”。

他很清楚,堯治河不是靠一個人撐起來的,靠的是一代代人持續的努力。當下,農村「空心化」和人口外流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嚴重阻礙,如何建立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加快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成為鄉村建設的關鍵命題,也是孫開林內心最焦灼的地方。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發展,明天靠文化。」這句話時常掛在孫開林嘴邊。他認為,接班人不是萬能的,也會犯錯,但是通過制度培養接班人是正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制度層面的,只要有好的制度,就能一代一代走下去。

「我想下一代肯定搞得比我更好,一是打好了基礎,二是年輕人肯定更有活力。」孫開林對此表示樂觀。如今,村黨委書記孫開林已經幹了30多年。期間,他不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機會。然而,即便在2004年當選為保康縣委常委時,他大部分時間仍留在堯治河辦公。

在他心裏,這裏不僅是他的故鄉,也是他成長的沃土,他願意為此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無論如何,讓他欣慰的是,堯治河村在他手裏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好了,不是變窮了,而是變富了。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國範圍內,69萬個行政村正蓄勢待發,探索著屬於自己的振興之路。目前,中國有500多萬名包括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在內的村幹部,期待更多的「孫開林」們,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領頭雁”。

「人總有老的一天,也總會有退休的一天,我在村書記這個崗位上也不可能幹一輩子,這是自然生存法則。」孫開林內心對堯治河的未來充滿期待,他相信這裏將續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