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會涉港決定(草案)的深意和細節

博客文章

兩會涉港決定(草案)的深意和細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兩會涉港決定(草案)的深意和細節

2021年03月07日 11:13 最後更新:11:19

全國兩會進行中,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惹人關注,已成兩地焦點話題。

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就決定(草案)作說明,三部分,談必要性和重要性,談總體要求、重要原則、基本思路和推進方式,談決定草案的內容,透露出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目標方向、內容框架和方法路徑。

此國家的大事,「一國兩制」的大事、香港的大事,必將寫入特區政治和民主發展歷史,成為一個里程碑。

先談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完善特區選舉制度?2.為什麼從完善選舉制度入手?

對於第一個問題,副委員長王晨已在決定(草案)說明的第一部分作出闡述,不再贅言。我們聚焦第二個問題。

國安法公佈施行時,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坦言:「香港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困擾基層民眾的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或者利益階層固化、年輕人向上流動困難等社會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既然政治問題是香港的主要問題,要解決香港問題,首先就要解決政治問題。而這就涉及兩個方面:

怎麼看的問題解決了,怎麼辦的方法就有了。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完善特別行政區同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堅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

解決香港的政治問題,就是用制度的思維和辦法,用法律的手段和影響。

所以有了國安法,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所以有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厘清立法會議員的法定要求和條件;所以有了今天全國兩會正審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調整優化香港的民主秩序。

國安法從無到有,強調堵漏洞,補上特區自身不能堵的漏洞;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從有到優,強調補短板,補上特區自身不能補的短板。

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反中亂港分子出事、出局,讓愛國力量上流、上位。

完善選舉制度,正是解決香港問題的又一重要「法門」。

1.選舉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可以以點帶面;

2.選舉涉及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可以把握「關鍵少數」;

3.選舉是連續的過程,可以實現全過程管理;

4.選舉是持續的活動,可以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香港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再次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這是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事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原則。

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就是通過抓住這一「牛鼻子」,貫徹這一深刻道理、踐行這一根本原則。這是「四兩拔千斤」、事半功倍的重大政治舉措和法律行動。

決定(草案)尚未公佈,但從副委員長王晨所作的相關說明中,已經不難窺尋其精要。

從宏觀層面(理念方向)看,主要有:

從中觀層面(方法路徑)看,主要有:

從「微觀層面」(具體內容)看,主要有:

再作進一步梳理,此次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大概有5個基本動作和2項主要成果。

5個基本動作:

2個主要成果:

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屬重大調整改革,影響廣泛且深遠,必須依法進行。

在說明決定(草案)時,副委員長王晨做好相關工作的總體要求,明確了必須遵循和把握的5條重要原則,即:一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二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三是堅持依法治港。四是符合香港實際情況。五是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治理效能。

針對香港社會的關注與關切,我們還能體悟「說明」背後的一些潛臺詞:

1.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變」為得是服務於「不變」,市民對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必擔心;

2.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文中7次提到的是「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正如夏寶龍此前所說,搞「愛國者治港」,但不是搞「清一色」,香港民主派還有政治參與空間;

3.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為選舉委員會賦權賦能,要「擴大香港社會均衡有序的政治參與和更加廣泛的代表性」,即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時,還要推進民主進程、擴大政治參與,絕不會開「民主的倒車」;

4.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要提高特區治理效能,最終還是為了保障和發展香港的整體利益和市民福祉,為了香港更美好的明天,此舉基於政治安全需要也是基於香港經濟民生需要。

一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不只是為了讓反中亂港分子出局,也不只是確保「愛國者治港」。

中央有決心,香港有希望。

決定+修法後,一些可見的結果是:香港特區將選出一個更有管治能力的行政長官,選出一屆更具建設力量的立法會;香港特區的行政立法關係將更為和諧,香港的繁榮穩定和市民福祉將更有保障;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凝聚社會正能量,「一國兩制」實踐將走得更遠,「港人治港」實踐將更為生動。

而那些反中亂港分子,將徹底退出香港政權機構的舞臺。




靖海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對「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觀點可能存在的誤讀

2022年03月06日 10:59 最後更新:11:05

香港疫情嚴峻,形勢未明。5日再增3.75萬宗確診病例,防控戰仍處艱難時刻。

這兩日,紫荊雜誌社、新華社先後刊發專訪文章,介紹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對香港疫情的看法。

此時,梁萬年給出觀點無疑十分及時且重要。

一方面,中央高度關注,希望全面瞭解香港疫情及防控工作現狀,以便提供全面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香港高度關注,希望真正釐清疫情形勢及防疫工作安排,以便理順機制人心。

對香港社會而言,梁萬年的觀點不僅代表梁萬年自己,代表援港防控專家本身。特區政府及市民均會將其觀點理解為中央的看法,從中找尋努力方向和施策依據,平衡或調整對疫情發展的預期。

專訪文章中,梁萬年談觀察、談認識,有思考、有建議,亦表述謹慎亦信心十足。透過其所給出的一系列觀點,已可初步窺探香港疫情現狀及香港當下防疫工作的走向。

同時,如梁萬年所言,目前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工作尚處調研瞭解情況的第一階段,尚未向特區政府提供系統性的抗疫方略建議。這個時候,香港社會也有誤讀梁萬年觀點的可能。

這些誤讀,或體現在:

1.認為香港防疫抗疫的目標尚未確定;

2.認為香港穩控疫情並沒有「時間表」;

3.認為香港必然拋離內地防疫模式;

4.認為香港現有防疫做法將基本不變。

剖析這些「誤讀」之前,不妨再對梁萬年觀點作簡單梳理。

專訪中,對香港疫情和香港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梁萬年大概有以下認識:

1.當前香港防疫的階段性目標,是減少感染、發病,減少重症、死亡;

2.達成階段性目標,需要把有限資源和精力投放在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和重點機構上;

3.老人是重點關注群體,要解決其聚集性感染問題、疫苗接種率不高問題;

4.要強化分診機制,有效甄別病人,及早把有可能成為重症和危重的高危病人篩選出來,提前給予相應的干預和治療;

5.要發揮方艙醫院等社區隔離治療設施作用,防止輕症轉重症;

6.要重視教育市民,通過各種渠道向市民傳遞防控知識技能;

7.要加強特區政府各部門工作協同,對不同系統和部門的疫情信息進行有效聯動整合,做好疫情研判分析;

8.最終的決策靠香港特區政府,特區政府履行抗疫主體責任,全體港人是抗疫主力軍,全社會廣泛動員和參與進來,才能夠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

除了這些分析和初步建議,專訪中,還有兩個方面更讓香港社會關注,乃至因此產生了遐想。

一則,梁萬年在專訪中並未提及「動態清零」、「全民檢測」、「封城」等;

二則,梁萬年在專訪中對香港市民及特區政府都給予充分肯定。

在新華社刊發的文章中,梁萬年的原話是:「雖然新冠疫情現仍處在上升階段,但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在深化,香港有較好的醫療資源條件,城市治理和管理能力也比較強,尤其是有中央的支持,有特區政府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界團結一心,這些都是戰勝疫情的有利條件。」

這兩個方面,也正是「誤讀」梁萬年觀點的主要致因。

現就這些「誤讀」之一分析之。

1.香港防疫抗疫目標是否已調整?

香港現在日增確診病例數萬宗,第五波疫情以來累計已達42.7萬宗。香港醫療資源早已透支,已建和在建隔離治療設施(共7萬多床位)即便全部投入使用,也無法滿足所有患者需要。因此,目前香港被感染的絕大多數人只能居家自救自愈,密切接觸者也只能居家觀察。

因此現實情況,很多香港市民認為,香港及中央都不得不放棄「動態清零」的目標,也正是因為調整了目標,所以梁萬年才提出將「四個減少」作為當前防疫的階段性工作重點。

這種判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夠準確。

(1)香港已感染人數太多,不能悉數隔離收治是必然的。這裡應有的認識是:一方面,不能全部隔離收治,不代表部分隔離收治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因為暫時無法做到全部隔離收治,所以必須基於現實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但這並不代表調整了香港防疫抗疫目標。

(2)總書記2月16日的指示很清楚,「盡快穩控疫情作為(香港)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國家領袖在指示中明確了「盡快穩控疫情」這一目標,就意味著這一目標不可能改變,也不容目標下調。

可以說,從著力「四個減少」出發,以「盡快穩控疫情」為要,向實現「動態清零」而去,是香港防疫抗疫工作不變的路線圖,目前香港防疫防疫的戰略目標沒有調整,優化的只是策略方法。香港走向或實質性走上「與病毒共存」的道路,絕非中央所樂見、所容許。

2.穩控香港疫情是否沒有「時間表」?

面對記者相關提問,梁萬年在專訪中並未給出具體的短期目標。因此,很多香港市民認為,中央對盡快穩控香港疫情沒有給出時間表。

於此方面,總書記2月16日的指示已經很清楚,核心關鍵詞就是「盡快」二字。並且,他指出這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都知道,香港今年要進行特首選舉,7月1日即是香港回歸25週年紀念日。而此前為了香港專心防疫抗疫工作,還推遲了特首選舉安排。

顯而易見的是,「盡快」肯定不是一年兩年,「壓倒一切」也不可能一直持續,導致特首選舉無限期推遲和特區回歸史的重大慶祝活動受阻。特區政府應該了然於胸的是,有個「時間表」已擺在面前,那就是最晚「七一」前實現穩控香港疫情的目標。並且,這「穩控」二字的含義也絕不是群體免疫,就是基本意義上的「動態清零」。

3.香港防疫抗疫是否已完全拋棄「內地模式」?

梁萬年在專訪中,確實沒有提及「全民檢測」及「封城禁足」等做法和概念。據此,香港不少人也因此認為,中央有關方面對香港實行全民檢測不再提建議,且並無建議特區施行封城或局部封城的計劃。

實際情況是:

(1)梁萬年已坦言,目前專家組的工作是調研,還沒有到提出建議的階段;

(2)是否「全民檢測」,亦如其他防疫方略,「最後靠的是特區政府的決策」;

(3)「全民檢測」即便目前在香港已錯過最佳時機,但不代表此前不該進行、此後不能進行。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特區政府在第五波疫情暴發之前即有「全民檢測」的詳細計劃,暴發之後即有「全民檢測」的系統安排,香港疫情不至於到今天難以收拾。

更直白點說,不是「全民檢測」不可行、不管用,而是由於特區政府工作前瞻性不夠、謀劃性不足,對「全民檢測」半信半疑、將信將疑,讓這一強有力的防控手段錯過了最佳時機、失去了最大效能。

梁萬年等中央援港防控專家,基於香港實際,提出的當然是適合香港的內地防疫經驗。香港不存在拋離內地模式、完全另起爐灶的可能。否則,中央派有經驗的專家到香港幹嘛來了呢?!

可以預見的是,內地的成功防疫經驗,將更廣泛地體現並應用於香港防疫工作中。

就最後一個可能的「誤讀」,需要專章說明。

專訪中,梁萬年高度評價香港市民的健康素養水平,對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也給予了肯定。

於此方面:

1.特區政府不能據此認為,中央對香港的防疫抗疫工作是完全滿意的;

2.香港社會不能據此認為,香港目前的防疫抗疫做法將保持基本不變。

特區政府須認識到,這是梁萬年對特區政府的鼓勵和期望。自己的工作幹得好不好,特區政府自己最清楚。

從大的方面看,第五波疫情失控,正是工作不力所致,這是最大的失敗。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內地,特區一眾高官下場將如何,他們心裡應該很清楚。

而從最近三件小事看,更反映特區政府於此方面,還存在諸多嚴重問題。

1.此前為了更全面掌握疫情形勢,特區政府調整了檢測確診程序,容許市民可以用快速檢測結果自行上網登記申報。

可相關調整已逾一周,特區政府早該建立的登記申報系統還未上線。直到今天還在說「暫時未能確實快速測試登記平台的推出日期」。

特區政府口口說自己處於戰時狀態,難道這就是戰時狀態應有的響應和作為?

2.中央全速援建香港方艙醫院,歷時近一周就在青衣建成一座,多少人為此夙夜辛苦、連日不休,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

青衣方艙醫院共3900個床位。而從2月28日建成到現在,只有150人入住。是沒人要住嗎?是沒人符合資格住嗎?

中央提供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應當全速落實。不能相向而行,爭分奪秒,何以盡快穩控疫情?

3.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抗疫,送物資、送人手,抓援建、抓捐獻,甚至為了香港市民吃上新鮮肉,還專門組織了38名內地屠宰人員來港支援。

而內地屠宰人員2日已經到港了,至今仍未開工,原因就是香港食環署工作協調不力。

一方面市民買不到新鮮肉,一方面支援人員開不了工,特區政府又做了什麼呢?

諸事諸般,都反映特區政府在扛起主體責任上,責任壓得還不夠實,動作還不夠快,合力尚未形成。而特區政府如果將梁萬年的肯定,作為自己還幹得不錯的理據,甚至視為可以慣性延續的理由,那就是錯得離譜了。

特區政府相關人員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特區各方面工作都做的很好,又何須中央派人支招支持呢?

3月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主持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七次協調會。

他表示,特區政府的負責官員要勇於擔當、勇挑重擔、發揮好組織領導作用,以投身抗疫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就職誓言。

是其是,非其非。特區政府當然已經很努力了,但履職盡責要用實幹實績來檢驗。無疑,梁萬年在為他們加油鼓勁,而他們還需真正證明這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