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疫情下學童社交倒退 沉迷打機人數激增

社會事

疫情下學童社交倒退 沉迷打機人數激增
社會事

社會事

疫情下學童社交倒退 沉迷打機人數激增

2021年03月23日 08:25 最後更新:09:45

教育界發現學童出現不同程度的社交能力倒退。

本港學童過去一年經歷長時間停課及在家避疫的歲月,教育界發現學童出現不同程度的社交能力倒退,其中以6歲以下的幼童最為明顯。有學前教育機構最近接觸到的社交困難兒童,較過去激增一倍,問題包括不懂與同齡兒童攀談、抗拒與他人接觸,甚至不敢離開父母懷抱。業界慨歎疫情下長期戴口罩及勤洗手,除了阻礙幼童牙牙學語,亦會削弱他們藉觸摸物件滿足好奇心。持續一年的網課亦間接導致學童沉迷打機的情況惡化,減少真實世界的社交,長遠影響溝通能力,專家建議及早教授學童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循序漸進改善社交問題。 

有教育心理學家指,網課令沉迷打機及上網的學童人數急增。

有教育心理學家指,網課令沉迷打機及上網的學童人數急增。

本港學校因應疫情多次停課,過去已有學者研究反映,不少學童經歷長時間停課後,因擔心追趕不到學習進度而出現焦慮情緒。隨着學童長時間在家避疫,不止學業進度受影響,社交能力倒退的問題同樣令人擔憂。有為半歲至6歲兒童提供課程的童學薈創辦人梁健樂留意到,最近前來報讀課程的兒童當中,出現社交困難的個案較疫情前增加逾倍,「以前的課程一班7個人,最多一個有社交困難,現在可能有3個。」

梁健樂近月目睹不少罕見的社交困難個案,包括有極端討厭與人接觸的小朋友,在課堂上凡是有人走近他一呎半範圍,即拿起沙錘拍打對方;有21個月大的兒童,不敢離開父母懷中,「望到他落地下的時候,雙腳一直在震」;亦有小朋友因為不懂如何與同齡的陌生人交談,結果在課室內呆站15分鐘。梁健樂認為,問題源於過去一年,學童鮮有機會與同齡朋友相處,失去學習待人接物的場景。

學前教育業界指,疫情下學童鮮有機會與同齡朋友相處,失去學習待人接物的場景。

學前教育業界指,疫情下學童鮮有機會與同齡朋友相處,失去學習待人接物的場景。

疫情下勤洗手及戴口罩的習慣,亦成為幼童發展的阻礙。梁健樂形容「口罩封印住兒童的口」,減少講說話的機會,亦不能觀察他人說話的口形,影響語言發展。他續說,6個月至1歲的嬰兒習慣「乜都放入口」,藉以了解新事物;1歲後的孩童開始藉觸摸滿足好奇心,但疫情下家長傾向不讓子女接觸物件,既影響其觸感訓練,亦打擊孩童的好奇心,「我見到有些小朋友在課堂上玩耍時,家長一叫他,即下意識拋開手上的玩具,並不斷用酒精搓手,有心理亞健康的狀態。」

為4至14歲兒童提供才藝訓練的香港才藝學院負責人葉冠忠亦發現,4至6歲的兒童在表達、說話及溝通能力普遍有下降趨勢,其中有4歲新生出現明顯分離焦慮,難以接受離開父母上課,過去未曾出現,「正常2至3歲才有這種情況,可能是疫情令他習慣跟父母在一起。」至於7歲至10歲的兒童,他指過去上課前,課室例必「嘈喧巴閉」,惟最近學生均以手機自娛,喧鬧環境不再,亦令他擔心其社交能力。

過去一年,學童不斷經歷停課及復課,教育界關注其社交能力有否倒退。

過去一年,學童不斷經歷停課及復課,教育界關注其社交能力有否倒退。

圓滿關係中心總監暨心理輔導學家蔡綺文近期接獲兩宗個案,均出現嚴重社交問題,其中一名沉迷上網的小二男生,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除了下午網課時段,幾乎只沉醉於YouTube世界,「他在網絡溝通多過與真人溝通,更表明復課時不想與人接觸。」另一個案為小四女生,長期網課下未能與其他同學面對面接觸,演變成只依賴一名女同學,為了與該名女同學聯繫,更連飯也不吃,失去普通社交能力,令家長非常頭痛。

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志華更指出,網課令沉迷打機及上網的學童人數急增,更蔓延至幼稚園,「以前他們無機會用電子產品,網課給予他們『合法』地使用的機會,其後更愛不釋手,最後變成一邊上課,一邊玩網上遊戲。」他續說,部分學童表示自己在網絡已有不少朋友,不認為沉迷打機影響社交,但他坦言經遊戲認識的社群單一,不能與學校場景相提並論。

長期網課下,部分學生復課後需時適應校園生活及社交。

長期網課下,部分學生復課後需時適應校園生活及社交。

為減低小學生對網上世界的依賴,蔡綺文認為,家長需為子女安排時間表,要有正常作息,加插做運動的環節,「起碼有機會郁動一下,行公園都好。」在準備復課時,她建議家長邀請幾位同學到家中聚會,例如在家中模擬露營,讓子女拉近與同輩之間的距離,協助他們逐漸適應校園生活。至於情緒方面,她則建議通過玩遊戲、畫畫,讓小朋友學習表達內在情緒。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學校輔導部主席彭樂謙則認為,學童電子產品不離身已成事實,與其不容許他們使用,不如引導他們如何善用,避免沉迷。

長期網課下,部分中學生重返校園時亦需時適應。香港青年協會學校社會工作組分隊隊長羅穎欣表示,在她服務的十多所中學中,未見有學生出現社交能力倒退,但一些性格內向的中學生對復課感到緊張,甚至出現社交焦慮,「上網課對這群學生來說,反而可以放鬆一些。」她指有限度復課下,大部分中學生只需回校半天,有助他們逐步重新適應校園生活及社交,「返半日起碼暫時不用擔心自己一個食飯,給他們多點時間適應。」

往下看更多文章

學童視力跌又持續超重 學者籲親子多做戶外運動

2024年01月04日 11:06

衞生署公布的學童周年健康檢查服務結果,發現小學生超重情況持續,低年級小學生視力下降。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在港台節目上表示,疫情期間,本港中小學生的體質產生了令人失望的變化,其中癡肥及過重比率明顯增加,做運動機會減少或營養失衡惡化,視力問題亦嚴重了。

學者建議家長和小孩假日多進行戶外活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學者建議家長和小孩假日多進行戶外活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他表示,港大早前與合作夥伴進行長遠追蹤研究,與衞生署發布的數據亦非常吻合,發現疫情後,雖然恢復面授課,並鼓勵學生多做運動,但很多小朋友在疫情期間養成的壞習慣,未有根本改變,例如疫情期間運動量非常低,復課後在學校的運動量提升了,但在放假日子或長假期,運動量比疫情高峰時還要差,反映他們假日多留在家中或很少進行戶外活動,他認為要盡快糾正這些生活習慣。

親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親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葉柏強又說,關鍵是社會要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他看到復課後,無論家長或學校,過份專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最重要是學生的體質及精神健康,因此要加強家庭功能,家長多與小朋友進行戶外運動,學校方面亦要關心學生的團隊精神,多鼓勵他們進行體能活動。

家長多和孩子到戶外活動,對身心有益。(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家長多和孩子到戶外活動,對身心有益。(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