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堅守裁縫店40載 六旬翁望傳承工藝:要有人做下去

美善人生

堅守裁縫店40載 六旬翁望傳承工藝:要有人做下去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堅守裁縫店40載 六旬翁望傳承工藝:要有人做下去

2021年04月05日 15:00 最後更新:04月07日 11:06

工匠精神。

裁縫這行業在香港逐漸式微,但貴陽街頭卻有一間開業逾40年的裁縫店仍屹立不倒,店中裁縫師依然埋首於舊式縫紉機,為客人修改衣物。他精湛的手藝及公道的定價令其裁縫店一直捧場客不絕,更有不少客人特意由別的社區遠道而來光顧。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工匠精神。

網上圖片

裁縫師張懷友今年67歲,來自重慶忠縣,1970年時16歲的他為了謀生,隨當地一位裁縫師學習。他形容,當年的人習慣自行買布造衫,對裁縫的需求相對較大:「那時候裁縫這門手藝很熱門,像我們學藝的那時候很『俏市』,那個年代基本上是客人家裡面把布都買好了,然後請我們帶上機器到家裡做上門工。」

網上圖片

學滿師後,張懷友1980年隻身到貴陽找工作機會,後開設了自己的裁縫店,除了為客人度身造衫,也從廣東湛江訂購布料接單造服裝,迎來事業高峰。「最旺的時候我帶著四五個徒弟,還請了師傅在家裡面做。一個月做下來收入有幾百元。」

網上圖片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裁縫的需求日漸減少,張懷友的生意也由訂製服飾變成換拉鍊、裁褲邊、修褲腳,但張懷友依然默默地埋首工作,「裁縫這門手藝肯定還是要有人做的」。

網上圖片

開業至今數十載,裁縫店一直捧場客不絕,不少客人都大為欣賞張懷友的手藝,更有人特意由別的社區遠道而來光顧。熟客黃姓婦人大讚:「我來過三四次了,第一次來找他改衣服的時候,看他做得比較精緻,我就繼續拿衣服來這裡改,他做得很仔細,張師傅的手藝沒得說。」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裁縫師張懷友今年67歲,來自重慶忠縣,1970年時16歲的他為了謀生,隨當地一位裁縫師學習。他形容,當年的人習慣自行買布造衫,對裁縫的需求相對較大:「那時候裁縫這門手藝很熱門,像我們學藝的那時候很『俏市』,那個年代基本上是客人家裡面把布都買好了,然後請我們帶上機器到家裡做上門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學滿師後,張懷友1980年隻身到貴陽找工作機會,後開設了自己的裁縫店,除了為客人度身造衫,也從廣東湛江訂購布料接單造服裝,迎來事業高峰。「最旺的時候我帶著四五個徒弟,還請了師傅在家裡面做。一個月做下來收入有幾百元。」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裁縫的需求日漸減少,張懷友的生意也由訂製服飾變成換拉鍊、裁褲邊、修褲腳,但張懷友依然默默地埋首工作,「裁縫這門手藝肯定還是要有人做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開業至今數十載,裁縫店一直捧場客不絕,不少客人都大為欣賞張懷友的手藝,更有人特意由別的社區遠道而來光顧。熟客黃姓婦人大讚:「我來過三四次了,第一次來找他改衣服的時候,看他做得比較精緻,我就繼續拿衣服來這裡改,他做得很仔細,張師傅的手藝沒得說。」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事實上,張懷友的子女也早已成家立業,但他笑言每天開舖、坐上縫紉機已成為生活方式:「我感覺我現在反正是,這個就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開著門面就是自己三餐時間規律,早上必須早點起來開門,把它當成一種鍛煉。像我們現在年齡達到60多歲,也是以鍛煉身體為主,隨時踩著蹬著這個(縫紉機),可以活動經脈。」

天文館專家長途跋涉1300里走進鄉村小學開展流動科學課,佈置有趣功課為學童科普天文知識。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大米Video》報導,北京天文館首席科普專家寇文近日攜帶100份特殊禮物,跨越1300里來到河南一所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流動科學課」。這名58歲的專家不僅親自授課,還佈置了一項有趣的功課,旨在讓更多孩子了解天文的魅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悉,寇文從2003年開始進入天文館工作,從事天文科普進學校組織大家進行觀測活動,至今已有20年時間。2020年時,寇文所在的天文館和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了致力於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普及天文知識,尤其注重偏遠地區。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此,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個「上知天文」的社交平台帳號來傳播這個天文知識,至今已經堅持了4年。現時,該短視頻平台已經發佈了461條短視頻,其中還有很多短視頻被當成教學課件,讓孩子對天文學能有更深入了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而此次來到這裡進行科普,為了讓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寇文佈置了一項利用星圖尋找星星的功課,讓孩子們獨立地使用星圖找到天上的星星,從而親身體驗天文學的魅力。寇文看到課堂上這些5、6年級的學生眼神中閃爍著好奇和渴望知識的光芒時,他就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孩子眼裡的光,我就有成就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