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治局會議點名兩大城市群 武漢鄭州成焦點 將成為中國經濟「第5增長極」

博客文章

政治局會議點名兩大城市群 武漢鄭州成焦點 將成為中國經濟「第5增長極」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政治局會議點名兩大城市群 武漢鄭州成焦點 將成為中國經濟「第5增長極」

2021年04月06日 11:15 最後更新:11:22

屬於中部地區的高光時刻即將到來。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提到,「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專家指出,這意味著武漢和鄭州將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圍繞中部這兩大城市群誰能率先成為中國經濟「第5增長極」的競爭也將隨之升級。

中國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佔全國10.7%,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自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經濟實現迅速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2018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2018年,中部地區經濟增速居「四大板塊」首位。

同時,中部地區製造業在政策紅利的刺激下獲得空前發展,總產值佔全國比重從2006年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5.0%。2020年,中部六省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2萬億,佔全國GDP比重接近21%,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上述政治局會議強調,中部地區承東啓西、連南接北,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產業基礎較好,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很大,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局性意義。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中國經濟網圖片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中國經濟網圖片

「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局性意義。」長期觀察中部地區發展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分析,會上提到的這句話,在中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大背景下,可以理解為「未來我們要外貿和內需兩條腿並行,其中擴大內需就包括要大力發展中西部內陸地區」。

去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這意味著西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同等級別,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在東西南北四大城市圈的包圍下,唯獨中部地區還沒有一個城市群(圈)上升為國家戰略。」葉青認為,要發展內陸地區,成就內循環戰略,中部就必須壯大起來,東西南北中共同托起中國經濟邁上新台階。

中部如何崛起,《指導意見》給出明確指引——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據悉,長江中游城市群涵蓋31個城市,人口數量約1.7億,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9.4萬億,人均GDP超7萬元,GDP超2000億元城市達18個;中原城市群涵蓋5省30市,人口數量約1.6億,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8萬億,人均GDP約5萬元。

事實上,早在2016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就明確提出,「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

武漢作為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圖為航拍武漢長江漢江交匯處南岸嘴。中新社圖片

武漢作為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圖為航拍武漢長江漢江交匯處南岸嘴。中新社圖片

2018年11月28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武漢、鄭州作為中心城市,分別被委以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融合發展的重任。

葉青認為,由武漢和鄭州分別帶領的中部兩大城市群,都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5極」,就看誰能快速抱團合作,獲得更多話語權。

鄭州作為引領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也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鄭州作為引領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也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

今年全國兩會上,湖北(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湖南、江西三省代表團均圍繞「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以代表團名義向大會提出建議,支持湘鄂贛三省構建中三角創新共同體,共同建設中三角中部科學城,與成渝地區的西部科學城相呼應。

3月中旬,湖北省高規格黨政代表團先後到訪江西、湖南,推動三省深化合作交流,完善常態長效交流合作機制,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表示,城市群聯動是未來中部六省的必然選擇,攜手共進、資源共享、產業銜接,市場共建和均衡利得是下一步各城市群必須研究和推進的方向,「中部要崛起,就要在互惠互利上做加法,在各自為戰上做減法,補齊短板、放大優勢」。

中部城市群發展要點是實現綠色崛起和鄉村振興。

《指導意見》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相呼應,提出綠色崛起,「要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加強能源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和治理,實現中部綠色崛起」。

經過多年發展,綠色崛起在中部地區已有一定基礎。2007年12月17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

過去10多年,湖北先後通過了《關於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定》《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等文件,並提出「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綠色支點」。

正在建設中的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是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強調,發揮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武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水平推進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統籌好山、水、路、岸、 產、城等空間關係,努力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

另一方面,《指導意見》還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鄉村振興、做強縣域經濟,也是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來,縣域經濟對中部崛起貢獻突出。以湖北為例,湖北縣域經濟總量已突破2.5萬億元,縣域生產總值佔GDP比重升至58.8%。GDP過300億元的縣市區有36個,過500億元的達16個。

在湖北省近日召開的「全省區域發展佈局暨縣域經濟工作推進會」新聞發佈會上,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吳慶華指出,與沿海發達地區和中部一些省份對比,湖北的主要差距在於縣域經濟和農業產業化上。當前,中部綠色崛起的深入實施將為湖北縣域經濟發展拓展新的空間。

據悉,未來五年,湖北要通過城鄉要素、資源、產業等深度融通融合,實現縣域經濟生產總值3.5萬億元的目標,形成80個競爭力強的縣域塊狀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