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拜讀敝會副會長,麥美娟議員的《香港未來的參政人才》,當中談到,「議政水平和管治能力才是議員、官員的考評重點」。理想是豐滿的,現實能夠配合嗎?

在過去的日子,香港的政黨只重視培訓選舉人才,卻忽視了政治人才的培訓。無論是建制派,抑或反對派,都被選票所主導。政黨為競逐議席,不斷透過福利,活動,旅行討好街坊,或者以一些明知不可行,不切實際的口號、號召來嘩眾取寵,甚至利用謠言抹黑,惡意中傷,人身攻擊,捏造事實,無所不用其極。然而論及如何化解香港深層次矛盾時,卻鮮有良策。類似的例子,俯抬皆是。例如兩大陣營為討好選民,無論是疫情下抑或百業暢旺時,政綱總是離不開「全民派錢」,綜援雙糧,水電費公屋租金減免等。這些「即食」的「政績」、「成功爭取」,雖非全無可取之處,但更大程度是以選舉為導向,是為了討好選民而提出的,對於社會進步,解決深層次矛盾,其實並無多大禆益。

致於公務員的積習就更深了。由於缺乏問責,公務員難有擔當,少做少錯的陋習大行其道。以抗疫為例,一眾市民在疫情下掙扎求存,公務員卻即時在家工作,以至出現如水務署多月沒有抄錶,而出現「亂估錶」的情況,令部分市民要繳交天價水費。這比起國內緊守崗位的幹部和公職人員,可謂差天共地。也解釋了為何香港和內地在抗疫上的成績表相差這麼遠。

現在中央改革選舉制度,期望任用具有議政水平和管治能力的愛國者治理香港。然而,這些人才從何而來?根據港人治港的承諾,這些人理應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然而土生土長而又愛國,又兼備議政水平和管治能力的人才,實在不可多得。過去從商界發掘的董建華、唐英年,以致由AO出身的曾蔭權,林鄭月娥,毫無疑問,他們的表現都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要改變現狀,首要改變的,就是政府。擴大問責班子,落實問責機制,對庸官懶官進行全面的問責。為配合新的選舉機制,香港的愛國政團,亦必須改轅易轍,由過去的選舉主導,改革為以儲才為主導,透過現時各大政黨的議會參與,讓有志從政的愛國年青人接觸議會和公共行政範疇的事務,從實戰中累積議政水平和管治能力,同時作為人才庫,將成熟的政治人才,推薦給政府,出任問責官員。必須建立完整的從政階梯,讓人看到從政的晉升前途,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有抱負的人參政。同時加強問責,有能者居之,杜絕私相授受, 裙帶關係,一人得道雞犬升仙等不良文化。這樣才能人盡其才,去蕪存菁,政府公信力亦會加強,未來的香港政局,才會出現生機。

工聯會何偉俊




工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