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日本終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 主要原因只是「捨不得花錢」 就要全世界埋單

博客文章

日本終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  主要原因只是「捨不得花錢」  就要全世界埋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日本終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 主要原因只是「捨不得花錢」 就要全世界埋單

2021年04月13日 11:10 最後更新:04月15日 18:45

一個號稱民主文明的國家,就可以做一個決定,讓全球一同承擔。

今天(4月13日)日本政府決定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中國作為日本近鄰和利益攸關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

據《環球網》報道,中方認為福島核事故是迄今全球發生的最嚴重核事故之一,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如果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排入海洋,將對周邊國家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同時現有經過處理的廢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進一步淨化處理。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後蔓延全球海域。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指出,日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並可能造成基因損害。

福島核電站有很多核污水儲存罐。

福島核電站有很多核污水儲存罐。

中國認為,日方在未窮盡安全處置手段的情況下,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決定以排海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

海洋是人類共同財產。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處置問題不只是日本國內問題。我們強烈敦促日方認清自身責任,秉持科學態度,履行國際義務,對國際社會、周邊國家以及本國國民的嚴重關切作出應有回應。重新審視福島核電站核廢水處置問題,在同各利益攸關國家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充分協商並達成一致前,不得擅自啓動排海。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保留作出進一步反應的權利。

去年9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時問核廢水能不能喝,東電回復:稀釋了能喝。菅義偉最終沒喝。朝日新聞圖片

去年9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時問核廢水能不能喝,東電回復:稀釋了能喝。菅義偉最終沒喝。朝日新聞圖片

日本為何要如此一意孤行去傾倒核廢水呢? 原來只因一個「錢」字。內地《新京報》作了詳盡分析。

據稱,日方要以兩年後開始排放為目標,開展從核電站向大海排放的準備工作。排放前將把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稀釋至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

此前,日本表示要向大海排放核廢水,只是試探一下國際社會的態度,但這次日本決定這麼幹。

日本國內官方聲音認為,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對生態和人沒有危害;但國際社會認為有害,只是目前有害程度難以準確估算,要等很長時間才能看到。

核電站或核武器爆炸後釋放到環境中對人和生物影響最大的是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鍶-89、鍶-90、銫-137、碘-131、碳-14、鈈-239和放射性氚等。由於這些核素的半衰期都較長,它們可以通過飲水、食品等進入人體,作用於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傷害,當然也會對其他生物造成傷害。

事實上,評估核素對人、生物和環境的危害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核素沈降到環境中的濃度,即放射性沈降物的濃度;二是核素或放射性物質的輻射量(劑量)對人和生物的危害。

現在,僅以核素對人和生物的影響而言,當短時輻射量低於100毫西弗時,對人體沒有危害。但超過100毫西弗,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福島核電站當年因海嘯發生核洩漏。

福島核電站當年因海嘯發生核洩漏。

長期以來,福島核電站的主營公司東京電力公司極力淡化核污染水的危害性。其稱,處理過的核污水中碳-14的濃度約為每升2到220貝克勒爾,即使每天持續飲用2升這些水,每年也只會接觸到大約0.001到0.11毫西弗,不會影響健康。

此外,該公司還稱,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符合國際慣例,並且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些標準。WHO2017年發佈的《飲用水質量標準(第4版)》規定,飲用水中放射性氚的含量(濃度)不得超過10000貝克勒爾/升(Bq/L);輻射量不得超過1.8× 10−11西弗/貝克勒爾(Sv/Bq)。

日本提出,在排放核污水時,將氚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也是WHO設定的飲用水標準的1/7,因此是安全的。

然而,即便如此,核污水中還有大量的其他核素,如放射性鍶、銫、碘和碳等,不能保證這些核素也處於安全的標準。而且,它們通過食物鏈也可以富集於海洋生物,人們食用海魚和海洋食品時,同樣有受到輻射的危險。

另外,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不只是對周邊國家,對全球都有禍害,尤其是太平洋環繞的國家。

由於福島核廢水排泄處位於日本東海岸,又處於日本暖流的末端。日本暖流是自南向北的強洋流,核廢水會先順著日本暖流到達加拿大和美國,繞北太平洋一圈後,到達中國台灣和韓國等地。

如果日本將所有核廢水排入海中,不到半年,整個太平洋都將面臨高輻射威脅。如此看來,全球遭受核污染只是時間問題和程度輕重的問題。

對於日本的一意孤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答案是:有。

從法律上看,《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下稱《公約》)是最好的法律依據。

《公約》要求,簽約國在其內水和外水不得傾倒和焚燒「廢物或其他物質」。日本是《公約》締約國之一,國際社會有權要求日本遵守《公約》,況且核廢水不是一般的廢物和垃圾。

在具體方式上,也有方法避免向海洋傾倒核廢水。日本稱,現在東京電力裝了137萬噸廢水,到明年就超出儲水罐的極限。但再生產和使用更多的儲水罐,完全可以儲存核廢水。

以現在每天產生140噸廢水計,一年5.11萬噸廢水,100年產生511萬噸廢水,只需要4倍於現在規模的儲水罐,就可以裝下100年的廢水。核污染廢水在100年的時間內也足以讓其中的很多放射性核素衰減,直到無輻射或基本沒有輻射。

放射性碘131的半衰期為8.5天;放射性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放射性氚的半衰期為12.43年;放射性鍶90的半衰期為28.5年;只有放射性鈈239的半衰期較長,為2.41萬年。因此,把核污水放置於儲水罐是目前最好的方式,既有利於日本,也有利於全球。

現在唯一的因素是地皮。東京電力公司稱沒有土地修建新的儲存罐,但事實是,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有大量因輻射量過高而不宜居住的區域,現在人員都被轉移,也不能進行農業生產,有大量的閒置土地,完全可以用來新建存儲設施。

因此,沒有地皮恐怕只是一個藉口,唯一的原因可能是捨不得花錢。但東京電力公司並不缺錢。2020年,東京電力在全球500強企業裡面排名188。花一些錢購買福島周邊的閒置土地(這些地並不昂貴),以及建造更多的儲水罐,對於東京電力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就連日本國內民間組織「核能市民委員會」也提出,採用「大型儲存罐在陸地上保管」或「用灰漿凝固處理」是現有技術下解決核污水問題的最佳方式。對日本來說,是願不願的問題,而非能不能的問題。

日本為了省錢,就要全球為她埋單。但排放核廢水,日本捕撈的海產首當其衝,到底日本海產還安全嗎?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德總理二度訪華 隨行企業陣容豪華 德媒:「沒中國不行」

2024年04月15日 19:45 最後更新:19:53

由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陪同,西門子、寶馬、平治等重量級企業還組成隨行「商業天團」,朔爾茨今次率高規格團體訪華,意欲何為?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渝中區參訪。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渝中區參訪。新華社圖片

德國總理朔爾茨於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他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江北嘴瞭解中德合作「水監測」科研項目。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江北嘴瞭解中德合作「水監測」科研項目。新華社圖片

據德國《圖片報》4月13日報道,作為總理,朔爾茨從來沒有訪問過一個國家這麽長時間,他此行關乎德國的未來、經濟、就業和增長。陪同出訪的是德國最重要的企業老闆們,政府專機乘客名單堪稱「德國企業名人錄」,這表明企業管理層和政府都認為「沒有中國就行不通」。對於德國日益疲軟的出口經濟來說,中國龐大的銷售市場是必不可少的。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告訴內地媒體「第一財經」,從訪華陣容來看,此次規模非同尋常,一位政府總理加上三位部長,這樣的情况往往多出現在雙方政府磋商的情况下,所以這次德國政府來訪的規格是非常之高的。隨行的三位部長既體現了朔爾茨對聯合執政夥伴的兼顧,比如其中兩位是綠黨,一位是自民黨,此外三人所涉及的交通、農業、環境領域,也體現了中德之間還有更多潜力、進一步合作的方向可以挖掘。

伍慧萍特別强調,隨行的這三位部長此前對華言行也非常友好。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聯邦交通部長維辛去年就明確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懲罰性關稅,並警告說,德國經濟將因此受到損害。

在外界關於中國經濟前景的各種聲音中,四川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講席教授龐中英認為,朔爾茨此行表明「德國和歐盟都想瞭解中國經濟的真實狀况」。

龐中英表示,朔爾茨的訪問可能有助於德國企業進一步發展在華業務,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國西南部曾經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但現在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中心。」

在重慶,朔爾茨首先來到有著德資背景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參觀了該企業研發生産的氫動力産品及氫燃料電池解决方案。

4月14日,朔爾茨參訪位於重慶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朔爾茨參訪位於重慶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華社圖片

報道指出,近年來,重慶和鄰近的四川省一直在大力開發這一領域。據重慶本地的上游新聞報道,在重慶的很多發展、建設中,都有德國企業的身影。截至2024年2月,德國累計在渝設立84家外資企業,主要涉及製造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

高級商務代表團隨行,是德國總理在進行重大外訪時的「標配」。2022年11月朔爾茨訪華時就帶領了由12家企業組成的豪華商業代表團,均為中德雙邊經貿合作中極具潜力的行業和重點領域。

伍慧萍表示,德國企業界的報名非常踴躍,有些當初提交了隨訪申請的企業最終未收到隨行通知。從此次隨訪的企業來看,在當前中德經貿關係中,大企業還是主要的推動力量,畢竟它們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熟知政策環境,希望挖掘進一步的合作潜力和動力。而企業界的隨訪也利於維持中德經貿關係的穩定性,體現德國方面希望進一步尋求與中國市場的深度合作。

以大眾、平治、寶馬、巴斯夫、西門子等為代表的大型德國企業近年來紛紛爭相繼續增加在華投資。對於總部位於德國的材料製造商科思創而言,中國已成為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德國經濟研究所(IW)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4.3%。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自2016年起,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莫裏茨•舒拉裏克(Moritz Schularick)指出,「與中國的貿易給我們帶來了繁榮,而且在短期內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伍慧萍表示,對於德國來說,未來外部環境面臨很多重大變數,比如俄烏衝突下一步走向、美國大選等。因此,穩定中德關係尤為重要,德國需要與在各個領域,包括全球治理領域,與保持極大影響力的中國維持定期交流和友好關係。

一些媒體在報道中提到德國政府鼓吹對華「去風險」,跟風炒作中企「産能過剩」以及德國企業在華面臨「不公平競爭」等問題,但不約而同指出,朔爾茨希望通過這次訪問來加强經濟關係。

朔爾茨。AP資料圖片

朔爾茨。AP資料圖片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稱,朔爾茨需要中國。距離下一次全國大選僅剩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歐洲經濟引擎國家的領導人已經沒有時間創造奇迹,來扭轉其政府在德國民眾中的灾難性地位。

美媒稱朔爾茨此次訪華「將是他自2021年底上任以來時間最長、最重要的出訪」。在創紀錄的低支持率和政治聯盟矛盾重重的困擾下,這次訪問不僅讓朔爾茨有機會證明他擁有全球地位,而且可以向選民表明他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德國公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