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空軍和世界水平差距達到最大。最先進的戰鬥機是殲8.2型。這型飛機設計目標是"高空高速",始研要追溯到1965年。功能是要能在二萬米高空攔截美國的SR71黑鳥,及蘇聯的米格25"狐蝠"。重拾了米格21的小展弦比三角翼,單發改為雙發,基本上達到"雙22“,即2.2萬米升限,及M2.2的極速。到八十年代後期,成功地開發了两側進氣,機首有位置搭載雷達的殲8.2型。

   由於不能生產高性能的機載雷達,決定花5.01億美元,買入50套美製雷達,以實現在四、五十千米距離截擊敵轟炸機的要求,這就是當年的"和平典範"計劃。但後來此合作被美國單方面中止。

   九十年代初期,中國尚未引進蘇俄的蘇27SK,殲10尚在開發前期。日本已大量部署三代的F15及F2,台灣也自製ⅠDF,及引進了F16MLU(中期改進型)及法製幻影2000。而中國空軍主力還是一代的殲6,二代的殲7及早期的殲8。此時的中國空軍,技術水平不但與美國沒法比,就是與日韓,甚至台灣,都有所不及。第三代的殲10,要到98年才首飛。為加快進度,便提出殲8.3的開發。改進方向是換裝渦噴14”昆侖"發動機,比舊有的渦噴13推力增加約15%,以及自行研發的雷達及數據處理器。而氣動外形則不變,仍是小展弦比大後掠角三角翼。仍是追求"高空高速"而非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的制空戰鬥。後來,由於蘇27成功引進,瀋陽飛機廠集中其國產化,殲8.3下馬。

    其實,可以沿用殲7E的思路,將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外段後掠角由57度減至42度),大幅改善起降性能及中低空機動性,還有外掛更多的武器。

   隨着国產殲11系列及殲10的成功研發,殲8系列走到盡頭,也在情理之中了。




郭倩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