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商朝滅亡帝辛遭黑化成紂王 忠臣比干之死另有別情?

歷史長河

商朝滅亡帝辛遭黑化成紂王 忠臣比干之死另有別情?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商朝滅亡帝辛遭黑化成紂王 忠臣比干之死另有別情?

2021年04月26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27日 17:51

在史官筆下,殷商的亡國之君,亦即被稱為紂王的帝辛,被描繪成一位荒唐無道、殘忍嗜殺的昏君,更因寵信妲己,殘害人民,被與夏朝的亡國君主桀一起,成為昏君暴君代名詞。不過,有史料證明紂王與妲己的罪行,不少是穿鑿附會,其目的只為令周武王推翻商朝合理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史記》載,商紂王極度寵幸有蘇部落的美女妲己,為取她歡心,派人搜羅天下奇珍異寶、珍禽異獸,塞滿整個宮室。同時,紂王還在妲己的鼓動下橫徵暴斂,將搜刮來的錢財填滿整個鹿台,絲毫不顧百姓死活:「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紂王為追求享樂,避免朝臣干預,在沙丘擴建行宮,放置各種鳥獸以供捕獵,還在行宮中建造酒池肉林,荒唐不堪。

紂王的橫徵暴斂、荒唐無度導令民間怨聲載道,為了壓制百姓反抗,紂王設置嚴刑峻法威嚇百姓,其中最殘忍的就是「炮烙之刑」,即是堆炭架燒銅柱,令犯人在銅柱上行走,難耐炙熱下,落入火坑中被活活燒死。酷刑一出,國人都不敢於公開流露不滿情緒,卻內心恨極紂王。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紂王聽不得任何逆耳之言,若有人敢於進諫,會毫不猶疑殘殺。當時身任宰相的比干,便因勸諫紂王不可荒唐過度,被剖腹剜心而死;大臣鄂侯因勸阻紂王不可濫殺,被施以脯刑(即殺死後製成肉乾)。滿朝文武懾於紂王淫威,不敢有諫。

紂王荒暴之舉最終也帶來滅頂之災。約前1046年,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趁商朝主力遠征東南夷,國都防守薄弱時,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的軍隊進攻首都朝歌,憑藉兵力優勢,在牧野之戰,擊敗由奴隸拉閘成軍的商軍。紂王兵敗後自焚,立國近600年的商朝覆亡。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明人繪周武王像 (網上圖片)

不過,其實早已有人懷疑,紂王的的罪行中是否有很多是杜撰出來,以黑化、醜化紂王,合理化周武王的「造反」。早於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便已有質疑。據《論語·子張》載,當子貢讀到紂王事蹟,曾感慨地說道:「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大約是說,子貢認為紂王的惡並非傳說中的那樣嚴重,他所以被塑造成如夏桀般的暴君。是因為君子最討厭自己身上有污點,一旦有污點,人們就會把所有的壞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酒池肉林」的畫像 (網上圖片)

「酒池肉林」的畫像 (網上圖片)

近代史學家顧頡剛也曾綜合考證,發現紂的70多條罪狀都是周朝以後逐漸增加,在戰國時期便增加了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當中比干之死,有研究發現與史記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比干墓寺廟中碑文有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而所謂比干因諫言剖心而死一直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

顧頡剛甚至認為,比干作為紂王的叔父,又是周武王的舅父,他在雙方交戰當中曾擔任了調停人角色,然而最後因調停失敗而死於亂軍之中。周武王只草草先在戰場掩埋屍體,等滅亡商朝戰後才重新修大墓,這也符合和解釋了戰後周武王修比子墓的紀載。

另外,紂王實際上有不少功績,其中更將商朝勢力擴張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逐漸的把商朝勢力往外擴展。他又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