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導,台籍鴻海集團周二與State of Wisconsin 威斯康星州州長Tony Evers共同宣布一項協議,鴻海在威州建廠投資的規模將從最初的100億美元大幅縮水。美國威州州長Tony Evers聲明,因鴻海將計劃投資規模從100億美元減少到6.72億美元,計劃僱用工作從1.3萬個減少到1454個,威州提供該項目的稅收抵扣也將從28.5億美元減少到8000萬美元。

鴻海的該項投資於2017年7月由總統特朗普在白宮首次宣布,指此投資項目占地20百萬平方英尺,Trump 稱是美國歷史上最大外資新建廠區投資案,並盛讚這證明了他重振美國製造業的能力。 筆者留意到當時Trump 特朗普應該是背後施壓力,鴻海集團只好應付他。

對於投資規規模大幅縮水,鴻海表示,與 Wisconsin 州的協議允許公司“換取彈性以追求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機。”。由於難以預見的市場變化,2017年磋商期間所使用的初始預測,現在已經改變。 筆者認為這就是說特朗普下台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勉強繼續投資了。

我們不妨再看多個實例:

中國大陸富商曹德旺,他的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決定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成立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單體工廠。

前年,奧巴馬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以曹德旺為例,在2019年一上映便引發熱議,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曹德旺和他在美國投資建設的工廠。在紀錄片裡,剛在美國建廠的曹德旺眉頭緊鎖,讓他頭疼的是美國工人效率低,不服從管理,一管理,他們就找工會鬧事。片中,美國工人不斷抱怨工作重複、枯燥,沒有技術含量,管理者則嫌棄工人操作不靈活、“太慢了”。

紀錄片中,美國工人提出要組建工會,曹德旺表示:“工會進來,我就關門不做了。”

紀錄片最後,曹德旺與美國工人之間的矛盾淡化,強調“工人及機器人”的角力。紀錄片結尾處,曹德旺再次回到廠房視察,一位高管向其介紹:“我們希望七八月份的時候,把這些人都去掉。”。曹的工廠正在一步步通過機器人來取代工人的工作崗位。因曹德旺正在一步步實現他的機器人目標。

曹德旺談及福耀的海外投資時曾表示:“國外的水很深,如果只是因為有錢而盲目地走出去,那肯定是有去無回的。”

上面兩個實例充分地說明了美國勞工成本非常高,這是在一人一票普選當中,政客與選民分別以福利選票互換所造成的。因此,美國的工廠或者遷去外國,或者搞自動化以減少請工人。美國工人的福利表面上多了,但實質上他們的收入反而減少,至少停滯不前,因為全職高薪工作職位少了。其消費水平也停滯不前。而美國經濟靠消費推動,也導致美國經濟幾乎呆滯,這是美國的困境, 無法改變。因此, 美國想不斷打壓中國,但是,美國的衰落是由它們的內因引起的!時與勢都在中國這邊。

梁叔明工程師 王錦添工程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