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磨砂玻璃碗,顏色由白漸變成透明,藏著整齊的小氣泡,碗有自己的名字,叫「雨音」——雨點的聲音。

市民唐晴在一個美食博主的圖片里對這一隻「雨音」一見鍾情,終於在二手網站找到蹤影。一問價格,她傻眼了——2萬元。

更多相片

一隻磨砂玻璃碗,顏色由白漸變成透明,藏著整齊的小氣泡,碗有自己的名字,叫「雨音」——雨點的聲音。

閑魚平台上的「雨音」系列基本不售,但剛推出時的價格僅人民幣500元左右

原本就昂貴的黑田泰藏瓷器,因傳出其本人過世再次漲價

展售日本作家器物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小型藝廊成為風潮

國內瓷器品牌「宛玉」的主理人江歆,年青一代匠人從“工藝大師”模式轉向與市場接軌

她後來才知道,去年「雨音」的作者曾經在上海開過展覽,下午1點開始,凌晨5點就有人去排隊。而「雨音」剛剛推出時,售價才500多元。

有人是真心喜歡,有人買到後立即在二手網站高價轉手。甚至有人專門在北京、上海或日本多個城市代購,「服務費」不菲。

就像「炒鞋」一樣,這些原本為生活“錦上添花”的食用器具,頻頻賣出天價。

「代購」“抽籤”,炒鞋的玩法一樣不落

尋覓「雨音」的過程,讓唐晴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淘寶上搜索「雨音」,她雖然找到多件商品連結,但一問幾乎全都“沒現貨”。

「怎麼可能有現貨?只有等作家(日本對創作者的稱呼)辦展覽,或者去藝廊代購。」這些賣家回復之後,通常都會把唐晴拉進一個微信群,群里上百號人,都和她一樣盼望有一天能買到心儀的食用器具,但等待的時間以年為單位:“沒想過買一個碗還會這麼折騰。”

而閑魚上一些賣家,則會直接告訴她,「要麼高價收,要麼肯定等不到。」記者聯繫上其中一名賣家,對方表示:“很多熱門款式要麼產量極其有限,要麼根本不會再出。比如很多人追逐的‘雨音’系列,作家明確不想再做了。不翻幾倍價格,再久都買不到。”

閑魚平台上的「雨音」系列基本不售,但剛推出時的價格僅人民幣500元左右

強大的需求催生了職業炒家。去年上海一家藝廊展出琉璃食器,多名斜挎小包、開著手機直播的中年男子衝進去,一邊拍攝展出器皿,一邊讓網上的人競價。此前另一家藝廊同類展出時,沒有預料到有「黃牛」提前排隊要求“包圓”,險些現場衝突。

針對這樣的情況,不久前日本玻璃作家西山雪在北京一家畫廊開展,只有在該畫廊提前消費到一定程度的客人,可按消費金額換取購買額度,購買產品經過抽籤而定。儘管條件頗為苛刻,仍有不少人參加,有人直言:「哪怕抽到的是不喜歡的,加幾千塊賣掉也是賺了。」

天價「炒碗」合理嗎?(小標題)

一些知名手藝匠人的器具,就像一支待漲的「潛力股」。不久之前,日本的陶瓷作家黑田泰藏傳出逝世消息,閑魚上他的作品全部下架,再上架時價格普漲:一隻小茶杯4800元,一個10厘米高的小茶筒,有三處磕傷,要1.58萬元。

原本就昂貴的黑田泰藏瓷器,因傳出其本人過世再次漲價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日用器具頻頻賣出天價,其實並不奇怪。「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收藏瓷器等器皿的傳統,另一方面,相比流水線製造卻刻意控制產量的球鞋,受追捧的食用器具全靠手工製作,產量也的確有限。」經營一家藝廊的陳先生告訴記者,相比球鞋的主要受眾群是年輕人,這些日用器具的受眾面其實更廣:“比如男士飲酒喝茶,需要杯子,而女性在烹飪、插花等方面對碗盤和花器的需求量大。”

「無論是收藏還是使用,器具應該回歸大眾視野,而不是成為‘黃牛’牟利的工具。」唐晴和很多消費者都覺得,「炒碗」群體的存在,一方面讓希望收藏使用的消費者無法按正常價格購買,另一方面天價產品的實際收益並沒能讓創作者們獲益。

陳先生告訴記者,作為經營者他們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限制購買數量、提高消費門檻等,不少作者和匠人也公開呼籲粉絲們「如果喜歡就不要在炒家手上買東西」。

今年4月21日至30日,東家APP舉辦了景瓷周活動,讓匠人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省略中間環節。活動推出了非遺大師親制的收藏級瓷器,不少產品是景德鎮源頭直供、價格適中的「行業尖貨」,負責人表示“希望為瓷器行業守護‘匠心’”。

買器物,也要懂器物

記者走訪也發現,「炒碗」目前主要對象是日本作家作品,而國內瓷器消費則涇渭分明:要麼是大師級的收藏品,要麼是普通的日用消耗品。

「中國是瓷器大國,但目前匠人手工制瓷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陳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日本興起“民藝運動”,與國內“民間藝術”不同,提倡的是將藝術之美融入日用器物,至今日本手工藝人製作的碗盤器具、布料等產品,都是在藝廊里展售的。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城市也開始引入這一模式:“一邊引進日本成熟的作者,一邊尋找國內的匠人,在收藏品與消耗品之間找一條路。”

展售日本作家器物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小型藝廊成為風潮

在陳先生看來,如今中國經濟條件明顯更好,大家對「生活儀式感」有追求,“儀式”不僅來源於精美的器物,也來源於器物背後的技藝和故事:“但現在大多數人還是只想買到東西,用於朋友圈展示,而不是真正了解器物。”

據業內人士介紹,此前「雨音」的作者在國內辦展時,曾希望遠程與國內消費者交流,願意回答任何創作和工藝方面的問題,然而所有人都在“搶購”,沒人與其交流。陳先生也表示每次展覽都會邀請匠人到場兩天,但很多人得知作者在場後,“最多拍個合影”。

國內瓷器品牌「宛玉」的主理人江歆,年青一代匠人從“工藝大師”模式轉向與市場接軌

不過,在線新經濟發展的當下倒是提供了消費者與作者直接交流的渠道。

4月21日晚,一隻小小的復刻青花茶杯,經過數十輪激烈叫價,最終以12.5萬元在東家APP景瓷周一場收藏級瓷器拍賣上成交。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拍下如此昂貴的瓷器,卻可以和它的創造者,「宛玉」品牌主理人江歆在線交流。

作為最早入駐東家APP的匠人之一,「90後」江歆很會和用戶們交流作品背後的故事,甚至還在東家APP上第一個做柴窯青花押窯。

東家APP上匠人在琺琅瓷拍賣同時,也通過屏幕和消費者交流作品細節

「直播帶動的這波漲價,客觀上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欣賞及收藏景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業整體發展。」東家APP相關負責人說,瓷器行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建立一個有標準、有底線的健康市場,惡性短期炒作只會對真正熱愛景瓷的用戶帶來傷害。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