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與中國競爭,難過60年代登月  

博客文章

美國與中國競爭,難過60年代登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與中國競爭,難過60年代登月  

2021年04月30日 19:55 最後更新:23:24

美國今時今日以舉國之力,可以搬開中國這座大山嗎?美國顯然不是愚公,不過,他們還有辦法,值得大家警惕。

《紐約時報》白宮首席記者桑格(David Sanger)昨日撰文稱︰「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處處顯示出,冷戰新時代的競爭更多是在技術而不是軍事上。數十億美元支持的產業政策,比如先進半導體製造業回流美國,減少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美國更將與歐洲在5G通信技術結成新聯盟,以減少美國對華為的依賴。此外還將對基礎研究、人工智能和先進機器人技術加大資金投入。」看來美國科技優勢不是想像般優勝,多項領域要守不住了。

美國太空計劃面對中國競爭挑戰。(AP圖片)

美國太空計劃面對中國競爭挑戰。(AP圖片)

不過,拜登有信心在他領導下可改善現狀,他說︰「美國工人沒有理由不能在電動汽車和電池的生產上引領世界」,也根本沒有理由說「風力渦輪機的葉片不能在匹茲堡而必須在北京製造」。就憑美國花4萬億美元投資,加上拜登高舉的民主價值觀,便可以達成「超中趕華」——說的當然是華為——的目標?連桑格也表示質疑。

封殺中國半導體芯片供應鏈是有效的手段,不過,這是拜登上任之前的事了,大家想不到的是印度新冠疫情因病毒異變而失控。「100天前,很難想像有哪個國家會向美國尋求新冠病毒應對方面的援助;現在印度已在請求援助,拜登面臨的壓力是,他能以多快的速度向世界其他國家部署疫苗。」拜登原以美國疫苗接種優先,那來有餘力去幫助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抗疫?印度的兩難,顯露出美國實力跟世界領導國標準,存在很大落差,可是美國野心依然很大。

路透社稱,美國參院外委會日前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重點是「撥款協助美國科技產業撤出中國、應對中共在全球惡意影響力以及因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擴張尤其受到矚目。」不過,這300頁共五大章節的法案,每個建議項目政策無一不需要財力支持。

在投資美國競爭力的章節,法案授權行政部門在2022年至2027的6年期間,「每年動用1500萬美元的預算,協助美國企業或個人撤出中國市場、將部分生產設備移出,抑或是將供應鏈多元分散至中國以外地區。」大家沒看錯, 1500萬美元,即不足1億人民幣去協助「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將供應鏈移出中國」!這數目連請國內影視天后鄭爽拍77天《倩女幽魂》戲,還差一大截呢(傳片酬1.6億人民幣)。

美國還是有辦法的。法案將在2022至2026間,「每年提撥3億美元到『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以對抗中共在全球的『惡意影響』(malign influence)。」具體包括「每年撥款1億美元資助支持駐外媒體、建立獨立媒體、在中國境內與境外對抗假信息及投資能規避言論審查的技術。」法案也授權每年動用1.7億美元經費,資助支持媒體自由、訓練與保護記者的計畫。另外BBC報導,法案撥擬出1000萬美元用以在香港「宣傳民主」。

甘迺迪於1962年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演說。(NASA圖片)

甘迺迪於1962年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演說。(NASA圖片)

回想60年前,美國為應付蘇聯的挑戰,大手筆的開拓太空計劃,展開了一場史詩級的科技競爭,時任總統甘迺迪為說服國民支持載人航天任務「阿波羅計劃」,1962年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演說,氣魄與眼界令世人佩服。

回看今天的美國要訓練的不是登月太空人,而是準備去中國境內外,涉足「假新聞」領域的自由媒體記者,更慷慨的要花1000萬美元在香港宣傳民主。我們不禁要問,美國跟中國競爭,今時今日難過甘迺迪時代送人上月球嗎?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