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專家: 打疫苗後仍感染 不代表疫苗沒有作用 西安實例可以說明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 打疫苗後仍感染 不代表疫苗沒有作用 西安實例可以說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 打疫苗後仍感染 不代表疫苗沒有作用 西安實例可以說明

2021年05月01日 11:17 最後更新:11:34

任何疫苗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免疫,接種疫苗後,因個別人的原因抗體滴度不夠,或發生高危暴露,都存在被感染的風險。但是,患者被感染後只表現出了較為輕微的症狀,且病程短,這些都因為接種疫苗後已發揮保護作用。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宇。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宇。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宇就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的問題作了深入分析。

4月20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在線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內容是關於西安市一名醫院檢驗人員在已接受了兩劑新冠疫苗後,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該病例的出現原因是,她在發病前5天可能暴露於有英國變異病毒株的環境。

調查報告很簡短,但很多人看過之後有不少疑問,比如說,為什麼注射了新冠疫苗還會被感染?英國變異病毒是不是傳染性更強?如果注射了新冠疫苗後還是不幸感染了病毒,症狀是否會減輕等等。今天咱們就來解讀一下。

先回顧一下事情的始末。據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消息,3月18日凌晨,西安市報告1例封閉隔離病區本土確診病例。該病例是一個醫院檢驗人員,在3月3日核酸檢測陰性,之後在3月4日開始進入封閉隔離病區,一直在封閉隔離狀態下工作和生活。而該染病醫院檢驗人員工作的醫院屬於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且她主要負責隔離病區內患者的核酸採集、實驗室檢驗工作,存在高暴露的風險。專家組通過對她的工作的環境、工作的流程,暴露病毒風險、病毒基因測序等多方面入手,做出了上述4月20日的調查報告。

一、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確實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最有效途徑,但接種之後仍存在被感染的風險

首先,任何疫苗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免疫。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及其代謝產物,經過減毒,滅活或利用人工轉基因的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它保留了病原體刺激動物體免疫系統的特性,當人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體後,免疫系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人體將來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體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體的傷害。

注射疫苗刺激身體產生抗體。

注射疫苗刺激身體產生抗體。

目前,全球所有新冠疫苗都是採用這種原理,而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注射之後要產生足夠效度的抗體。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之後,絕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抗體,能夠有效預防感染,但仍有少數接種者不產生抗體或抗體滴度不夠,存在被感染的風險,這種情況一般與個體差異有關。新冠疫苗接種後也確實存在這種情況,例如4月15日美國疾控中心公佈,美國約有7850萬人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其中發現有5800人(佔0.0074%)接種疫苗後仍感染了新冠病毒。

其次,從現有數據來看,新冠病毒疫苗對英國變異新冠病毒是有效的。

這種新冠病毒新的變種被稱為B.1.1.7,最早在英國被發現,根據英國官方的數據,它的傳染性確實更強,早在今年一月份就在全球70多個多家被發現。儘管如此,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現有疫苗對其有效力降低了。在本次西安發生的新冠病毒感染事件中,包括患者在內的31名醫護人員,在完成新冠疫苗2劑次接種14天後,均呈現血清新冠抗體陽轉,即是受疫苗刺激產生了抗體,即使是確診的醫院檢驗人員發病2天後的抗體滴度也極高,說明疫苗對英國變異新冠病毒株是有效的。

二、既然疫苗有效,為何這名檢驗人員會感染?疫苗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疫苗在接種後發揮的作用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激活體內免疫系統,降低被感染的幾率。二是使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以及激活的免疫細胞,最大程度上降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數量,從而減輕感染的症狀,或減少發生重症的風險。

在西安出現的上述病例中,患者在接種了兩劑疫苗後具有較好的抗體滴度水平,但仍出現了感染的情況,分析原因,與其檢驗工作的高危暴露關係密切。醫護、病原檢驗等職業存在高暴露的風險,接觸的病毒量較大,被感染的機率自然也就增加。但是,患者被感染後只表現出了較為輕微的症狀,且病發過程短,這些都可能與接種後疫苗發揮的保護作用有關。

總之,新冠疫苗接種後偶發感染不應影響對其有效性的判斷。目前世界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對於公眾而言接種新冠疫苗仍是最為有效的保護手段。此外,即便已經接種了新冠疫苗,仍應做好佩戴口罩、少聚集等預防措施。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檢測隔離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