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香港的住屋困局,是中央重視、特區政府重視、市民重視的重大議題,也是香港幾任特首也決志要處理的「老大難」課題。然而,香港的公屋輪候時候卻愈來愈長,住宅平均價格與港人平均入息的差距愈來愈大,清晰反映了住屋問題非但沒有改善,實際上更不斷在惡化,打擊了特區政府的民望,構成了社會的一大不穩定因素。為保障社會穩定,為香港的長治久安創造理想條件,大幅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排除萬難把公屋輪候時間及房價與港人入息差距降下來,已成刻不容緩的硬任務!

前不久,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提出建議,表示香港的貨櫃業應與大灣區加強整合,釋放葵涌貨櫃碼頭部分用地,改作建屋。葉太更引述業界意見指出,整個大灣區的貨櫃碼頭吞吐量都是供過於求,香港的貨櫃碼頭有條件縮小規模,更好地運用土地資源。

說實話,搬遷貨櫃碼頭的建議,過去也有人提出過,可惜一直未引起特區政府的認真重視。依據特區政府的數據,葵青貨櫃碼頭的貨櫃吞吐量近年正呈不斷下跌的態勢,2020年的貨櫃吞吐量便較2012年下跌了超過17%,香港貨櫃吞吐量已由昔日的全球排名第1位掉至2019年的排名第9位,落後於毗鄰深圳及廣州港口,充份反映了香港貨櫃港口的競爭力及需求正在下跌。團結香港基金於去年年中發表的報告亦指出,目前葵青貨櫃碼頭附近有逾4成的港口後勤用地未能地盡其用,造成一定的土地資源浪費。團結香港基金亦曾建議,將葵青貨櫃碼頭重置到長洲南,建設更現代化的貨櫃碼頭,以增強國際競爭力。

將佔地380多公頃的葵青貨櫃碼頭搬遷,一方面可釋放市區核心地段的寶貴土地,改作住屋或其他商業用途,為市區提供大量新的土地及房屋供應。其次,亦可在更合適的地段,興建更智能化的貨櫃碼頭,提升香港貨運業的競爭力,並減省成本。

若然連同葵青貨櫃碼頭周邊的工業用地,以及政府建議的青衣南填海區一併重新規劃和發展,所牽涉的土地面積更達790公頃,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及社會效益可謂難以估量。而搬遷後的貨櫃碼頭,亦會產生新的經濟效益,以及帶動周邊的新發展,是一個可讓香港「再出發」的重要策略方案,值得社會各界作出更多的研究和討論。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
陳志豪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