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電視節目清心直說主持人

變種病毒壓境,旅遊「氣泡」多變,應對危機和重建的能力,是社會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決定性試煉,而推進疫苗接種計劃,並將接種率與抗疫和「開關」掛鉤,已成為各主要經濟體的共識方案。在香港,毗鄰周邊的控疫表現理想,疫苗供應充裕,政府亦提供了社會經濟民生恢復正常的路線圖,有利因素齊集,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屢見紕漏、接種率持續偏低,疫情更是反覆未「清零」。為甚麼?該怎辦?

本港的新冠疫情已逾一年,重創經濟民生並且波及各行各業,政府須兼顧防疫和恢復經濟民生,權衡抗疫紓困措施的成本、代價和效益,有序鬆綁振經濟;但病毒變種已漸成新常態,政府的「清零」行動亦總是差一步,而一些新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卻在伺機激化、積蓄待爆。這是歷史的轉折點,更是社會發展重啟引擎的時候,需要及早全面檢討並作出「預期管理」,讓香港在疫情受控,社會經濟發展能即時「高飛」。

不過,好事從來多折騰,伴隨病毒一再變種並且蔓延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近期亦屢現涉及病毒變種的感染群組,令原定本月底啟動的港星「旅遊氣泡」可能再泡湯,進而令香港的「氣泡」和其他防疫工程徘徊不前。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向筆者「清心直說」指出,接種疫苗對防疫控疫非常重要,只要接種人數足夠,既能自我保護及其家人朋友,亦可協同構築社區防疫屏障,有助恢復對外「開關」,重啟經濟引擎。須知,相對於其他國家或地區,香港已是非常幸運,國家的全力支援讓我們有足夠能力滿足全港市民的需求,至今卻只有100多萬人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佔全港16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口的15%,「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面對複雜多變的疫情,每一宗感染個案,每一個傳播鏈,每一波爆發,都在揭示現有防疫控疫工作的不足,當局既應吸取經驗教訓,又相應調整有關應對方案,但這只能補救和減損,未能主動預防。因此,相關部門應與業界共同研究和制訂「預期管理」規劃,貫徹良政善治。

第二,接種疫苗是醫學界公認對抗疫情、保障公共健康的最佳方法,加上疫苗供應獲保障,「不怕無針畀人打,只怕有針無人打」,就不應對「谷針」或「致死」的流言閃閃縮縮,反而應高調推出更多「氣泡」誘因、採購新一代疫苗、推出消費優惠,再通過媒體開展公民教育,鼓勵市民多接種,多為社會走出疫情盡一分力。

第三,「封關」有助控制病毒傳播的風險,但如何能滿足經濟民生發展的需求?如何維持香港的對外互聯互通?當局必須小心權衡。畢竟,一旦封關鎖區限行業,時日一長,就易對社會經濟民生帶來無去挽回的斲挫,並易出現抗疫疲勞,引發新一波疫情,這是對決策者和公眾各界的自信、韌性和毅力的考驗。




Dr. E Ch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