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人民網黨史頻道連載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觀領袖 品黨史》。本書彙集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一批青年編研工作者運用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文獻來解讀黨史上的一些重大決策的文章。這些文章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俱佳,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和決策參考價值,廣大黨員幹部可從書中汲取豐厚的思想營養和治國理政的智慧。【點擊進入圖書連載】以下為本書節選:

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鄧小平退出中央委員會,留任中央軍委主席,實現「半退」。此後,實現完全退休一直是鄧小平的一個夙願。在1989年五六月間醞釀平息政治動亂和動亂平息之後,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多次提出要真正建立起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 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同李鵬、姚依林談話,在談到平息動亂後怎麼辦時提出「要更換領導層」,「真正建立一個新的第三代領導」。(《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頁)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現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領導集體。」(《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9頁)]並且明確表示:「新的領導班子一經建立了威信,我堅決退出,不干擾你們的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頁。],「絕不要正式再搞個什麼頭銜」,「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會產生以後再宣佈我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0、311頁。]這表明,鄧小平退休的願望已經比較堅定了。1989年8月17日,他在同楊尚昆、王震的談話中更是明確表示了要在1989年年內退休的想法。9月4日,他正式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商量自己退休的時間和方式,提出希望在11月初十三屆五中全會召開時正式退休。他說,到那時「政治局面就比較平靜了,這是個時機」[《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6頁。]。同日,他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請求辭去中央軍委主席。11月初,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了鄧小平的請求,並高度評價他對黨和國家作出的卓著功勛。至此,鄧小平實現了完全退休的夙願。

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在醞釀退休期間,對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很多思考和交代,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要繼續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二是要選出一個好的中央領導集體。前一條是政治路線問題,後一條是組織路線問題。在鄧小平看來,只有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他才算是圓滿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要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開闢了一條新路,這就是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總結自己在改革開放後所做的事情時,將對國內工作的參與概括為「確定了黨的基本路線,確定了以四個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確定了改革開放政策,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5頁。]。可見,他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最看重的就是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在醞釀「交班」時,他首先強調的也是這條路線不能變。他指出:「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幹下去,堅定不移地幹下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7頁。]。既不能因為發生了政治動亂,而否定我們制定的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目標和「三部曲」的發展戰略;也不能因為政治動亂和領導人的變換,而否定我們的基本路線,否定改革開放政策,否定四項基本原則。針對一部分同志因為十三大報告是趙紫陽所作而主張加以否定的做法,鄧小平強調:「十三大政治報告是經過黨的代表大會通過的,一個字都不能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6頁。]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徵是改革開放。在政治動亂髮生後,國際上普遍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會不會因此而改變,國內也確實有人主張「收」。鄧小平對此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這個基本觀點沒有錯,要一直講到底。對「十年改革開放的成績要充分估計夠」,「沒有改革開放,怎麼會有今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6頁。]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改革開放。他指出:「現在的問題不是改革開放政策對不對,搞不搞,而是如何搞,開哪方面,關哪方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8頁。]「要把進一步開放的旗幟打出去」,「要做幾件事情,標明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變,而且要進一步地改革開放」。[《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3頁。]在鄧小平看來,之所以必須堅持而且要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是因為不如此,我們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就會落空。他說:「改革開放放棄不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8頁。],「如果放棄改革開放,就等於放棄我們的根本發展戰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47頁。]這些重要論述,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澄清了錯誤認識,統一了大家的思想,保證了改革開放的繼續進行。

黨的基本路線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來的,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政治保證。然而一段時期內我們對四項基本原則貫徹得不夠,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造成思想上的混亂,最終釀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在政治風波期間,鄧小平一直在深入反思這個問題:四項基本原則有沒有錯?他的思考結論是:「我們沒有錯。四個堅持本身沒有錯,如果說有錯誤的話,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沒有把它作為基本思想來教育人民,教育學生,教育全體幹部和共產黨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5頁。]早在1989年3月,鄧小平就曾多次提出,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 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8、1270頁。] 在動亂平息之後6月9日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要改變「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狀況,加強對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的全體人民的教育。鄧小平這裏講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國情教育、理想教育等等。在他看來,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就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不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就不能保證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前進。

2、建立一個有希望的中央領導集體。

政治路線解決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鄧小平在醞釀退休期間考慮的另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希望的領導集體。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在同李鵬、姚依林談話談到平息動亂後怎麼辦時提出,要改換領導層,建立一個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裏所說的領導班子主要是指中央領導機構。在鄧小平看來,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有一個好的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書記處,這樣國家大局才能穩如泰山。那麼,什麼樣的中央領導集體才是人民滿意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呢?在改換領導層之際,鄧小平提出了三條主要標準。

第一,首要標準是堅持改革開放。在動亂平息之後,什麼樣的人進入新的領導機構,眾所矚目。鄧小平認為,新的領導班子要取信於民,除了旗幟鮮明反腐敗外,最關鍵的是要真正堅持改革開放,這樣人民才會放心。「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無寧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6頁。]因此,他提出要從改革開放的角度選人,「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0頁。]。

第二,關鍵問題是要團結。一個團結的中央領導集體才是穩定的,也才是最有戰鬥力的。只要中央領導集體是團結的,「即使是平平穩穩發展幾十年,中國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1頁。]。鄧小平所說的團結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黨內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裏出來,錯誤就從這裏犯起。」[《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1頁。]二是要相互包容、容忍。在他看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他提出「要相互容忍,相互謙讓,相互幫助,相互補充,包括相互克服錯誤和缺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8頁。]。只要領導集體是團結的,就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這樣即使「人們可能對班子裏的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對整個集體表示滿意就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8、299頁。]。

第三,根本要求是眼界和胸襟非常開闊。在鄧小平看來,進入中央領導集體的成員責任重大,因此每個人在責任心、領導水平、工作作風等方面都要自覺地變化。要管大事,「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8、300頁。]一句話,就是要有長遠眼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此外,領導班子建設方面還要注意培養和使用年輕人,使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更加合理,使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這也是鄧小平一直注意思考並著重解決的問題。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