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警告:華盛頓正在打一場注定會輸的對華比賽

博客文章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警告:華盛頓正在打一場注定會輸的對華比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警告:華盛頓正在打一場注定會輸的對華比賽

2021年05月12日 08:30 最後更新:08:32

5月9日,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在澳洲亞太事務研究網站「東亞論壇」發文,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在題為《華盛頓正在打一場注定會輸的對華比賽》一文中,傅立民指出,美國應在全球性問題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如果繼續選擇與中國對抗,只會在國際社會上「失道寡助」。

傅立民在「東亞論壇」刊文。

傅立民在「東亞論壇」刊文。

傅立民目前是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訪問學者,曾作為美國前總統尼克遜的首席中文翻譯陪同訪華,之後他先後在美國國務院主管中國事務、擔任美國駐華公使和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

1972年,傅立民曾陪同尼克遜訪問中國。

1972年,傅立民曾陪同尼克遜訪問中國。

在文章一開始,傅立民一針見血,直指特朗普政府時期發起的「貿易戰」根本稱不上「戰略」,只是因為對中國超越美國的潛力感到擔憂,並試圖通過不斷升級的「極限施壓」來削弱、遏制中國。

他說,在國際象棋比賽中,美國就是一個很容易被識破的選手:除了激進的開局外,沒有其他的計劃。

傅立民。

傅立民。

傅立民在文中援引數據稱,正是由於美政府貿然發起的「貿易戰」,美國老百姓深受其害:

美國農民失去了價值240億美元的大部分中國市場;

美國公司利潤降低,轉而削減員工工資和工作崗位、推遲加薪,並提高美國消費品的價格;

據估計,美國損失了24.5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減少了約320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美國家庭平均每年要多花1277美元購買消費品;

預計到2025年,美國將失去32萬個工作崗位,GDP將比預期的低1.6萬億美元。

然而在另一邊,中國正穩步前進。傅立民的文章寫道,2020年,中國總體貿易順差達到5350億美元,再創新高;與此同時,中國正通過降低貿易壁壘、與美國以外的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發起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此外,傅立民還稱,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挑戰主要是經濟和技術上的,並不是軍事上的。美國不斷聽從軍方就所謂應對所謂的「軍事威脅」,增加國防預算,中國由此成為美國在冷戰後提高國防預算的「最佳理由」。

但現實是,「美國的飛機和戰艦總在中國邊界周圍活動,中國的飛機和戰艦並沒有在美國的海岸外巡邏;中國周圍到處是美軍基地,而美國附近卻沒有中國的基地」。

「如果美國繼續選擇對抗,只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立。如果美國對華政策被定義為一種道德努力,大多數其他國家將選擇遠離,而不是被吸引進去。」傅立民指出,各國想要的是獲得多邊支持來應對挑戰,而不是參加美國的單邊對抗;各國希望在主權最大化的條件下容納中國,而不是讓中國成為敵人。

傅立民認為,除對抗無益外,中美兩國合作還有許多必然性。

首先,在美國國內,沒有中國的參與,市場投資、供應鏈等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其次,在國際上,兩國應合作改革全球治理,解決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惡化、流行病、核武器擴散、全球經濟和金融不穩定、全球貧困等等,並為新技術制定標準。

為此,他建議,美國應該與中國合作,緩和從美元霸權向多邊貨幣秩序的過渡,以保存美國的影響力;利用而非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從機遇和互聯互通中受益;擴大領事關係,恢復交流,推動有關中國研究從而增進對中國的瞭解;對華政策應成為美國新的、更廣泛的亞洲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是決定美國與其它亞洲國家關係或推動該地區政策的因素……

在文章最後,傅立民強調:「為了在與中國競爭中保持優勢,美國必須提升競爭力,建設一個治理更好、教育更好、更平等、更開放、更創新、更健康和更自由的社會。」顯然,對抗不是通往這一美好願景的方式,合作才是。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